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剑,可能很多人会听说过国家一级文物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本来就是宝剑收藏家,根据《拾遗记》的记载,勾践嗜剑如命,曾有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魄、却邪、真刚等八把名剑。越王勾践剑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出土于湖北江陵,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其实,在浙江博物馆,也有一把名剑,与越王勾践剑还有不小的渊源,而且它的经历,却更为传奇。这把名剑叫做越王者旨於睗剑,它的主人就是勾践的儿子王鼫与。

这把宝剑长约52.4厘米,剑体宽阔,中间剑脊突起明显。剑首呈圆形,有两道凸箍,缠缑精巧细致,现在保存得都非常完整。在剑格的两面,分别篆刻着双钩鸟虫书铭文。其中正面是“戉(越)王戉(越)王”,背面则是“者旨於睗”。据专家考证,这里的“者旨於睗”就是越王勾践的儿子王鼫与。

在这些字的中间,本来都是由绿松石镶嵌填充的。然而年岁太久,这些绿松石有的已经脱落,依稀还可以看到是由红色的材料所粘合的。如果拿这把越王者旨於睗剑与越王勾践剑比较,会发现两者几乎是同一风格,一脉相承的。不光如此,越王者旨於睗剑距今已经有2400年历史了,却保存完好,几乎没有锈蚀的痕迹,依然寒光闪闪,风采依旧。据说曾经做过试验,虽然不敢真的让它去砍铁石,但它真的做到了吹毛断发,锋利无比。

它静静放在博物馆之中,剑体非常光滑细致,几乎看不到什么气孔,体现了当年工匠高超的冶炼技巧。另外,它的颜色呈现黄白色,这是有讲究的,白色的剑则特别坚硬,黄色的剑则韧性好,黄白色的剑在于两者之间,是无上妙品,在《吕氏春秋·别类》中提及:

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而韧,良剑也。”

吴越地区曾经是战国时期炼制宝剑的重要来源地,这与矿产分布以及铸剑大师的云集有密切关系,更是因为历代吴王、越王酷爱宝剑。但是,现今发现大部分名剑都出土于湖北,其中就包括越王勾践剑。这很可能与最后楚国灭掉了吴越,将宝剑当作战利品带回有关。

据说江苏苏州虎丘山有吴王阖闾的“剑冢”,里面有大量的名剑。但是一来传言是真是假实难证伪,二来总不可能为了名剑而强行破坏“剑冢”。因此,江浙无名剑成为了当地文博工作者的心病,直到这把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到来。

在1995年九月,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得到朋友的一个信息,说在香港古玩市场发现了一把青铜古剑,并拍照想让他鉴别。一看照片,马先生就发现这很可能是一柄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宝剑。他邀请浙江省博物馆馆长曹锦炎先生一同研究,并亲往香港确认了这把宝剑。

只不过当时古玩老板开价很高,而且一度有日本人要以150万港币买下这把宝剑。为了避免国宝的流失,马承源先生呼吁浙江各界共同努力,最后是由杭州钢铁集团出资,将这把宝剑以120多万港币的价格赎回,并无偿捐赠给了浙江博物馆。

盛世收藏,国宝能够回归,不仅是文物专家个人的努力,也不光是各界有识之士的诚心,更重要的还是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中国富强和自信的标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