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门面东西向各建一砖拱形对称门,门两侧砌砖花墙,美观别致。进门面东西向各建一砖拱形对称门,门两侧砌砖花墙,美观别致。

中卫文庙始建于明初,正街东西两头各建木雕牌坊一座,东曰:“育才”,相聚约五十余米,坊内即为圣域。左侧立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下桥”,以示致敬。

中卫文庙为三进院落,这是地方孔庙比较普遍的礼制。

庙前无正门,其址建立高大雄伟的影壁,上刻“万仞宫墙”的大幅砖额,示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不可攀。 文庙最前面的主体建筑,起照壁、屏风的作用,正面镌刻万仞宫墙,此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引用词语,意在勉励学习。

。照墙两翼各开侧门,即礼门、义路,是文庙的出入口。 进门面东西向各建一砖拱形对称门,门两侧砌砖花墙,美观别致。

中卫文庙介绍

院内有泮池,周砌砖花围栏,泮池: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标志。由于古代帝王立学名“辟雍”,四周环水,中央建堂,俯瞰如玉璧。侯所设学校在等级上低于皇帝,因此只能以半水环之,故称“泮水”。 泮池一般为半圆形,壁为石砌。池边及桥上均施望柱、栏板。

进门面东西向各建一砖拱形对称门,门两侧砌砖花墙,美观别致。 东西各建斋房三间,为食宿及储祭器之所。

泮池上建二砖石桥,桥两边砌砖花栏墙,俗谓三步两道桥。一座小巧玲珑的八角亭立于桥上。这是一个独特的很有文化内涵的建筑,是文人骚客吟诗、赋辞、赏月会友的好地方。

桥后上三级台阶,是精雕细刻的木雕大牌坊,上额刻“棂星门”。古代重要的祭祀性建筑,棂星即天田星,是天帝座前三星,宋时因“王者居象之,故以名门”。古人尊奉棂星门为天门。但凡学子进入孔庙读书,预示他们将顺利地踏上“升天”之路

两侧开砖砌圆门。进门两面各建五间碑厅,内立历代书法家碑刻多块,为明伦、训导堂,内设节孝祠,乡贤祠、名惠祠,忠烈祠。

再进为戟门。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诏庙门立戟十六,用正一品礼。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又增加到二十四戟。这种戟是一种礼仪器,木制,无刃,在门庭设专架二列,列戟的多少与官职的高低相关,《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因此戟门又称大成门。大成门由正门与侧门构成,平时侧门开启,正门只有在祭祀孔子的时候才开启。

两边开角门,建东西两庑各八间供七十二贤牌位。

过戟门,便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向前约20米,登上九级台阶,是一个面南的U形高大平台, 上面是大成殿,殿基高约两米,周围砖砌花栏墙,上蹲石雕小石狮,姿态各异。前台阶上伏一状似龙形石雕,昂首向大成殿。殿堂五间,高大雄伟,起脊挂瓦,檐角高翘,脊上雕塑石狮,傲踞脊顶,威武雄壮。大殿门上悬一木刻直额,上书“大成殿”金字,两柱木刻楹联“是以声名洋溢中国;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殿堂内东西两根大红油漆柱上盘旋着木雕贴金龙两盘。正中供“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之神位”上悬雕刻“万世师表”匾额。两旁陪供颜回、子思、曾参、孟轲牌位,楹柱上东刻“其圣矣乎”,西刻“与天地参”。

殿后约五十米处,建有全木结构三层“御书楼”一座,精巧玲珑,藏书万卷。

楼西有三代祠、文昌宫,民国初年曾作为劝学所,设立私塾,培育学生。(本文作者:王学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