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民俗風情寫實畫家

  曾經的電影宣傳員周文昌

  親歷了玉林上世紀九十年代

  電影院裏的熙熙攘攘

  也目睹了它們走向低谷

  和近年來新電影院遍地開花

  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

  那時候

  電影海報是手繪很多人寫影評

  1990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周文昌來到當時的玉林縣第二人民電影院工作,在電影院黃素源和陳宗珍兩位老師的薰陶和影響下,開始從事電影宣傳和電影評論工作。那時,電影比較賣座,這份工作帶給年輕的他莫大的精神滿足。

  人工繪製出一幅能讓大家瞭解劇情或者情景的海報。

  周文昌說,那時電影海報主要是通過前期的一些宣傳和影像資料,人工繪製出一幅能讓大家瞭解劇情或者情景的海報,電影是當時人們的主要娛樂方式。

  上個世紀90年代,人們在櫥窗前看影評。

  除了電影的前期宣傳,周文昌還要協助影評活動的開展。“當時的玉林人對寫影評的積極性非常高,有十幾個影評小組。”周文昌說,一場電影下來,一些已經在其他地方看過電影的影評作者就投稿過來了,很多市民通過影評提前對該電影有了大致的瞭解。電影放映結束後,也會有不少影評作者寫影評投稿。一部影片上映前後,不少市民都會踮着腳尖擠在電影院門口影評園地看影評。

  那時候

  好電影要“跑片員”連夜拿拷貝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放映的基本上是革命樣板戲電影和一些優秀的國產電影,電影院的上座率較高,觀影的人羣各個年齡段都有。九十年代,一些武打片、言情片以及港片等影片的加入,電影院裏放映的電影種類慢慢地變得豐富起來。

  “遇上一部好的電影,該電影就成爲市民長時間的談資。”周文昌舉了個例子,當時《泰坦尼克號》的放映引起了轟動。其他電影只放1-2天,《泰坦尼克號》足足放了十來天,而且場次也增多。《媽媽再愛我一次》等很多優秀的電影也掀起了觀影的熱潮。

  《媽媽再愛我一次》在第二電影院上映,人們排隊買票。

  由於當時的電影放映還是膠片電影,爲了滿足各個電影院的放映需求, “跑片員”成了電影院裏不可或缺的崗位。“遇上好的電影,我們甚至連夜趕去其他城市取片。”周文昌說,作爲電影美工,遇上忙的時候他也會去“跑片”。遇上一部較熱門的電影在全區放映,拷貝數量有限,他們只能等其他城市放完才能拿片回玉林。爲了不耽誤排片,他們頭一天晚上就要趕到其他城市,並連夜將拷貝帶回。

  現如今

  電影院華麗轉身,越來越便捷時尚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電視機、DVD等進入千家萬戶,人們的娛樂方式也變得多樣化,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慢慢地少了,有時候一場下來,偌大的電影院裏只有幾十名觀衆,國營電影院甚至到了發不起工資的地步。在本世紀初,周文昌所在的玉州區第二人民電影院由於種種原因開始停業。

  近年來,到電影院看電影又重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玉林各地的現代化影院一家接着一家開,舒適的座位、高質的音響、清晰的畫面,以及越來越完善的周邊產品和服務、豐富多彩的內容、買票簡單便捷,讓人們到電影院看電影成爲一種享受。

  “現在的電影海報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人工手繪,通過電腦製作和合成等方式,電影裏的很多內容都可以呈現。”周文昌說,現在的電影要宣傳,除了海報,還可以通過APP、電影網站、電視節目等多種方式。

  “作爲一個老電影行業工作者,我希望今後能夠看到更多宣揚社會主旋律、弘揚社會正能量的電影,也希望我們老電影行業工作者今後的生活,也像現在的電影院一樣,變得越來越好。”周文昌表示。

  (玉林晚報記者 梁桂香 廖源)

  電影院承載着許多人的記憶,也發生了許多令人回味的故事。上個世紀的,或者今天的;父輩的,或是兒輩的,有關玉林電影院的故事,您都可以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

  當我們站在2018年,回首改革開放40年的起點和歷程,玉林這片土地上有許多故事值得回憶,我們身邊有許多變化值得分享。結合慶祝自治區成立60週年,今起推出《變遷——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自治區成立60週年》欄目,用一批體現時代特色的關鍵詞,爲您鎖定一批好聽的故事,講述改革發展的真實歷程,展現玉林兒女的奮鬥精神,展示改革開放40週年、自治區成立60週年的輝煌成就。敬請讀者垂注,並與我們分享您家的好故事和玉林的老照片(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好開心看到你來了

  請花一秒鐘給網哥點個贊吧!

  責編:李家州|主編:劉海東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