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舊憶】諸暨流金歲月裏的糧倉記憶

“民以食爲天”,因此與糧食有關的事情都是“天大的事”。

諸暨是傳統的農業大市,以生產稻米居首,素有“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美稱。早在一萬年以前已能生產稻穀,並且採用石磨盤和石磨棒作工具,將稻穀加工成米。

據《越國古都諸暨》記載,在浦陽江上游上山文化遺存陶器胎質中發現有普遍的羼和草本植物碎料,其中多見水稻的癟谷、穀殼痕跡,還在灰坑中浮選出稻米殘粒。

(網絡圖片:上山文化夾炭陶片中的穀殼) 稟倉足而百姓安

    糧食的儲藏是農業栽培的繼續,儲藏技術是伴隨着農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隨着農業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糧食出現了剩餘,才逐漸由糧食加工發展到儲藏。而糧倉是糧食儲藏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造一座糧倉,不但要地勢高,防水淹,還要防潮通風,使倉糧歷久不壞。地上糧倉年代最早是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杆欄式”糧倉,倉中還盛有稻穀,據考證距今已有七千年,是至今發現的南方最早的儲糧設施。建國初,百廢待興,糧倉大都由舊廟宇、祠堂、民房等舊建築改建而成。1955年起,全國開始引進了蘇聯機械化房式倉,即“蘇式倉”修建糧倉。1983年起,國務院正式批准了糧食倉庫、棉花倉庫、水果倉庫的“三庫”建設,直到八十年底。

    倉中有糧心不慌。百姓家中有糧,喫飯不愁,國家糧倉有糧,天下太平。

街亭糧倉變遷史

    街亭雖小,但土地肥沃、百姓勤勞,亦是產糧大區。現存大型的糧倉,有兩種類型。

(街亭村圓筒糧倉)

    街亭村糧倉自1973年開始啓用,是通體磚砂結構的土圓倉,主體呈圓柱狀,屋頂則呈錐形。糧倉筒倉內直徑10米,外直徑10.8米,筒倉主體高4.8米。據旁邊的居民介紹,這種是圓筒糧倉,在上個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極爲常見,是最主要的儲糧設備。頂上有個口用於觀察糧食,有樓梯上到倉頂。糧管所收到糧食後,先由農民從一樓的倉門倒入糧食,一樓無法再倒入後纔將一樓倉門關閉,再沿樓梯挑到第二層,然後倒入糧倉,從下到上將糧倉蓄滿糧食,最大糧食儲量可達150噸。 

    而新勝糧站是兼收、發的綜合性糧站。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原址黎明自然村荷香坂。80年代後,由於新勝片區年年糧食大豐收,地段偏、容量小的黎明村老糧站已經不能勝任規模化生產的需要。

(新勝綜合性糧站舊址)

    1986年,璜山糧管所決定另選地址,重新建造。後經新勝村恆慕自然村免費騰出土地,在街新公路和璜八公路的交叉口旁(小埂頭)新建糧站,此處地段中心,交通方便,佔地多,容量大。新勝糧站由一棟兩層辦公樓與5個小糧庫組成。

(新勝糧站)

    談起糧站昔日的轟轟烈烈,當地羣衆依然記憶猶新。每到“雙搶”過後,家家戶戶都將一擔擔一袋袋散發着太陽味的稻穀送到糧站時,工作人員頂着烈日一一檢查把關,使每一粒入庫的糧食都成爲合格糧,確保完成一年又一年的“公糧”收儲任務。

(網絡圖片)

(實物照片)

    之後,國家徹底取消了農業稅,糧站也就這麼冷清下來。徵收公糧轟轟烈烈的記憶在人們心中慢慢退去,曾經家喻戶曉的“糧站人”似乎也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模糊了。 從物質糧倉到精神糧倉

(糧站效果圖)

如今,這個承載着一段記憶與歷史的糧站也將改建成新勝村文化禮堂、黨羣服務中心,特別是將5號、6號老糧庫改建爲糧政記憶館,作爲展示國家糧食政策變遷,還原農民交糧的場景,讓遊客能夠在糧倉的觀賞遊覽過程中,瞭解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  

……

來源:街亭鎮 | 供稿:郭夢雅

審覈:陳磊

責任編輯:駱依婷

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