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崇禎皇帝之死,標誌着大明王朝的覆滅;崇禎皇帝之死,爲這個享國276年的王朝塗抹上一層悲壯的底色。

人們常說“蓋棺論定”。當崇禎皇帝死後,清朝的統治者如何評論他?

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統治者。

1644年4月,崇禎皇帝已經被李自成葬入了田妃墓中。清朝定都北京後,順治皇帝下令將這座葬有崇禎皇帝的妃子墳命名爲“思陵”,以禮改葬崇禎皇帝,並對思陵進行改造。1645年9月,經過一年多的營建,思陵改葬工程終於完成。

1657年,順治發佈上諭:“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爲闡揚,恐於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隨即,清廷爲崇禎皇帝立了一塊神道碑,碑文由國史院大學士、吏部尚書金之俊奉欶撰寫。

這這篇碑文裏寫道:“莊烈憫皇帝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無臣,孤立於上,將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逮逆渠犯闕,國勢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在順治皇帝看來,崇禎皇帝很能幹、很勤快,並不是一位失德的皇帝。只是有君無臣,文臣武將都不給力,導致皇帝不得不以身殉社稷。

這樣的評價,還是蠻高的。

順治皇帝還多次前往拜謁思陵。在拜謁時,順治皇帝竟然失聲而哭,喊道:“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當年,崇禎皇帝在臨死前曾經痛陳“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是以順治皇帝有此一說,大有“於我心有慼慼焉”之意。

崇禎皇帝酷愛書法,先後師法董其昌、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等諸多名家,得以自成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順治皇帝小時候每天就是瘋玩,長大後纔開始學習書法,他對崇禎皇帝的書法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次,順治皇帝要求高僧弘覺到內廷說法。弘覺見機會難得,向順治皇帝索字。順治皇帝說:“朕字何足尚,崇禎帝乃佳耳。”隨即叫人拿來八九十幅崇禎皇帝的書法作品,一一展示給弘覺看。在展示時。順治皇帝或許又想起了崇禎皇帝,“上容慘慼,默然不語”。看完後,順治皇帝評價道:“如此明君,身嬰巨禍,使人不覺酸楚耳。”

順治皇帝還告訴弘覺,說最近朝廷在修《明史》,他已經提前命令各位大臣,不得妄議崇禎皇帝。

順治皇帝的言行,讓弘覺大爲感動:“先帝何修得我皇爲異世知己哉!”在弘覺看來,順治皇帝就是崇禎皇帝的異世知己。

康熙皇帝對崇禎皇帝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1709年,康熙皇帝與大學士閒談時,提到了許多明朝佚事。看樣子,康熙皇帝對明朝的事情很瞭解。這是因爲,萬曆及以後的太監,還留下來在宮中服役,康熙皇帝能夠從這些太監那裏獲取大量第一手資訊。

康熙皇帝講了幾個明朝故事。一是當年明英宗被俘後,在漠北生育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還流傳子孫,且在八旗之中。二是明熹宗朱由校親切地稱呼魏忠賢爲“老伴”,凡事都交給他處理。三是崇禎皇帝曾以通敵的罪名斬殺兵部尚書陳新甲,但據崇禎皇帝身邊太監講述,陳新甲的確是受崇禎皇帝的委託與後金進行和議。四是崇禎皇帝不懂軍事。五是明朝宮廷用度奢靡無度。六是明朝皇宮荒唐可笑。

在這些故事裏,康熙皇帝着重批評崇禎皇帝不懂軍事,李自成軍隊快要打進北京城了,他居然還將官兵分別派到真定、保定、居庸關等外圍堵截,北京城只留下幾萬太監。在李自成久經沙場的軍隊面前,這有什麼用?因此北京城很快就被攻破。令人驚訝的是,崇禎朝吏治腐敗。當崇禎皇帝逃到襄城伯李國禎家時,他家還在閉門唱大戲,捶破門都無人應門。

康熙皇帝尖銳地指出:“明季所行,多迂闊可笑之事。”他舉了一個例子:一次,崇禎皇帝學習騎馬,雖然有兩人牽馬,兩人扶鞍,兩人掌鐙,可他還是摔下來了。崇禎皇帝立即下令把馬打四十大板,發往苦役當差。康熙皇帝感慨萬千:“如此舉動,豈不令人發一大噱?”

康熙皇帝總結原因說:“總由生於深宮之中,長於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這句話還真是一針見血。

【參考資料:《郎潛紀聞四筆》《山志》《東華錄》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