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初, 《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历史学前沿论坛·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下的学术期刊建设”论坛, 邀请10位关注本话题的作者/审稿人和10家史学期刊的主编参会,交流信息、沟通想法。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将10位匿名审稿专家的发言以“笔谈”的形式发表。“浙大蒋研中心”将逐篇推送,以使更多学者了解、关注此话题。

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匿名审稿制度下编辑部的主导作用无可替代

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无论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引入匿名审稿制度已经成为实现学科规范化的必备条件,这是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疑是一种进步。匿名审稿制度的确立是为了防止学术不端,保持学术成果评价的中立性,推动审稿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许多期刊编辑部详细制定专家审稿程序单,设计量化审稿的评审标准,制度条文早臻完备。但是,随着该项制度的推广,其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本来期刊采用同行专家匿名审稿是为了弥补编辑在专业鉴别、判断方面的不足,期待由专家完成对备选稿件的学术判断和审定,以保证期刊稿件的整体质量,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学界又出现对匿名审稿可行性的质疑,一时见仁见智,评论不一。

事实上,任何一项制度设计都不可能包治百病,解决所有问题,匿名审稿制度也非万能的灵丹妙药,总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这就需要学界同仁,调整思路,重新审视相关程序,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审稿机制。说到底,匿名审稿的原则必须坚持,而编辑部在审稿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离开主编和编辑部同人的主观能动性,匿名审稿制度很可能就是一堆条文,很难取得应有的实效。

首先,编辑部在审稿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编辑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基本定位:学术编辑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学术研究组织者,同时,也是无私奉献的学术服务者。既然是组织者,就有管理、协调的权力,似乎“高高在上”;另一方面,为学术服务的宗旨,又使编辑部处于科研、教学“辅助部门”的境地,编辑群体的尴尬处境由此而来。以前曾有过编辑“学者化”和编辑“专家化”的说法,鼓励编辑加强学术素养,向学者、专家靠拢。事实证明,这种努力见效甚微。毕竟,绝大部分编辑爱岗敬业,却分身无术,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研究领域与那些术业有专攻的学者相媲美。可见,相应的学术背景只是期刊编辑的必备条件,不能因此偏离对编辑定位的基本认识。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同样也不能削弱编辑部履行学术组织的权力。只有这样,编辑部才能当仁不让,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遴选匿名审稿专家最能反映出编辑部的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各个期刊都会建立自己的专家库。具体到每一篇稿件,专家的审稿态度、学术视野、专业素养、学术判断力与审查结果密切相关。所以遴选专家是审稿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据说,一些学术期刊采取对专家库随机抽取的办法,选定审稿专家,并视之为最“公正”“科学”的方式。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至少对史学研究是不适合的。遴选专家,必须要充分了解专家的研究方向、领域是否适合承担具体稿件的审稿任务。有些专家知识陈旧,对学科前沿关注不够,甚至对本学科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有明显的抵触情绪,遴选这样的专家显然对作者不负责任;又如,学术研究中的观点差异总是难免的,匿名总是相对的,学术流派风格及师承关系会以不同方式反映在论文中,审稿专家不会毫无察觉;可是,一旦专家带着门户之见,对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持排斥之心,也无法秉公审稿。这些非学术因素会制造出新的学术不公,这与匿名审稿的初衷背道而驰。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只能靠编辑部发挥主动性,采用灵活方式,做更多细致的工作。

另一方面,目前史学研究呈现的“碎片化”现象,使得学者研究课题分散、琐碎;同时,跨学科研究项目也在增多,研究题目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给。这种形势下,专家的知识结构不断受到挑战,找到十分合适的审稿专家难度越来越大。所以,需要编辑及时关注学界动态,跟踪学术前沿,了解学者甚至学派的传承、发展状况,综合考量各种情况,“知人善用”,尽可能为每篇送审稿件选择最合适的审稿专家(只能是相对而言)。可见,遴选专家是一项繁复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靠编辑个人来完成,必须依靠主编和编辑部全体成员的整体力量。

第三,编辑部对外审意见必须要有超然的综合评判。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并不是完全排斥编辑的审稿资格、一切以外审意见为指归,很大程度上还是外审专家与编辑部编辑之间的交互审稿,二者是优势互补的关系。通常是两位或多位专家审阅同一篇稿件,他们的意见有差别甚至截然相反都是有可能的。这种情况下,已经参与过遴选专家的编辑部成员自然有资格和义务再次对多位专家的审读意见进行新一轮的综合评判,并做出对稿件的终审。一般而言,只要遴选专家合适,专家审稿认真,编辑部做出的判断应该与外审意见大体一致。但也有特例。有时一些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在论证或资料方面可能略显粗糙、不够完美,审稿专家之间意见难免歧异,这时,主编和编辑部的态度与立场就显得极为重要,必须慎重对待各方意见,或力排众议,做出取舍;或另请专家再审,以示慎重。总之,外审意见出现歧异时,编辑部必须扮演仲裁者的角色,最终通过编辑部会议的形式确定修改意见或用稿取舍。当然,编辑部的综合评审,必须建立在尊重外审专家的辛勤劳动的基础上,对外审专家意见的采纳与否,也要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四,在沟通作者和专家,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良性运转方面,编辑不只是组织者,也扮演了辛勤服务者的角色,他们需要发挥聪明才智,应对各种因“制度”刚性带来的局限。为此,在匿名审稿过程中,编辑必须辅之以情理兼顾的灵活性,甚至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才能使制度产生的效益达到最优化。这些也是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面。由于审稿程序更加复杂化,周期明显延长,编辑联系作者和专家的工作量相应增大;专家之间意见差异需要慎重协调,向作者反馈外审意见或表达终审结果的方式也要适当,这些都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正是在学术交流和磨合的过程中,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得以建立,稿件的质量得以提升,学术积累得以增进,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得以维护,编辑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不可低估。

当然,只有坚持正确导向、秉持优良传统、风清气正的编辑部,才能真正在审稿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一个期刊的学术公信力和品牌形象,只有获得充分的优秀稿源,凝聚一批视野开阔、学有专长的审稿专家,经过主编和编辑部团队的敬业努力才能真正得到确立和维持。

浙大蒋研中心

微信ID:zhedajiangyan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蒋研中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