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保障國內大豆供應,

  擴大國內種植面積、多元化進口渠道、調整國內需求結構

  是三大切實有效應對之道

  (資料圖片)山東煙臺港,檢驗檢疫人員對輪船上的進口大豆進行取樣和感官檢疫。圖/中新

  變局中的大豆家底

  本刊記者/鮑安琪 特約撰稿/徐行

  本文首發於總第878期《中國新聞週刊》

  大豆,無論是被直接烹飪,還是作爲豆製品、豆油的原料,是中國家庭最常見的食材之一。大豆榨油後的副產品豆粕,是養殖業的重要飼料原料。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大豆消費量逐年增長,國內大豆供應嚴重依賴進口。在中美貿易發生摩擦前的2017年,中國國產大豆1455萬噸,進口9554萬噸,進口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進口依存度超過87%。其中,來自美國的大豆約爲3285.4萬噸,佔進口總量約34%。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進口美國大豆的數量明顯減少。有數據顯示,2018年1~8月,美國對中國出口大豆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61萬噸,減幅爲31.7%。

  在美國大豆進口量急劇減少的時候,如何保障國內大豆供給,就成了相關各方密切關注並要着手應對的問題。

  從大豆出口國到世界第一大進口國

  事實上,在1995年前,中國一直是大豆淨出口國。

  “但在1995年之後,國內需求增長太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目前,國內大豆消費主要包括大豆食品生產、壓榨與飼料加工、生化提取三個方面,其中用於壓榨與飼料加工的大豆佔85%。

  在壓榨與飼料加工業中,豆粕至關重要,它是大豆榨油後的副產品,是養殖業中飼料的重要蛋白質來源。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衆對肉禽蛋奶的消費增加帶動了國內養殖業飼料需求的激增,因此對豆粕的需求強勁。2017年,中國飼料消耗1.05億噸蛋白類原料中,豆粕佔7230萬噸。

  有專家指出,國產大豆的優勢在於蛋白含量高、品質好,屬於全價蛋白,易於被人體吸收,因此國產大豆主要用於食用和加工製作大豆蛋白產品。進口大豆,由於其出油率較高,主要用於生產食用豆油和豆粕。數據顯示,中國78%以上的進口大豆被加工成豆粕,用於飼料生產。

  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內需求逐年上漲的同時,中國大豆的種植產量與面積卻在逐年下降。根據產業信息網的數據,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從2006年的近1000萬公頃下降至2015年的650萬公頃左右。“讓中國大豆走下神壇的事件有兩個:雜交玉米的出現和大豆進口的開放。”對此,吉林農科院大豆所前副所長矯樹凱這樣分析說。

  高產的雜交玉米在耕作上的優勢讓許多農民放棄了大豆種植,改種雜交玉米。2007年,中國開始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對玉米定價託市收購,玉米價格不受市場影響。政策實行的目的,在於鼓勵糧食主產區種植玉米,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其間,雖然玉米和大豆的價格都在提升,但因玉米產量高且價格漲勢更猛,使得兩種旱田作物無形中展開了耕地爭奪戰。最終,產量與價格均落下風的大豆,逐漸敗下陣來。至此,東北種植大豆的耕地不得不逐漸北移,甚至一度被逼進了並不適合種植大豆的高山區。雜交玉米對於優質耕地的侵蝕,讓國產大豆一度失去了最適合耕種的土壤。

  爲促進大豆進口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1990年代末期,中國取消了大豆的進口關稅配額,將進口關稅降低到3%,豆油的進口關稅從2001年的63%下降到2006年的9%,豆粕的進口關稅保持在5%。在農業與貿易政策的雙重作用下,中國成爲世界大豆第一進口大國,僅2017年,中國的進口量就佔到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3%。

  “這是基於中國國情的權宜之計,相對來說,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韓天富說。然而,大豆市場的對外開放也給國內大豆產業帶來影響。黑龍江大牧人牧業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從榨油廠購入豆粕作爲飼料加工的原材料。該公司負責人範須時發現,黑龍江本省的榨油廠,加工量都在逐步縮小,“1000噸算大的”。大豆進口後,沿海地區新建許多大豆壓榨廠,由於運輸原因,壓榨廠購買國產大豆成本更高,進口大豆是普遍的選擇,對於這些港口附近以進口大豆爲原料的榨油廠而言,“5000噸都算小的”。在從壓榨到飼料加工,再到養殖畜牧的龐大產業鏈中,低價進口大豆是生產商更爲普遍的選擇。

  中美貿易摩擦給大豆價格帶來的波動可以通過終端來對沖成本,將近70%到80%的成本可以過渡到下游養殖企業。而大豆產業鏈下游的生豬養殖業,基本上對於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壓力只能被動接受。

  “減玉米,增大豆”

  2017年,黑龍江黑河市愛輝區河南屯村的久利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久義,在制訂耕地計劃時,將玉米與大豆的種植面積按各50%的比例做了分配。2018年,王久義本打算按照去年的比例分配耕種面積,但最終,他的大豆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了4000畝。王久義告訴記者,這一決策改變,主要受到新政策的驅動。

  2015年,農業部發布了一個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太行山沿線區等連起來在版圖上呈“鐮刀彎”形狀的廣袤區域,減少玉米種植面積。2016年,持續了近10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這一年,農業部會同中央農辦、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要求在東北地區,玉米鬚與大豆、小麥雜糧雜豆等其他作物輪作,還規定輪作補貼金額爲每年每畝150元。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又提出“調整東北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統籌玉米、大豆補貼機制”。此後,東北地區相繼出臺了玉米和大豆生產補貼實施方案,提高大豆補貼,壓低玉米補貼。2017年,黑龍江省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爲173.46元/畝,2018年4月,補貼標準再次上調,達到每畝200元以上,11月,已達320元/畝。而黑龍江省的玉米生產補貼,則從2016年的每畝153.92元一再下調至25元/畝。

  黑河地區共擁有耕地2233.2萬畝,爲中國貢獻了近九分之一的國產大豆。在近兩年補貼新政的刺激下,以王久義爲代表的當地農民,已悄然將自己耕種的作物品種從玉米、小麥換成了大豆。

  從2015年起,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已經連續3年恢復性增長。韓天富解釋說,在東北地區(含內蒙古)進一步推行大豆—玉米輪作,大豆麪積可擴大到1.2億畝;在黃淮海冬麥區提高麥豆兩熟制比例,大豆麪積可達0.9億畝;在南方和西北地區發展多種形式的糧豆間套複種,大豆麪積可達0.5億畝。這筆賬算下來,全國大豆麪積可達到2.6億畝。考慮輪作增產、優勢產區比重提高和品種改良等因素,全國大豆平均畝產可達到155公斤以上,供給能力可達到4000萬噸以上,自給率超過35%。與大豆輪作後,玉米單產可明顯提升,總產可保持穩定。

  進口來源地多元化

  2018年9月4日,在哈爾濱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大豆產業國際高峯論壇上,兩位來自俄羅斯的大農場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中美貿易衝突升溫的情況下,到俄羅斯遠東地區去種大豆,成了一些人的選擇。自2015年以來,每年有數以千計的中國農民前往俄羅斯種地,其中也包括東北農業大學研究員王紹東。

  王紹東一直致力於優質大豆種子的研發,不過他卻捨近求遠,將自己研發出的特異性大豆品種種到了俄羅斯。原來,即使在俄羅斯租地,加上長途運輸至國內,仍然能爲他節省不少的成本。

  在國內種植一公頃大豆,種子、肥料和人力成本加起來所形成的種植成本,基本在2500元左右。此外,黑河當地的土地租賃的費用是每公頃6000元上下。依據當地2017年的平均產量與價格,再加上補貼,種植一公頃大豆的總收入約爲11650元,刨去種植成本與土地租賃費用,能獲利3150元左右。而向北挺進俄羅斯的做法,至少能讓租地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今年8月,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文稱,俄羅斯準備爲中國供應最高30萬噸的大豆,並將提供遠東聯邦地區100萬公頃耕地用於農業項目,但這對於中國大豆需求的缺口而言,仍顯不足。

  除了俄羅斯,中國還有更多選擇。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巴西、美國、阿根廷是中國大豆進口的前3大來源地,佔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94.6%。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則顯示,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徵25%進口關稅,將使得美國大豆進口成本每噸增加700到800元,比巴西大豆每噸高300元左右。

  中儲糧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曾表示,自今年4月以來,中儲糧未再新採購美國大豆,轉而全部採購以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爲主的南美大豆。11月7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儲糧集團公司所屬油脂公司與6家供應商現場簽約採購進口大豆,產地主要爲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南美地區。

  在國家農業農村部10月22日召開的三季度例行發佈會上,該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介紹道,今年1~8月,中國累計進口大豆6203萬噸,同比減2.1%,進口主要來自巴西,佔進口總量近七成;9月,中國共進口大豆801萬噸,其中巴西佔95%,較去年同期73%的比例有很大增長。

  巴西農業部官員11月14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則表示,今年巴西的大豆出口約有80%都進入了中國,巴西對中國的大豆出口今年可能創出最高紀錄,並可能會進一步增長。巴西糧食貿易商Agribrasil預測,今年對華大豆出口料達到創紀錄的8300萬噸。

  除提高從南美進口外,加拿大、黑海地區與亞洲部分國家也進入到中國進口商的視野。上述中儲糧有關負責人還提到,“8月份起,中儲糧進一步加大了加拿大大豆的採購。一方面通過現有供應商,增加加拿大大豆採購規模,另一方面開發加拿大當地有實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加強與他們的合作。”

  此外,6月2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通知稱,自今年7月1日起,對原產於孟加拉國、印度、老撾、韓國、斯里蘭卡的進口貨物適用《〈亞洲-太平洋貿易協定〉第二修正案》協定稅率。其中,大豆類產品從3%降至零稅率。

  調整大豆需求

  由於進口大豆主要用於生產豆粕,因而豆粕的需求直接關係到大豆需求。

  目前,除豆粕外,菜粕、棉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等也被廣泛用於作爲養殖業飼料的蛋白質來源。

  “大豆本身總產量高,同時豆粕蛋白質含量較高、氨基酸平衡、有害物不多、易於被動物消化,養殖戶更傾向於使用豆粕,因此即使有菜粕、棉粕、油菜粕、魚粉等,豆粕始終是最重要、規模最大的飼料蛋白原料,這是豆粕替代品所替代不了的,只能降低豆粕需求”, 中國農大動物營養學的劉嶺博士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

  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於11月1日起實施新的《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蛋雞、肉雞配合飼料》兩項標準。兩個標準在引言中均提到,“隨着動物營養研究的深入,特別是低蛋白日糧配置技術的發展,在合理添加氨基酸和酶製劑的前提下,配合飼料中粗蛋白質和磷的水平可以顯著降低。”粗蛋白質主要來源於飼料中的豆粕等,這項變化意味着,豆粕在飼料中的添加量可有所降低。

  “我們同行間也常常會討論如何替代、減少使用豆粕。”中國農業大學飼料營養系副主任馬秋剛說,蛋白質由多種氨基酸組成,豆粕中的蛋白質所蘊含的氨基酸中,有的氨基酸動物需要得多,有的需要得較少。

  他舉起一隻手來解釋說,這是個木桶效應,如同手指有不同的高度,每個手指代表一種動物體內的氨基酸,最短的手指即爲限制性氨基酸。研究人員需要做的,是把每個高度補齊,達到動物生長所需的要求。低蛋白日糧技術可以針對動物所缺的氨基酸,缺哪種、補哪種,使動物生長所需的氨基酸得到滿足,保證動物的生長性能和肉蛋奶產品品質 。由於是直接補充氨基酸,低蛋白日糧更容易被動物吸收。

  中國飼料工業協會質量標準與認證處處長王黎文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新標準的指標設置完全可以滿足養殖動物生長需求,不會降低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同時有效減少豆粕等飼料原料用料。王黎文解釋說,雖然標準是推薦性的,並非是強制性的,但這樣的調整代表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馬秋剛看來,如果企業只是片面減少豆粕用量,但不使用低蛋白日糧技術,動物生長所需的氨基酸就得不到保證,生長性能會受到影響,在市場上的競爭就會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飼料協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髮指出,在新標準全面推行後,養殖業豆粕年消耗量有望大幅降低,能夠減少對大豆進口的依賴性,減少的進口量在1000萬噸到1400萬噸。

  馬秋剛還補充說,目前飼料分爲工業飼料與自配飼料,由於工業飼料對營養配比掌握更爲精準,因此豆粕使用量稍低。如果工業飼料可以全面替代自配飼料,還可減少豆粕使用約1700萬噸。

  同濟大學教授程國強就認爲, 從短期看,減少進口美國大豆對於中國大豆的供應會產生一些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有利於中國調整大豆的供給結構。

  值班編輯:張茹

  

  優衣庫要爭奪小鎮青年,但逼格和價格都沒有

  魯煒的懺悔書,周永康的合影照

  這屆年輕人,真怕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