摘要:券商中國記者現就81家受理公司的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從這些公司的科創板“成色”、募資額、所屬行業、上市標準、研發投入、財務指標等多角度觀察這81家被受理企業。科創板業務規則中,對於尚未在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和具有表決權差異安排的企業,要求市值及財務指標應當至少符合兩項標準之一,一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0億元。

(原標題:都在等待一個焦點時刻!科創板受理企業問詢問題公佈在即,數十個問題是常態化,81家企業全掃描)

“問出一個好公司,問出一個真公司”——這是市場對科創板註冊制的期許,由此,問詢環節備也受期待!

據券商中國記者瞭解,上交所將於近期披露問詢問題與回覆,科創板上市審覈中心將對企業提出哪些問詢問題?將成爲資本市場的關注焦點。“問出一個好公司,問出一個真公司”,是行業對註冊制下的問詢環節給出的期待。

自3月22日首批科創板企業名單面世後,截至4月17日,已有16批共計81家科創板企業獲得受理,平均每天4.6家(按工作日計算)。其中,已有53家企業獲問詢。

按照科創板上市審覈中心發行上市審覈流程安排,企業受理後,即進入審覈問詢環節,自受理之日起,三個月內上交所做出具同意發行上市的審覈意見,或作出終止發行上市審覈的決定。

從審覈問詢環節來看,首先是問詢,首輪問詢20個工作日,多輪問詢10個工作日;接下來是發行人進行問詢回覆;第三個重要環節,就是披露問詢問題與回覆;最後形成發行條件、上市條件、信息披露要求審覈,形成初步審覈意見。

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的是,首輪問詢將基於全面性、重點性來進行,主要是問出企業的“科創成色”,剔除信息浮誇。據透露,問題會比市場預期得還要多,受理公司被問詢數十個問題,或是常態化。

券商中國記者現就81家受理公司的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從這些公司的科創板“成色”、募資額、所屬行業、上市標準、研發投入、財務指標等多角度觀察這81家被受理企業。

募資額:總募資額超800億,平均募資10億

4月16日,中國通號作爲“巨無霸”,強勢加入科創板受理名單之內,其105億元的擬募資額在81家受理企業中居於首位,遠遠甩開第二位的優刻得(47.48億元)和第三位的華熙生物(31.54億元)。此外,被譽爲“非洲手機之王”的傳音控股募資額爲30.11億元,排在第四位。

除上述4家企業外,其餘77家企業的募資額均低於30億元。其中20-30億元的企業有3家,分別爲瀾起科技、和艦芯片和九號智能;10-20億元的企業有19家,5-10億元的企業有31家,其餘24家企業募資額均低於5億元。

其中,龍軟科技、映翰通、凌志軟件三家的募資額分別爲2.55億元、2.63億元、2.65億元,在募資額榜單上居於末位。

企業註冊地:北京20家領跑,江浙滬佔四成

從目前81家企業的註冊地來看,來自北京的企業可算是“完勝”,共有20家登榜。緊隨其後的是江蘇、上海和廣東,企業數量分別爲14家、13家和12家。

目前其他省份的企業數量爲:浙江6家、山東3家、福建2家、陝西2家、湖北2家、湖南1家、江西1家、四川1家、天津1家、安徽1家。

從企業數量上來看,北京地區優勢明顯。由於科創板企業突出“科創屬性”,因此來自北京各大科技園孵化的企業爲數不少。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上述20家企業發現,來自高校雲集的海淀區企業共有10家,佔比半數。其餘企業則散佈在昌平科技園、豐臺科技園、大興生物醫藥基地、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地,產業氛圍不言而喻。

此外,“江浙滬包郵區”合計擁有33家企業,佔比超過四成。在這一輪的比拼中,長三角相較於珠三角暫時領跑。

另外,在4月17日獲得受理的九號智能,註冊地位於開曼羣島,是目前唯一一家註冊地在海外的企業

研發費用:合計投入超80億,單筆最高13.24億元

科創板既然定位爲“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科創板企業的科創含量自然是第一競爭力,其中科研投入自然是重要衡量標準之一。

數據顯示,上述81家企業2018年研發費用合計超過80億元,平均每家研發費用超過1億元。不過,由於各家研發投入差別較大,多家企業存在“被平均”的問題。

具體而言,擁有“巨無霸”體量的中國通號在研發費用上也毫不含糊,2016年-2018年期研發費用分別爲10.50億元、11.80億元、13.24億元,佔比分別爲3.53%、3.41%.3.31%。中國通號2018年13.24億元的研發費用在79家企業中居於首位,且遠超排名第二位的傳音控股(7.12億元)。

整體來看,研發費用在億元以上的公司共有21家,其中14家的研發費用在1-2億元之間,21家的研發費用在5000萬元-1億元之間,3000-5000萬元之間有15家,2000-3000萬元之間有13家,另有11家企業研發費用不足2000萬元。

而從研發佔比營收的情況來看,微芯生物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可算最高,研發佔比營收高達55.85%,這一數據在其招股書面世時曾引發行業高度關注。對此,微芯生物解釋稱,公司產品自2015年開始上市銷售,收入規模較小(1.48億元)。報告期內的研發費用主要由臨牀前試驗和研究費用、科研人與工資和試驗耗材等構成。

除微芯生物外,國盾量子、賽諾醫療、虹軟科技三家企業的研發費用佔比營收也在30%以上。就其餘公司來看,佔比在20%-30%的有9家,10%-20%的有26家,其餘40家佔比均在10%以下。其中,木瓜科技研發費用佔比營收僅爲0.71%,不足1%。木瓜科技2018年研發費用爲3052.43萬元,佔比合併營收0.71%;佔母公司營收12.66%

上市標準:85%選擇“標準一”

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規則中,針對科創板普通同股同權企業設置了五套差異化的上市標準。另外,針對紅籌企業和表決權差異企業分別有四套和兩套上市標準。

從目前的81家企業中,求“穩”者佔比居高不下,共有69家企業選擇“標準一”,佔比超過85%。

標準一: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爲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爲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由於這套標準核心關注點是盈利性,與此前A股IPO審覈標準較爲接近,不少“更換賽道”的企業選擇這套標準也在意料之中。

此外,選擇標準四的有7家企業,分別爲特寶生物、容百科技、虹軟科技、晶晨股份、和艦芯片、中微公司和中國通號。標準四要求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未對淨利潤作出要求,因此選擇企業數量也相對較多。

另外,國盾量子、賽諾科技選擇標準二,天準科技選擇標準三。目前,尚未有公司選擇標準五。

由於具有紅籌及VIE架構且存在表決權差異安排,註冊在海外的九號智能則選用紅籌特殊表決權標準二,即預計市值不低於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5億元。另外,優刻得也選取了針對表決權差異化安排的第二套標準。

財務指標:11家淨利潤不足5000萬元

券商中國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從營業收入情況來看,目前中國通號2018年營業收入高達400.13億元,排在81家企業的首位;緊隨其後的是傳音控股,營業收入爲226.46億元。除上述兩家企業外,其餘79家企業均在百億元之下。

具體而言,2018年營收在10億元-50億元的企業共有20家,3億元-10億元的企業有36家,其餘23家在1億元-3億元之間。其中,佰仁醫療2018年營收爲1.11億元,勉強夠到距離標準一1億元的“及格線”。

而從淨利潤水平來看,中國通號毫無意外地仍然居於首位,2018年實現淨利潤34.09億元。瀾起科技、傳音控股的淨利潤也在5億元之上,分別爲7.37億元和6.57億元。此外,2018年淨利潤在1億元-5億元之間的企業共有28家,5000萬元-1億元的企業有39家,另有11家企業淨利潤不足5000萬元。

作爲首批獲受理的科創板企業,和艦芯片2018年淨利潤僅爲2992.71萬元,且3年扣非歸母淨利潤均爲負值,累計未分配淨利潤爲-9.27億元,此前曾引發市場爭議。而在4月17日獲受理的九號智能,其三年淨利潤連續爲負,分別爲-15,760.42萬元、-62,726.81萬元和-179,927.81萬元,成爲目前科創板81家企業中淨利潤水平最低的企業。

所屬行業:硬科技領跑

由於招股書中所列標準爲證監會標準(CSRC公佈),券商中國記者以此統計發現,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類企業數量最多,共有21家,佔比超過1/4,包括國盾量子、瀾起科技、和艦芯片、新光光電、紫晶存儲等芯片、光電企業在內。

緊隨其後的是專用設備製造業,高端設備企業多集中於此,共有17家企業,包括創鑫激光、中微公司、天準科技等。另外,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共有16家,醫藥製造業也有9家企業。

保薦機構:三中一華佔比過半

從保薦機構的角度來看,目前獲受理81家企業共涉及保薦機構29家。從各保薦機構的表現來看,分化明顯。“三中一華”合計被受理的科創板企業有36家,佔比近五成。

具體來看,中信建投的科創板項目最多,目前已有13.5家企業被受理;中信證券有9家科創板項目被受理,排名第二;中金公司有7家被受理,華泰聯合證券有6.5個項目被受理。

另外,國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分別有5個、4.5個、4個項目獲受理,相對數量較多。民生證券、海通證券、東興證券則各有3個項目被受理。

不過,在近期獲受理的企業中,新進參與到科創板的保薦機構不斷增加。例如,4月15日獲受理的嘉元科技由東興證券保薦,4月12日獲受理的凌志軟件、國科環宇、諾康達分別由天風證券、中泰證券、德邦證券保薦,各家券商參與度逐漸提高。

紅籌乍現:九號智能註冊地位於開曼羣島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17日晚披露的企業中,首現紅籌企業九號機器人有限公司(九號智能),保薦券商爲國泰君安。

招股書顯示,九號智能成立於2014年,註冊地位於開曼羣島,主要生產電動平衡車、電動滑板車等產品。公司主營業務爲各類智能短程移動設備的設計、研發、生產、 銷售及服務,已經發展爲全球平衡車行業領軍企業。

不過,從財務數據上來看,九號智能近年來虧損嚴重。2016年-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爲11.53億元、13.81億元、42.48億元,而淨利潤則分別爲-1.58億元、-6.27億元、-17.99億元。而從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來看,其三年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爲6.19%、6.61%,2.90%。

由於九號智能的紅籌/VIE架構,且存在投票權差異,其選擇科創板上市標準與其他公司也有差異。九號智能採用特殊投票權結構,對於提呈公司股東大會的決議案,A類普通股持有人每股可投1票,而B類股份持有人每股可投5票。

科創板業務規則中,對於尚未在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和具有表決權差異安排的企業,要求市值及財務指標應當至少符合兩項標準之一,一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0億元;二是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其中,九號智能選用標準二,即預計市值不低於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5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