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與默克爾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高調重提建立“歐洲軍”,德國總理默克爾對此不僅積極歡迎,更提議成立主管歐洲防務與安全政策的歐洲安全理事會,成爲國際焦點。

  “歐洲軍”計劃並不新鮮,幾乎一路伴隨歐洲一體化走來,併成爲歐盟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歐盟已建立5萬人的“歐洲軍團”、18支“歐盟戰鬥羣”,設立每年50多億歐元的歐洲防務基金,簽署各成員國防務領域“永久結構性合作”聯合協議。今年6月,馬克龍又聚集法、德、英等9國簽訂“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擬組建聯合軍事幹預部隊。

  看起來,歐盟已快集齊常規力量、快速反應力量、對外干預力量及軍費、軍工等“歐洲軍”鏈條各環節,法德首腦近來之言是要強勢“官宣”。但實際上,現有的“歐洲軍”遠不夠用。

  一是拳頭不夠硬。二戰後,歐洲大陸安全主旋律一直是美蘇/美俄對峙。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美、俄總兵力分別接近300萬、200萬,且彼此劍拔弩張,不斷擴軍備戰。而歐盟最主要戰力法、英、德三國軍力疊加將將百萬,如明年3月底前英國按期脫歐,歐盟軍事實力還將嚴重削弱。倘若美俄在歐擦槍走火,歐盟無力自保,難逃池魚之殃。更重要的是,歐盟成員國大多加入北約,高度依賴美軍保護傘和美式裝備,但特朗普上臺後,多次威脅從歐洲撤軍,急劇增加歐盟不安全感。

  二是出拳不夠快。歐盟最受詬病的就是架構複雜、程序冗長,成員國分歧重重,以致行動遲緩甚至半途而廢,即便一體化最深、歐盟權力最大的經濟問題上,也常拖至“最後一分鐘”才能妥協。而防務問題上,歐盟嚴重缺少話語權,動用“歐洲軍”首先須成員國全體一致。軍隊是成員國主權之本,各國慎之又慎,結果哪怕近年歐洲內外安全危機空前深重,“歐洲軍”也始終難發一兵一卒。2013年法國曾力推“歐盟戰鬥羣”赴非洲反恐,最終還是經不住遷延日久,只能選擇單幹。

  三是攥拳不夠緊。歐盟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人口數量分別約爲美、俄的1.7、3.6倍,軍工業自成體系,坐擁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核大國,卻長期謀求自成一極而不可得,根源在於未能真正實現“多元一體”,“用一個聲音說話”。從防務領域看,法、德等國雖衝鋒在前,但多數國家各懷心思。英國素爲“離岸平衡手”,與美保持“特殊關係”,骨子裏不願與歐洲擰成一股繩;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矛盾日增,離心傾向愈顯,歷史上又多次在戰時被西歐背叛、犧牲,亦對“歐洲軍”建設高度警惕;荷蘭、愛爾蘭等西歐小國則認爲“歐洲軍”與北約功能重合,沒有疊牀架屋的必要。

  由此可見,“歐洲軍”是歐洲防務一體化的“硬傷”,防務一體化則是歐盟建設的“硬傷”。法德作爲歐盟“雙引擎”,欲以“歐洲軍”建設爲抓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進而提升歐盟的自保力、行動力和凝聚力,戰略意味濃。眼下正值歐英就脫歐協議達成初步一致,德國開始走向“後默克爾時代”,民粹勢力在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核心國上臺執政,更賦予法德以“歐洲軍”建設爲抓手,樹穩歐盟旗幟、開發一體化新增長點的緊迫性。同時,面對特朗普在各領域的咄咄逼人,歐盟勉強能在貿易爭端中“以牙還牙”,在外交斡旋中折衝樽俎,唯獨在安全問題上捉襟見肘。鼓吹“歐洲軍”建設,至少能宣示一種全面反制“美國優先”的政治姿態。

  馬克龍和默克爾都是極具歐洲理想和全球視野的大國政治家,因此我們看待“歐洲軍”建設時,不宜以技術問題乃至量化指標等閒視之。“歐洲軍”建設其實就是法德領導歐盟的一張“餅”,能放在“鍋”裏固然好,即便畫在“紙”上,也能與“望梅止渴”異曲同工。畢竟歐洲一體化已歷67年進程,早已步入“深水區”,又面臨十年金融和債務危機造成的財政困境、各國軍隊系統對接的技術難題及美國堅決反對的外部阻撓,“歐洲軍”建設的落實之難顯而易見,馬克龍和默克爾又豈能不知。(周譚豪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