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旧忆】诸暨流金岁月里的粮仓记忆

“民以食为天”,因此与粮食有关的事情都是“天大的事”。

诸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以生产稻米居首,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美称。早在一万年以前已能生产稻谷,并且采用石磨盘和石磨棒作工具,将稻谷加工成米。

据《越国古都诸暨》记载,在浦阳江上游上山文化遗存陶器胎质中发现有普遍的羼和草本植物碎料,其中多见水稻的瘪谷、谷壳痕迹,还在灰坑中浮选出稻米残粒。

(网络图片:上山文化夹炭陶片中的谷壳) 禀仓足而百姓安

    粮食的储藏是农业栽培的继续,储藏技术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才逐渐由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而粮仓是粮食储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一座粮仓,不但要地势高,防水淹,还要防潮通风,使仓粮历久不坏。地上粮仓年代最早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盛有稻谷,据考证距今已有七千年,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建国初,百废待兴,粮仓大都由旧庙宇、祠堂、民房等旧建筑改建而成。1955年起,全国开始引进了苏联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修建粮仓。1983年起,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直到八十年底。

    仓中有粮心不慌。百姓家中有粮,吃饭不愁,国家粮仓有粮,天下太平。

街亭粮仓变迁史

    街亭虽小,但土地肥沃、百姓勤劳,亦是产粮大区。现存大型的粮仓,有两种类型。

(街亭村圆筒粮仓)

    街亭村粮仓自1973年开始启用,是通体砖砂结构的土圆仓,主体呈圆柱状,屋顶则呈锥形。粮仓筒仓内直径10米,外直径10.8米,筒仓主体高4.8米。据旁边的居民介绍,这种是圆筒粮仓,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极为常见,是最主要的储粮设备。顶上有个口用于观察粮食,有楼梯上到仓顶。粮管所收到粮食后,先由农民从一楼的仓门倒入粮食,一楼无法再倒入后才将一楼仓门关闭,再沿楼梯挑到第二层,然后倒入粮仓,从下到上将粮仓蓄满粮食,最大粮食储量可达150吨。 

    而新胜粮站是兼收、发的综合性粮站。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原址黎明自然村荷香坂。80年代后,由于新胜片区年年粮食大丰收,地段偏、容量小的黎明村老粮站已经不能胜任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新胜综合性粮站旧址)

    1986年,璜山粮管所决定另选地址,重新建造。后经新胜村恒慕自然村免费腾出土地,在街新公路和璜八公路的交叉口旁(小埂头)新建粮站,此处地段中心,交通方便,占地多,容量大。新胜粮站由一栋两层办公楼与5个小粮库组成。

(新胜粮站)

    谈起粮站昔日的轰轰烈烈,当地群众依然记忆犹新。每到“双抢”过后,家家户户都将一担担一袋袋散发着太阳味的稻谷送到粮站时,工作人员顶着烈日一一检查把关,使每一粒入库的粮食都成为合格粮,确保完成一年又一年的“公粮”收储任务。

(网络图片)

(实物照片)

    之后,国家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粮站也就这么冷清下来。征收公粮轰轰烈烈的记忆在人们心中慢慢退去,曾经家喻户晓的“粮站人”似乎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模糊了。 从物质粮仓到精神粮仓

(粮站效果图)

如今,这个承载着一段记忆与历史的粮站也将改建成新胜村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特别是将5号、6号老粮库改建为粮政记忆馆,作为展示国家粮食政策变迁,还原农民交粮的场景,让游客能够在粮仓的观赏游览过程中,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  

……

来源:街亭镇 | 供稿:郭梦雅

审核:陈磊

责任编辑:骆依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