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探奇(二)

  

  航拍鎮巴大池壩天坑

  一位民間探險者

  的天坑新發現

  2011 年我們在湖北找到的另一處壯觀的天坑在恩施州的利川市。

  朋友何端傭說,在此之前,我們國家很多天坑探測,都有外國人蔘加,而這一次卻是我們自己獨立完成羅川天坑探險活動。要真正完成這次探險,做到萬無一失,很不容易。數據收集、測量等一系列事情很多天都在腦海裏反覆想,還有裝備上的懸殊等等問題。

  6 月16 日一大早,何端傭和老邱等在車站會合後,沿209 國道一個小時後到達宣恩縣椒園鎮,見到了提供消息的宣恩朋友黃壘。羅川天坑離椒園鎮約6 公里、離209 國道約5.5 公里。車子繼續在顛簸的山路上行駛了差不多20 分鐘,他們就看見到羅川天坑,所有的人都很興奮。何端傭着手對坑口進行測量繪製草圖。坑口呈不規則圓形,坑口南北寬大約90 多米, 東西長91 米(有誤差),俯視天坑底部比坑口大,坑口周長約290-300 米。

  坑口測繪和準備工作差不多用了一個小時,十點許,他穿戴好探險技術專業裝備,開始安裝單繩。

  老邱在上方做下降保護,我邊做保護站就邊下降,差不多一個小時我下降了190 米到了坑底一個小山包上,可是這個山包不是原來天坑形成時崩塌的堆積物,而是後期人類傾倒的垃圾,這裏成了一個垃圾處理場。當時滿腦子的憤怒和遺憾,也沒有多想,解開下降器尋找安全的位置並告訴上方人員我安全到達,下一個隊員可以下降了。

  我沿着垃圾山下了大約30 多米到了一個比較平坦地方,可以看見垃圾山周圍散落着城市生活垃圾,有廢舊汽車輪胎、塑料口袋等。這些垃圾淹沒了天坑底部原來面貌,我沿着垃圾山尋找天坑底部原來的痕跡。

  在天坑裏面,我們還發現人類生活和採硝作業的遺蹟,裏面有生活的竈臺和熬硝的硝坑,周圍殘留了土碗和瓷碗碎片,修建有蓄水池,還有堆放一起的木材,這些木材直徑都在20 ~ 40 釐米而且很乾燥,很顯然是用來做飯和取暖的。

  坑底生長了不知道名字的蕨類植物,還有少量的棕樹,植物很茂密,有些垃圾已經被這些植物覆蓋。

  之後五年,何端傭又對利川團堡賀家坪響水洞天坑、利川文鬥鎮十字路管理區落溪天坑、黃桶巖天坑、團堡鎮多老河天坑、金龜管理區大甕天坑等進行了探查。

  其中的大甕天坑在2011 年6 月23 日,經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研究所張遠海先生確認爲天坑。這個天坑位於湖北利川團堡鎮金龜管理區大甕村,長535 米、寬300 米、最大深度209 米。天坑被一片玉米地遮掩,如果沒人帶領,即使在坑邊幾米的地方,也不容易發現。

  大甕天坑四面都有灰白的崖壁裸露,坑底以西還有田埂。下到坑底,過了一個木柵欄門,左邊有一個小洞口。走到跟前,發現其實並不小,進到裏面,是很大的一個廳,說話都有點嗡嗡聲。

  洞廳裏有十幾頭牛,見得我們進來,鎮定了片刻,最後還是蜂擁着跑出洞去。據何端傭勘測,這個天坑底部有四個洞穴,洞壁巖有明顯水沖刷的痕跡。天坑底部有呈眼睛狀的兩塊窪地,天坑東面地勢較矮,有明顯的消水痕跡,並形成圓形消水坑。

  在天坑底部最陡的一面崖壁下,有一些石頭房屋的遺蹟。石頭房屋附近的土地,看起來早已荒廢,長滿一種不知名的結着藍寶石一樣顆粒的植物,有半人高,走在裏面,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團堡鎮長慶小學沈元軍老師的家,就在天坑旁邊。沈老師說,天坑裏面原來住着冉家的一個大家族,說不清什麼時候的很久很久以前,就住在裏面。

  我站在老318 國道上,回頭測量了一下到沈老師家的距離,400 多米,而沈老師家到天坑邊,也就百米之遙。也就是說,這個大甕天坑,就在318 國道旁五六百米的地方,默默無言。

  

  大甕天坑旁的人家,就在318 國道旁五六百米的地方,湖北利川。

  

  大甕天坑底部側面的溶洞,湖北利川。

  

  大甕天坑底部的不明植物, 湖北利川。

  陝西漢中天坑羣

  越過初夏時節雲霧繚繞的大巴山,當我從西南山地一路向北漸進陝西漢中市時,機翼下漢中盆地的片片水田,隨視角升降色彩變幻生動,田地間依稀可見車來人往沿着條條細線忙忙碌碌,一切都顯得生機盎然。

  當我真正置身於南鄭縣小南海鄉的伯牛天坑裏仰望星空時,心中那種強烈的不真實感還是揮之不去。的確是貨真價實的天坑!竟然在離漢中市區這麼近的地方,竟然就位於華夏版圖正中心。

  在地下215 米深處,滿天繁星被四周的巖體阻擋,只在一個不規則的圓圈中點點發光,似乎觸手可及又似乎很遠。天坑底部總體看來是一個長滿青苔的斜坡,地下河從西側一個巨大的洞穴流出,在坑底拐彎,又從一個十多米高的大洞進入地下,我觀星的位置,正在上下兩個巨洞的拐彎處的巖體上。

  漢中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水稻產量佔陝西這個北方省份的65% 以上。對這一帶,我自認並不陌生,1994 年沿漢江徒步過三月,2003 年又在漢江漂流,前不久還剛剛航拍了漢江諸源,但真是做夢也沒想到“天坑“會在漢中出現。

  誰能想到,在這樣文化深厚、人煙稠密的地方,竟然隱藏着世界上罕見的天坑羣,竟然在陝西漢中天坑羣二十一世紀,會有令科學家激動不已的地理大發現。

  2016 年11 月24 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就此召開新聞發佈會,漢中天坑羣正式亮相:初步調查圈定遺蹟總面積約爲5019 平方公里。通過對600 多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的深入調查,在漢中南部秦嶺造山帶與揚子地塊結合部位,新發現地質遺蹟200 餘處,其中天坑49 處(超級1個、大型17 個、常規31 個),直徑50 ~100 米的漏斗50 餘處,洞穴50 餘處,其它如峯叢、窪地、石林、地縫、峽谷、湖泊、石芽等岩溶地貌景觀60餘處。這些遺蹟主要分佈在漢中市寧強縣禪家巖鎮、南鄭縣小南海鎮、西鄉縣駱家壩鎮、鎮巴縣三元鎮四個區域。其中,鎮巴縣三元鎮和南鄭縣小南海鎮集中區天坑最爲密集,岩溶地貌景觀形態最爲完整,分佈有單體規模最大的鎮巴圈子崖天坑、形態最典型的鎮巴天懸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南鄭伯牛大型天坑。

  朱學穩研究集體中的張遠海副研究員回憶說:在過去數十年中,岩溶所洞穴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引導民間探洞者進行科學的洞穴探險活動。2012 年~ 2016 年期間岩溶所研究人員依託“岩溶洞穴地質遺蹟示範調查”地調項目,對民間探洞者進行了4 次探險和科普培訓,培訓人數60 餘人次,並向民間探洞者推廣項目組

  編纂的《岩溶洞穴地質遺蹟調查技術規範》 。項目組在溶洞調查過程中瞭解到民間探洞者中,有網名“烏鴉”的廣西百色探洞愛好者利用谷歌地圖發現了大量新的洞穴,尤其是天坑。

  2016 年2 月,張遠海前往廣西百色靖西市參加當地探洞者組織的洞穴探險活動,實地驗證“烏鴉”利用谷歌地圖發現的天坑是否真的存在。結果,一下子確認了以前未知的4 個天坑組成的天坑羣。他想起一段舊事,建議“烏鴉”看看我國北方,特別是漢中地區是否有天坑羣。不久“烏鴉”發現:漢中市南鄭縣的小南海鎮和西鄉縣駱家壩山上有天坑羣,並打出多個座標。

  這再次令張遠海感到喫驚,因爲早在2013年7 月,他在捷克布爾諾參加第16 屆世界洞穴會議時,老朋友茲德內克就曾告訴他:中國北方有天坑。他問在哪,茲德內克回答在西安。

  這怎麼可能?這位曾在墨西哥用衛星圖尋找天坑的專家拿出手機給他看。這哪裏是西安?圖像顯示的位置是漢中。茲得內克在墨西哥主要是尋找洞穴,因爲墨西哥的山光禿禿的,好找得多。而漢中地區森林茂密,當時他倆只是在手機上看了看衛星圖,並不是很清楚。當時他感到很詫異,從常識和以往經驗來看,陝西這個北方省份存在天坑的可能性並不大。他記住了此事,卻一直沒有機會驗證。“烏鴉”的再次發現令他很喫驚,這次在電腦上看到的漢中地區疑似天坑的衛星圖像很清楚。

  2016 年3 月,岩溶地質研究所向國土資源部遞交申請,邀請捷克共和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專家包括茲德內克一道開展聯合洞穴探險活動。4 月有關部門批准後,5 月由捷克科學院地質所副所長邁克爾爲領隊的4 位專家與張遠海一行便趕赴漢中開展實地考察。

  考察隊由南鄭縣城轉移到小南海鎮,租用當地五菱車考察,倒是司機提供了很大幫助,因爲他熟悉當地地形,且問詢方便。根據“烏鴉”在谷歌地圖的定位,探險隊考察了“伯牛坑”, 確定是天坑。

  這個天坑當地人稱“剝牛坑”,來源據說是老鄉的牛一不小心掉了下來,就再也沒辦法弄上去了,只好剝完皮再把牛肉背上去。人掉下去的事情也有過,和老鄉一聊,在此遇難者有名有姓的至少就有兩人。後來,探險隊覺得這個名字太過殘忍,將其改名爲“伯牛坑”。

  利用谷歌地圖並在嚮導的幫助下,探險隊還在周邊發現了更多天坑和地縫,並意識到這裏不僅僅有天坑,而且還是一個規模浩大的天坑羣。

  這一帶天坑、地河、洞穴、地縫、峽谷、瀑布等地質遺蹟類型多樣,結構複雜,資源豐富,目前發現天坑16 處,豎井30 處,洞穴46 處,其他地質遺蹟11 處。以原始形態保存完好的伯牛天坑爲核心,北邊有次生沉積物極爲發育的大佛洞(洞口高20.4 米,寬19 米,探明洞深約2680 米,洞內鐘乳石發育);南邊有兩岸夾峙、峽勢逼空的回龍溝地縫(地縫長3.45 公里,坑底水潭中有白線蟲);西邊有洞中洞相連的興隆洞穿洞羣,水天一色、曲折婉轉的迷水洞(長度約150 米,盡頭爲地下河入口,見有大量溶痕、溶溝、溶槽,發育多級瀑布)、氣勢磅礴的九重臺瀑布(呈多級階梯狀,長度250 米,寬約6-8 米。總體落差90米左右,單級最大落差10 米,單級平均落差6-7米);東邊有氣勢雄偉的西溝洞(長軸79 米,短軸43 米,坑深56 米,坑底有洞穴發育,內有地下河及鐘乳石)、深邃通幽的青石關地下十里走廊( 天心洞) 等等。

  2016 年10 月20 日至11 月2 日, 岩溶地質研究所組織捷克探險專家9 人,廣西南寧702 洞穴探險俱樂部5 人和廣西山地探險隊6 人,開展了第二次中國- 捷克溶洞探險考察,先後探測了南鄭縣伯牛坑下游地下河洞穴系統、上游觀音洞地下河洞穴系統、大佛洞、西關洞,鎮巴縣珍珠洞、金豬洞、天旋坑和圈子巖,道洞、凌冰洞,寧強縣地洞河洞穴系統,西鄉縣大暗河、雙旋坑等,共探洞洞穴長度10 餘千米。

  2017 年4 月底,張遠海副研究員再次來到漢中,他仍對這裏的天坑感到迷惑。他說,就目前的四個重點工作區而言,西邊的寧強地洞河天坑有來水的落水洞、有尚存和已經塌陷的天生橋、坑底有瀑布羣,總體上南方天坑有的這裏都有,可以稱爲教科書式的天坑,往東是南鄭、西鄉、鎮巴工作區,從總體地貌上講是米倉山臺原面,被切割成了4 小塊,就像一張張桌子。問題就在於這四小塊上四個天坑羣落又各有各的特點,太複雜了。比如,他在南鄭的大佛洞、西溝洞中採集到了石英標本,這是8 ~12 億年甚至二十幾億年前的東西,來源可能是隔着一條峽谷的龍頭山。問題來了,這東西怎麼會越過峽谷跑到溶洞裏來?臺原面是怎麼被切割溶蝕的,又發生在哪個年代?和本地區天坑的形成又有什麼關係?

  張遠海說:天坑形成的有四個因素:巖性、地質構造、氣候、水文。在這一區域,由於歷史原因,可供參考的本地資料太少了,實在不好下結論。

  5 月6 日,他專門邀請陝西地調院何建社一起去伯牛天坑周邊再走一遭,實地看看地形,問題得一個個解決。他這天主要想解決水從何來的問題。何建社是退休後返聘回來的專家,這些天正在收集的一大堆的各種圖標中忙活,試圖畫出一張詳細的本地地質地貌圖。張遠海說,以前認爲陝西的雨量達不到,現在知道這一帶水量對於“天坑”的形成是能夠保證的,其實雨量和南方差不多。龍頭山一帶甚至多達1800 毫米,雨量特點是相對比較集中,夏季水汽多來於印度洋、孟加拉灣,當暖溼氣流從南而北到達米倉山,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量較多。現在的問題就是在南鄭這個臺原面,各個地質階段究竟是如何演化、水流又是怎麼走的,從而形成了這些大大小小的“天坑”。

  何建社拿着地質錘一路敲敲打打,指點着這是二疊系,那個是三疊系,這裏是斷層,那裏又是個隔水層。一路不時可見大大小小落水孔、豎井,掩映在竹林和雜樹中,走着走着,路邊的一個水潭讓他們很興奮,這能說明一點問題。不僅要有可供落水孔、豎井溶蝕的地層能夠下切,還得有能夠存住水的岩層積水、相隔才能夠有形成地下大洞穴、地下大廳的條件。越過天坑,我們一直上到一個制高點,視野更加清楚,無人機再飛一圈,張遠海說:至少可以說,臺原面上的水流基本都是匯向了較低的伯牛坑方向。而西鄉一帶,有些天坑就在山頂,水從何來?令人摸不着頭腦。最東邊的鎮巴,地貌從東西向扭曲到南北向,最大的圈子巖天坑,竟然在山脊上,水又從何來?這對於“天坑”研究,都是新課題。

  2017 年5 月,漢中南鄭縣大河坎鎮一家交通便利的私人旅館很是熱鬧,捷克專家和張遠海團隊、廣西、貴州、重慶等地的探洞高手雲集於此,你來我往,開始又一輪考察。

  陝西方面的項目負責人任娟剛說,爲了考察漢中天坑,我們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國際洞穴聯合會、亞洲洞穴聯盟、捷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捷克洞穴協會、法國洞穴聯盟、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以及省內有關院校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進行了實地勘查和成果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爲,漢中天坑羣在數量上位居世界前列,其典型性、稀有性、觀賞性、完整性以及可保護性等資源稟賦優異,具備科學研究、科普教學、科考探險、觀光瀏覽、休閒度假等多種功能或價值,達到了世界級地質遺蹟的標準。目前工作區涉及漢江以南的寧強、勉縣、南鄭、城固、西鄉、鎮巴等6 縣,總面積5019 平方公里、其中重點工作區600 平方公里。截止2017 年4 月發現天坑49 處,岩溶洞穴127 處,其他地質遺蹟73 處。

  任娟剛說,漢中天坑羣這一罕見的世界級地質遺蹟屬我國亞熱帶岩溶北界的典型代表,以天坑爲主的岩溶地質遺蹟景觀類型齊全、生態系統良好,以其宏偉、壯觀、典型、完整的岩溶系統景觀主體,地面與洞內景觀相結合的多層次的遊覽空間,並與人文、生態及紅色旅遊資源相結合,形成了完整的旅遊資源配置格局。從科學性而言:在緯度32°上出現如此規模宏大的天坑羣,其形成機理、條件和演化規律都足以深入研究;還有廣泛發育的溶洞暗河規模巨大,數量衆多也實屬罕見。天坑羣分佈在秦嶺造山帶與揚子地臺結合部位,構造極爲複雜,給岩溶學提出一系列有意義的研究課題。這裏的岩溶系統由多條幹谷、洞穴等共同構成一個有序的洞穴- 水文地質系統,它們之間既有有組織的空間分佈規律、又有時間上的先後生成和發展的序列可以追尋,是一處極好的岩溶洞穴和岩溶水文地質研究的天然實驗場所,對於揭示岩溶地表水流的變遷與地下河洞穴洞道發育的關係、地下形態與地表形態的相互轉化、漢中盆地下降與洞穴系統、峽谷形成的關係等都是很有意義的重要研究課題。

  根據專家組的論證意見,可以明確漢中天坑地質遺蹟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一是原始程度高。從地質遺蹟本身的物質組成看,天坑、石林、溶洞等都是發育在由古老而堅硬的碳酸鹽巖地層之中。這些地層成巖程度高,抗壓性強,產狀平緩,爲其保持自然狀態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從地質遺蹟周邊環境看,地質遺蹟分佈的最核心區域,地勢險要,人跡罕至,岩溶系統完整,生態系統良好,各類地質遺蹟均保持原始狀態、自然狀態、天然狀態,基本未受到人爲干擾和破壞,是最爲完整、最具自然狀態的世界級地質遺蹟。

  二是科考價值大。首先,漢中天坑羣是北緯32°溼潤熱帶、亞熱帶岩溶地貌區最北界首次發現的岩溶地質景觀,也是我國岩溶臺原面上發育數量最多的天坑羣,對其形成機理、條件、演化規律等方面的研究,將對中國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環境以及氣候變化的對比分析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同時,漢中天坑羣岩溶系統由多條幹谷、洞穴等共同構成一個有序洞穴-水文地質系統,對於揭示岩溶地表水流變遷與地下河洞穴洞道發育的關係、地下形態與地表形態相互轉化的關係、漢中盆地斷陷與洞穴峽谷形成的關係等均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再次,天坑洞穴中保留有豐富的古地下河沖積物、次生化學沉積物以及重力崩塌堆積物等,爲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嶺南部古環境變化提供了寶貴素材。另外,天坑羣爲某些動植物,特別是鼯鼠等瀕危物種的生長、發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態地質條件,爲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樣性、豐富性、複雜性、獨特性提供了極佳場所。

  三是開發前景好。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大巴山自西向東蜿蜒200 餘公里內地質遺蹟資源豐富,具有“稀、奇、峻、雄、險、秀”等特徵。特別是呈帶狀分佈有多個世界罕見、十分稀有、超大規模的天坑羣,集天坑、洞穴、峽谷、溶洞、飛瀑、峯叢、窪地等渾然一體的自然風景,是開發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寶貴旅遊資源,對於豐富旅遊產品、挖掘旅遊資源具有重大意義。

  

  

  左圖爲回龍溝地縫,右圖爲地洞河。

  

  洞穴專家張遠海研究員工作照

  

  南鄭伯牛坑的植物

  

  南鄭伯牛坑

  天坑系列,未完待續

  選自《中國三峽》雜誌2018年11月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