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醫生的讀書雜記(第1期)】郎景和院士:我的讀書(音頻)

本文來自“一個醫生的讀書雜記”專欄,由郎景和院士朗讀部分文章的節選。

作者簡介

郎景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郎院士1984-1985年赴挪威、加拿大研修婦科腫瘤及婦科顯微外科;1986-1993年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1993-2015年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現系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婦產科雜誌》總編輯,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會長,美國婦產科學院榮譽院士、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榮譽院士。

此外,郎院士還是一位作家、醫學科普作家,近年來在醫學人文方面也多有著述,著有《婦女科學文叢》、《一個醫生》系列叢書等。

我的讀書,從小養成,已成習慣。

我讀書比較雜。中學的課程不構成壓力,所以課外書隨便讀,很有興味。大學專業課程基本屬於死記硬背,這是我的強項。週末一定要去省圖書館看遍全國各地的晚報,百讀不厭的是魯迅的雜文和泰戈爾的散文詩。當大夫要看的專業書籍、文獻太多,但我睡前、週末是必須要讀閒書、雜書、非專業或“沒有用”的書的,這是一種興趣、一種慾望。這並非電影、電視劇所能比擬:前者有思考的空間,頗多興味;後者無“反芻”的餘地,較少回憶。

誰又能說文、史、哲與醫學無關呢?“劍橋醫學史”、“世界醫學史”就有多個版本,各有所長;有“美的歷史”、“醜的歷史”,也有“婦產科學的歷史”,甚至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歷史”,每部書都讓你大飽眼福,受益匪淺;連希臘的哲學和中國的易經,居然都可以與現代的數字醫學聯繫起來。從這些書中汲取營養,決非只是爲了做醫生。

我讀書比較多。時間畢竟有限,方法或許別開生面:我一般每1~2個月去一趟三聯書店或者商務印書館,平均要買20本書。要用一個多月時間把這些書瀏覽一遍,可謂走馬觀花,但一本書的要旨、中心內容已於心記下。以後每有“用場”,則會得心應手地找出來,細讀某章、某節、某段、某句,或做筆記,或做感想,或留標記,可能還會再讀。

書店、書房猶如海洋,但不會讓人“望洋興嘆”,而是給人以遐想、激情和力量。書店、書房好像人羣,各色人等讓你眼花繚亂,但有的人只是遭遇而已,擦肩而過;而有的人讓你難忘、留戀,願再盼顧,或成終生愛人。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趙啓正與保羅的《江邊對話》,休斯頓·史密斯的 《人的宗教》等,都不是我的專業書,但卻始終放在我身邊,甚至辦公室和家裏各有一套,隨時翻閱。

我喜歡讀經典。我們現今可以涉獵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很多,報章雜誌、網絡媒體,很快捷、很廣泛,當然非常之好。但這些彷彿是快餐飲料,用來解飢解渴,有時很需要;而若作爲“滋味”及“營養”,我以爲應該讀經典原著,此乃“正餐”是也,最爲令人受益得意,慢慢品嚐、細細咀嚼、深深思味。我們從經典論述中,不僅可以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領悟先哲們的思想。

我們會發現,那些自以爲是、自鳴得意的想法,早已被大師們深刻地闡述過了,我們不過只是淺嘗輒止而已。“你懂得了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是懂得了婦科學。”如此深刻的真知灼見,竟然在上個世紀初就已經出自偉大的醫學教育家、內科大夫威廉·奧斯勒的筆下,真令人驚歎而汗顏——閱讀是快樂的,閱讀是恐懼的。

圖 朗景和教授書法作品

“我們要把自己定位於一個讀者:不僅是醫學的讀者,還應該是——文學的讀者,哲學的讀者,人性的讀者,生活的讀者……” 編輯絮語

來一點兒精神營養素

如果有人問:“人爲什麼要喫飯?”估計會被許多人蔑視——這還用問嗎?爲了生存。如果只是爲了生存,是否人只需要喫饅頭、或麪條、或米飯就可以了,就不會被餓死了,但爲什麼人還需要喫蔬菜、喫雞鴨魚肉?現在的營養學家還倡導喫一些粗糧?答案似乎也很簡單——爲了身體健康,爲了活得更長久。一些講究生活品質的人,不僅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而且還要經常換不同口味,品嚐徽菜、川菜、魯菜、粵菜、蘇菜、法國餐、意大利餐等,讓自己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有人問:“人爲什麼要讀書?”問這個問題的人或許會遭到鄙視——這還用問嗎?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有思維,有精神追求,爲此需要讀書。那麼,人是否只讀一類書就可以了?比如醫生,只讀醫學方面的專業書籍、文獻就可以了?當然可以,只要堅持不懈,並能非常準確的運用於臨牀,也可以讓他保住“飯碗”。但這與人活着只喫饅頭並無不同——缺乏精神營養素。

如果你留意,就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醫學大家除了閱讀醫學專業書籍外,也會飽覽許多“無用之書”,如哲學、藝術、歷史、文學、傳記等等,不僅營養了自己的精神,而且在自己的醫療實踐中,減少了單純技術專業的冷漠,增加了人性的溫暖,同時在更高層次上理解醫學,以更廣闊的視角審視疾病,讓自己的事業既純粹又那麼有聲有色。

果真如此?我們從即日起推出“一個醫生的讀書雜記”欄目,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郎景和所讀之書及其讀書筆記,看看郎大夫在讀“無用之書”後,得到了哪些精神營養素,又如何讓自己的醫療事業風生水起。

(田曉青)

編輯 | 劉金

本文來自中國醫學論壇報“一個醫生的讀書雜記”專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