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方:常青藤計劃

  主辦方:天津美術學院、天津美術館

  地點:天津美術學院南院報告廳

  時間:2018年12月1日

  學術主持:盛葳 美術史博士、《美術》副主編

  

  從神話到現實,人類對永生的渴望層出不窮、交替上演,從丹藥煉製到仿生器官、基因克隆,從木乃伊復活到星際旅行、思想數據,人們前仆後繼、樂此不疲。永生不但顯現爲生理層面的理想,同時也表現爲日常生活的現實,正是因此,“永生”的信念創造了“時間”與“歷史”、“儀式”與“信仰”、“種族”與“記憶”、“藝術”與“博物館”、“知識”與“圖書館”、“科技”與“烏托邦”……作爲其表徵的圖文記錄、物品收藏、思想創造,無不孕育於尋求永生的目的與進程中。

  本論壇是與常青藤計劃2018年度展覽同期舉辦的學術項目,由常青藤計劃出品,天津美術學院、天津美術館主辦。從古代藝術到人工智能,本次論壇聚焦藝術史、大衆文化、當代科技等領域的經典遺存與視覺載體,邀請國內在藝術史論、哲學美學、科學技術等相關領域有所建樹的13位專家學者參與,共計收到專題論文13篇,11位嘉賓將親臨論壇現場進行主題演講,共同關注討論人類意識、科技進步、視覺生產間的共生關係及未來發展前景。

  嘉賓對話

  

  學術架構與研究目標(9:00-9:30)

  盛葳 美術史博士、《美術》雜誌副主編

  姜大方常青藤計劃發起人

  範敏 天津美術學院科研與研究生處處長

  車健全天津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

  馬馳 天津美術館館長

  主題演講

  

  第一單元墓葬與建築(9:40-11:10)

  鄭曙斌/永生圖式:馬王堆T形帛畫的視覺人類學觀察

  鄒清泉/何處是仙鄉:漢唐之際墓葬裝飾的多重轉變

  吳端濤/此生即永生:金元時期的全真教藝術與精神世界

  第二單元宗教與繪畫(11:10-14:30)

  黃小峯/如何永生:中國繪畫中的奇異圖像

  劉 平/中世紀的永生

  嘉賓合影留念(12:10-12:20)

  午餐、休息(12:40-14:00)

  盛 葳/米勒《拾穗者》:從基督教到大革命

  第三單元文化與公衆(14:30-16:00)

  周文姬/皮膚·身體—從格子身體到非形身體的主體建構

  杭春曉/永生:奢侈品的終極審判

  於 帆/時間的異化:當代電影中的時間旅行、行屍與黑鏡迷思

  第四單元科技與哲學(16:00-17:00)

  李 豐/永生技術背後的心靈哲學

  張予津/人之彼岸:人工智能、藝術與人性之愛

  論壇總結(17:00)

  演講嘉賓及主題簡介(按演講順序)

  

  鄭曙斌

  湘潭大學歷史學碩士,湖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物陳列展覽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漢代文物研究,以馬王堆漢墓文物研究爲重點,比較注重於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的運用,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等方法研究文物問題都有涉獵,已發表專業研究論文40餘篇,其中有《從解釋說視角看馬王堆帛畫研究》《視角下的T形帛畫神怪圖像研究》等帛畫研究論文多篇。

  永生圖式:馬王堆T形帛畫的視覺人類學觀察

  長沙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因喪葬的特殊目的和需要,圖像誇張、變形、抽象和怪誕化,呈現超出畫面以外的難以捉摸的寓意、象徵甚或是言外之意。隔着2100多年的歲月,許多內容艱澀隱晦難解,成了一幅引人遐思的畫謎。如何藉助於多種學科的知識、方法和視野,還原或解釋這幅畫謎,詮釋其象徵意義?運用讀畫、釋畫和類推畫意的視覺人類學方法觀察,以古文獻與考古圖像的比證爲鑰匙來解讀畫謎,以結構與符號學來闡釋或破解帛畫的特殊圖式,認爲帛畫潛藏着兩套符號表達系統:一是希望延續生命,通過不斷繁衍獲得生生不息,畫面以始祖神、男女、陰陽、對偶等符號來表達;一是渴望生命的永恆,從自然死亡到復活重生再到成仙永生,畫面以日月神話、天門、神龍仙鳳、靈蛇壽龜等符號來表達。多種象徵符號組合而成的帛畫,成爲一種實現生命轉換的特殊媒介,亡者可以通過巫師“溝通天地”的魔法,到達不死仙境,獲得永生。

  

  鄒清泉

  

  文學博士、中國史博士後,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治美術史、敦煌學、琴學。2004年,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2008年,獲“第三屆王森然美術史優秀論文獎”;2015年,獲“第六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著有《虎頭金粟影:維摩詰變相研究》《行爲世範:北魏孝子畫像研究》《文殊堂:曹元忠時代佛教文化與視覺形象個案研究》等。

  何處是仙鄉:漢唐之際墓葬裝飾的多重轉變

  北魏時期,從戰國一直沿用至魏晉的棺槨制度,出現了一個異常的變化,即房型槨和石棺牀的出現,兩者內涵並不相同,卻都是對生人器用的模仿,顯現了北朝早期文化、思想、信仰、喪葬等方面的一次轉折性的變化。僅就石棺牀而言,石闕的出現,標誌着石牀“建築化”的完成,也是石牀“禮儀化”的起點,兩者的結合,最終使石牀成爲“禮儀化的建築”,而不是單純的葬具,從而使石牀超越了葬具的屬性。石牀的“禮儀化”應該被視爲一個過程,“建築化”是它的起點,“圖像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墓主的斂葬也不應被視爲“禮儀化”的終點,作爲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圖像化”在石牀“禮儀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漢唐之際墓葬的多重轉變中,漢代神祇的逐漸消失、房型槨與石棺牀的出現、墓葬格局的改變,等等,並不僅是魏晉薄葬之後的新選擇,也不僅是宮廷政治影響下的必然結果,而以西晉葛洪《抱朴子》爲代表的道教修仙方式的轉變,是漢代文化斷裂後,人們對生命歸宿的重新思考,或者說是又一次的探索,這次探索,深刻地影響了北朝的靈魂信仰,也深層次地建構了中古時代的文化與思想。

  

  吳端濤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站博士後,《美術》雜誌美術家欄目責任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爲中國繪畫史、道教美術史。個人獲第63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一等資助。論文多篇發表於《美術》《美術研究》《美術觀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藝術探索》等學術期刊,專著《金元時期山西地區全真教藝術研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此生即永生:金元時期的全真教藝術與精神世界

  對死的恐懼和生的渴望,作爲一種終極關切貫穿人的一生,也貫穿整個歷史。因此,“永生”這個詞看似荒謬,不可實現,卻又很沉重,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永生”多被等同於“活着”。在金元時期,伴隨幾輪權利交接,華北各地百姓苦不堪言。特別是蒙元軍隊的血腥屠城,人口銳減,倖存者也是不斷被驅趕和放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所有興起的宗教,除了能夠提供精神上的慰藉之外,最實際的就是爲這些被戰爭所驚擾、威脅的未亡人提供一個生存的避難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黃河南北興起的新道教——全真教。在此,筆者藉助永樂宮壁畫中的視覺圖像,讓我們走進這個龐大的修道羣體,探祕金元時期人們的思想生活和精神世界。本文分爲兩個大的部分,一個是聚焦傳道者、全真教派宗主王重陽,通過其藉助繪畫來度化弟子的方式以展示宗教的力量,揭開全真教的神祕面紗,以此解釋何爲全真教眼中的“永生”;第二部分則從一個具體的修道者孫不二入手,看她如何一步步從一個凡人、家庭主婦、三個孩子的母親,拋家棄子,步入道觀,然後得道羽化登真,在此展示全真教如何達成其所謂的“永生”。

  

  黃小峯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兼美術史系主任。主要研究中國古代繪畫史。2006-2008年間三度赴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對館藏中國書畫進行整理與研究。2010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資助,作爲哈佛燕京學社2010-2011年度“藝術史項目”訪問學者赴美訪問。2014年獲得香港北山堂基金資助赴費城美術館研究館藏中國繪畫。著有《張萱》(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西園雅集:兩宋人物畫》(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12月),於《故宮博物院院刊》《藝術史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中華遺產》雜誌“讀畫筆記”專欄作者。

  如何永生:中國繪畫中的奇異圖像

  永生、不死和成仙是中國古代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主題,有範圍廣闊的大量藝術品存世。發言內容思考的是:爲什麼人們對這類圖像如此着迷?這些相關主題藝術品,究竟貢獻的是什麼?它們除了貢獻了視覺化、形象化的仙人形象和仙境景觀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層面的意涵?此篇發言認爲,有關仙與仙境的圖像,在某種意義上而言,討論的是各種不同的永生、不死與成仙的方法。相關的論文寫作將對大量的圖像展開分析,試圖整理出表現在古代繪畫中的通往永生的途徑:比如,食物與藥材、服裝與穿着、觀看與觀想、舞蹈與音樂等等。正是這些視覺圖像使得一幅繪畫充滿了魔力。

  

  劉平

  

  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爲西方美術史、西方中世紀美術史。出版有《巴黎聖熱爾曼德普雷修道院專題研究: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西方美術史》《藝術與藝術家詞典》等,《基督教藝術對羅馬藝術元素的運用》等論文發表於專業期刊。

  中世紀的永生

  中世紀的歐洲人對“永生”這一概念並不陌生,只是這一概念具有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一邊是豎琴鳴、詩琴唱,讓人喜悅歡暢的天堂;另一邊則是火裏燒、水裏凍,讓人畏懼驚慌的地獄。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中,天堂的面貌都是相似的,秩序井然、燦爛榮耀;而對地獄的恐懼似乎更能激發人的想象力,對地獄的描繪不僅陰森恐怖,而且細節入微,這其中無疑涵蓋了對靈魂苦難和肉體消亡的雙重憂懼。如何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可謹小慎微、遵從宗教的指引,亦可坦然甚至幽默地面對這一世人無可逃脫的必然歸宿,或許,人文主義就在此處得以萌生。而更值得現代人思考的是,中世紀人眼中的“永生”,並非指向未來,而是回到起源。

  

  盛葳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博士,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美術》雜誌副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祕書長、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AICA)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曾獲“王森然美術史獎”、“Yishu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獎”、“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出版有《歷史的錯位:讓-弗朗索瓦·米勒研究》《藝術史與社會學的雙重視角:“博巴班”前後的夏培耀研究》等著作。發表《創新史:技術、媒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轉型》《中國當代藝術在美國的接受》《當代藝術的社會歷史》《民族主義、本質主義與後殖民批評》等各類論文和評論近百篇。策劃各類展覽30餘次。

  米勒《拾穗者》:從基督教到大革命

  19世紀法國藝術家讓·弗朗索瓦·米勒,常常被看作一位田園牧歌的農民畫家,但他的很多作品都來自於古典主題,譬如“拾穗”。舊約《路得記》中的“拾穗者”路得,從17世紀開始,就被藝術家反覆描繪。作爲米勒一生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在長達30年的歲月中,他創作了包括《收割者的午餐》和《拾穗者》在內的上百件該主題油畫、素描和手稿。作爲一種宗教美德,“拾穗”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爲鄉村的慈善行爲。然而,伴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資產階級革命席捲而來,舊時代的寧靜被擾亂,鄉村的既有秩序被打破。“拾穗”也被人們重新從私有財產的角度予以解讀,從而使得米勒的《拾穗者》不得不面對新的政治審判和辯論。

  

  周文姬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爲藝術學、電影學、藝術、媒介與批評。發表多篇論文於重要學術雜誌《文藝研究》《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當代電影》《南京藝術學院(藝術與設計版)》《電影藝術》等。個人專著《中西電影的空間書寫與空間話語闡述》將於2019年出版。

  皮膚· 身體—從格子身體到非形身體的主體建構

  電影在當下更多地被當作黑匣子電影院中的投射對象,如果把電影當作藝術的媒介,那麼有必要使得黑匣子中的電影與白立方中的藝術之間進行對話,鑑於《吾棲之膚》中的敘事與表現手法,直接以藝術作爲媒介來呈現某種話語建構,本論文及發言直接從影片中的皮膚與身體出發,以藝術史和藝術美學爲視閾,去思考和建構後人類的身體話語。皮膚是身體的表皮,是身體的一部分,也表徵着整個身體。電影《吾棲之膚》以皮膚爲媒介,編織着身體與自我主體的現實與神話,從維納斯臥姿的藝術史宗譜系去對接影片中以無頭無菲勒斯爲意象的性別混沌的後人類維納斯,聯繫中西方與皮膚相關的電影文本,從《畫皮》《吾棲之膚》到《影》,從皮膚到裸像到影子,文本的傳統敘事和解讀總是被捆在人類主體建構的城堡中,呈現了人類中心主義的中心學說,這是主體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在藝術學、哲學與現代技術的觀照下,皮膚在對內外世界的建構過程中,最終使得拉康的鏡像主體一方面走向碎片主體,一方面轉向視覺性的景觀主體。主體猶如身體自身,捆在皮膚之中成爲人類的自我神話,顯然後人類維納斯一方面呈現了現代社會被囚禁被秩序的身體——格子身體,一方面又無不表現了後人類維納斯的可能性身體——非形身體,拆解皮膚,外展皮膚,皮膚下身體的生成是巴塔耶式的非形身體,是去主體的主體世界。

  

  

  

  杭春曉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史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於《文藝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等期刊發表《繪畫資源的開放——古物陳列所與民初中國畫》《文人理想的幻滅與重建——文徵明的出仕、致仕及其心理辨析》《以“仁”代“義”——憶陳侍郎書畫合卷與溥心畬的“遺民想象”》等論文;出版《漸進式文化改良——以民初北京地區傳統派畫家爲中心的考察》(獲第二屆國家美術理論獎)《方法論與美術史個案敘事》等專著。

  永生:奢侈品的終極審判

  科技的功利主義得以廣泛流行,也得益於近百年教育中的常見話語——以科技的直觀實用證明科學精神的價值。從“認知世界的方式”轉變爲“改造世界的手段”,近代科學逐漸告別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式“綜合人文”的學科身份。科技的實際可檢測越來越成爲主流,並不斷以“功用的突破”強化世俗認知中的功利主義。相對二十世紀革命思想對“不平等”猛烈攻擊帶來顛覆性的社會不安,科技推動發展的務實更像歷史的麻醉劑,撫平曾經的“動盪”。表面看,這是人類最高效、最現實的發展手段,它將“慾望”轉變爲“希望”——不同於宗教的虛幻,而是實實在在的“未來承諾”……

  

  於帆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師。主要從事視覺文化研究、新中國美術史研究、媒介理論研究以及電影文化研究及相關教學工作。主要學術論文有《數字媒體時代的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肖像與秩序——孫滋溪中的領袖像與國家意象》《毛主席暢遊長江——從事件、話語到圖像》等;主要譯文有《金黃色的芒果——一個文化大革命符號的興衰》。獲2018年美國藝術史研究機構協會(ARIAH)“東亞學者獎”,美國邁阿密沃爾弗森尼爾現代藝術及設計博物館訪問學者,2011年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電影學訪問學者。作爲策展人,多次在中韓兩地策劃當代藝術展覽;作爲電影編劇,創作《記憶碎片》等院線電影作品。

  

  時間的異化:當代電影中的時間旅行、行屍與黑鏡迷思

  時間既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維度,同時也是人們衡量和評價世界的基本維度。人終將一死,在人類與時間的競爭中,時間終將獲得勝利。從古至今,人們尋求各種方式以對抗時間,超越死亡,而電影便是當代集中體現這種願望的重要媒介。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認爲,“給時間塗上香料,使時間免於自身的腐朽”的“木乃伊情結”正是電影吸引當代觀衆的魅力所在。電影與生俱來的客觀再現性和時空統一連貫性使人類抗衡時間的潛意識衝動獲得了一種心理滿足。與此相對應,“弗蘭肯斯坦情結”則代表了以電影對抗時間的另一種衝動,即人類創造出另一個銀幕相隔的“我”來代替自己獲得永生。這兩種以“抗衡時間,超越死亡”爲目的的慾望衝動編織在電影媒介中,並在電影形態的發展中呈現爲更爲多樣且更爲複雜的面貌。既有時間旅行“穿越”故事中對於時間空間的想象性超越,也有行屍橫行的末世文明中不死人類的自我面對,更有穿越星際,進入VR遊戲世界,漫遊夢境,寄生Matrix母體等對於人類形態自我保存的重新定義。在這個意義上,電影成爲當代文化中一個特殊的存在:那些關乎人類命運的嚴肅命題以一種娛樂的方式被消費着,生與死排演於黑鏡之上,而我們每個人都愉快地置身之外,隔岸觀火。

  

  李豐

  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視覺藝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藝術與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畢業論文爲國內首篇對虛擬現實(VR)展開系統研究的人文學科博士論文。主要研究方向爲VR哲學、科技哲學、現象學和藝術哲學。現從事藝術與科學跨學科方向研究與創作,參與組建四川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實驗室,參與和承擔國家級與省部級項目各一項,發表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論文多篇。

  

  永生技術背後的心靈哲學

  發言首先分析永生概念在日常語境中的各種含義和相關觀念,包括生物體生命的延續、靈魂不死及個人意義的持存等多種理解方式,然後將討論主題聚焦在“自我同一的心靈的永久延續”這樣一種現代的和最爲常識的“永生”觀念上,現有的各種永生技術嘗試所致力於的也正是這個意義上的目標。但對於“心靈”和“自我同一”我們尚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和標準,科技工作者關於“心靈”的理解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永生技術努力方向。隨後,對主流心靈哲學觀點進行梳理,包括身心二元論、行爲主義、心腦同一理論、計算主義、消除主義等;並對不同心靈哲學理論與其分別引向的永生技術之間的聯繫機制進行了闡釋,所涉及的技術手段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化身、基因編輯、虛擬現實等。

  

  張予津

  天津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碩士,青年藝術 NPO 項目常青藤計劃展覽總監。曾任《北方美術》雜誌編輯。關注當代青年藝術家生態及語言邏輯的發展,並致力於青年藝術展覽及學術活動的策劃統籌。組織執行和參與策劃的展覽及項目包括2015-2018四屆常青藤計劃年展項目、2016-2017兩屆常青藤計劃青年策展人項目、2017常青藤計劃行走項目、2016-2018兩屆天津青年藝術周等。《藝術的幻象還是社會的微縮?》《青年藝術“創客”背後的文化邏輯思考》《成爲青年策展人,你準備好了嗎?》《重建一場展覽的實踐》等論文和評論發表於專業期刊及藝術新媒體平臺。

  人之彼岸:人工智能、藝術與人性之愛

  科學與新技術的迭代對人類生態始終是把雙刃劍,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誘發的生存危機尚屬人類所控範疇,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學在信息時代的並行發展則打破了人類的安全邊界,人的價值、意義、自由意志等終極問題面臨重創與挑戰。郝景芳在《人之彼岸》中用6個力透紙背的故事探討了人與AI從隔岸相望到彼此映照的矛盾和困惑。當人與AI共處成爲既定事實,“人類中心主義”將不再是解決問題、洞見未來的正確視角。重要的從來都不是AI如何強大,人類最大的威脅是自身不自知的轉變。AI的強大正是重新審視人類命運的契機,機器的缺位也將是人性延續的希望。目前,AI是否會超越人類反客爲主仍是人們共同關注的核心命題,當機器代替更多腦力工作,也爲人類集中從事富有創造力、想象力的工作締造了條件。然而,當我們將文學、藝術等職業看作人性智能的最後堡壘時,AI在圖像、文本生產與製造上又湧現出驚人的算法突破,這是否意味着人性最玄妙難測的部分也將被機器所掌握?科學的理性實踐因慾望膨脹而走向失控無序,人文從業者關於人性自處及未來圖景的思考理路和主觀想象或許能夠幫助人類與必將發生遽變的社會結構、倫理秩序、生活方式自對抗走向共生。

  

  段君

  清華大學博士,批評家、策展人、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副祕書長。目前主要從事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展覽策劃,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史專題研究。曾任白盒子藝術館(北京)副館長,曾任教於北京理工大學(藝術理論研究部),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著有《20世紀90年代北京東村行爲藝術》(香港四季出版社,2016年)。曾(聯合)策劃“販夫走卒——當代藝術的市井現象”、“你躲不掉的——當代藝術與宿命”、“陌生的亞洲——第二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三界外——觀念的絕對化”、“依於仁,遊於藝——21位中國藝術家非代表作品展”等羣展。

  安迪·沃霍爾眼中的毛澤東—以及毛澤東對毛澤東像的態度(僅提交論文)

  20世紀70年代,安迪·沃霍爾創作了一批毛澤東像,他以印在《毛澤東選集》上的毛澤東標準像爲基礎,採用絲網印刷的技法,將毛澤東像印製於畫面,再施以筆觸。本文以安迪·沃霍爾創作的毛澤東像爲由頭,回溯毛澤東本人對毛澤東像的態度,最終討論圖像的意義和本質,認爲圖像是一種觀念的方式,是把藝術、語言和精神,與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政治價值連接起來的一處驛站;同時,圖像也不僅僅只是形象的載體,它與其原型具有相似的特徵,但又具有一定的差異,它並非在各個方面都酷肖其原型。

  

  盧文超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理論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譯林出版社“藝術與社會譯叢”主編助理。研究領域是藝術社會學、藝術理論與美學理論。目前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英美文藝社會學思想研究”等課題。譯著有霍華德·貝克爾的《藝術界》(2014)、理查德·彼得森的《創造鄉村音樂——本真性之製造》(2017)等,相關研究成果已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民族藝術》《社會》等刊物刊出,並多次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和《社會學文摘》等全文轉載。

  機器人的詩:論人工智能作品與人類作品之別(僅提交論文)

  隨着機器人小冰出版第一本詩集,人工智能進入人類藝術創作領域的步伐正在加快。本文認爲,人工智能的作品與人類作品之間的差別,不是藝術品與自然物之別,也不是藝術品與產品之別,但在與它們比較的過程中,人工智能作品的特性得以凸顯。它與人類作品的區別不是傑作與劣作之別。即便人工智能創作出與人類一樣的作品,兩者依然具有很大的差別:兩者之間的根本差別是藝術事件的差別。機器人的作品與人類的作品可能一模一樣,但兩者卻是不一樣的事件。由此,我們永遠不必擔心人工智能可以在藝術領域取代我們,因爲它創作的作品只能給我們簡單的形式衝動,但卻無法給予我們豐富、深厚的事件關聯。而正是後者,纔給予了藝術真正的深度和厚度,真正讓藝術有血有肉,深摯感人。

  常青藤計劃學術論壇

  

  常青藤計劃作爲國內非盈利青年藝術項目之一,長期關注青年藝術家羣體的成長與發展,注重青年藝術展覽項目策劃執行與邏輯研究相結合,以“發現、成長、對話”爲口號,致力於打造青年藝術家穩定健康的生態鏈,並不斷拓展青年藝術的發聲邊界與話語空間,爲青年藝術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多元創作提供理論支持與展示平臺。2014-2018年間推出的一系列展覽項目諸如“青年藝術家年展項目”“青年策展人項目”“行走項目”“青年創客廣場”“芭莎藝術校園行”及富含多個子項目爲一體的“天津青年藝術周”品牌活動均是基於青年藝術土壤的積極實踐。常青藤計劃期望與更多熱愛及從事藝術行業的個人、機構達成合作,共同倡導以藝術之美對話大衆、豐富生活的審美方式,也對青年藝術創作突破固有範式,抒寫時代精神報以信心與有效助推。

  “常青藤計劃學術論壇”正是以“常青藤計劃”進入運行的第五個年頭爲契機,基於品牌定位的又一次革新與推進。項目旨在集結國內高等藝術院校及知名藝術機構的資源優勢、整合共同的學術建構訴求,邀請人文學科各前沿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起圍繞泛文化公共命題展開主題式演講,並締結集專業寫作、討論、出版爲一體的高品質學術成果。該項目將作爲常青藤計劃年度展覽項目主題的深化解讀逐年推進更新,並不斷挖掘新鮮的話題與關鍵詞,以關鍵詞爲出發點從歷史學、哲學、美學、社會學、建築學、藝術史等層面,跨學科地展開言說評議,實現系列專著的學術出版計劃,爲青年藝術項目的未來走向創造一個更具建設性的目標高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