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亞洲開發銀行(ADB)的統計顯示,東南亞主要5國2018年3季度(7-9月)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增長率爲4.5%,時隔4個季度跌破5%,降至2年來最低。泰國的出口增長放緩,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內需出現減速,東南亞的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因素。

東南亞經濟增長浮現陰雲

在過去十年裏,東南亞的經濟增長呈現迅猛發展勢頭,遠高出全球平均增長水平,但新公佈的GDP數據顯示,東南亞的經濟增長開始浮現陰雲。

其中GDP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當屬新加坡。新加坡7-9月的GDP(確定值)增長率爲2.2%,環比下降1.9個百分點,時隔5個季度降至2%水平,主要是因爲其抑制公共投資導致建築領域需求下滑,而且電子零部件等製造業也出現了減速。

其次便是泰國。泰國的GDP增長率爲3.3%,環比下降1.3個百分點。進口(包含服務在內)增長10.7%,出口則減少了0.1%,計算機和汽車零部件等面向中國的出口時隔8個季度陷入負增長。

此外,菲律賓的GDP增速也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錄得6.1%。佔到GDP約7成的個人消費同比僅增長5.2%,降至4年來的最低水平。

日本企業押錯寶了?離開中國後掉進“大坑”

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經濟將明顯影響日本企業的業績。包括分紅、利息和在當地進行內部留存的利潤等在內,日本企業2017年通過6個東南亞主要國家的業務獲得的“直接投資收益”達到2.4萬億日元,比中國大陸的1.7萬億日元高出4成。

因此,日本企業對東南亞經濟前景的擔憂日益加深。日經中文網發佈的10月東盟(ASEAN)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爲49.8,時隔10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在創出最近峯值的5月,東南亞各國的製造業PMI低於50的只有馬來西亞,但10月增加至4個國家。

近年來,日本企業逐漸將對中國的投資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據中國商務部《中國外資統計》的數據,2017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額從2012年的歷史峯值73.5億美元減至約32.7億美元,整整下降逾一半。而國際結算銀行(BIS)的國際信貸統計數據也顯示出,日本資金向東盟轉移的趨勢很明顯。2018年3月底,日本銀行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菲律賓5國的授信額度爲851億美元,較5年前增加了45%,而對中國的授信額度減少了7%至307億美元。

日本企業逐漸走向東南亞國家主要是因爲日本企業希望分散投資風險,減少對華依賴程度,相對來說,東南亞等國家與地區的生產成本更低。

但這真的是明智的選擇嗎?從2017年開始,世界各國貨幣政策環境開啓了新一輪的緊縮模式。失去寬鬆政策的支持,東南亞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必將放緩,或許還會進一步影響未來的宏觀經濟發展。而且東南亞的經濟規模遠比不上中國的。從2017年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來看,中國爲12萬億美元,而東盟只有2.7萬億美元,還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根據預測,到2022年,中國GDP將擴大至20萬億美元,東盟擴大至4萬億美元,差距將進一步拉大。更別提東南亞國家還面臨着的製造業瓶頸、匯率等風險。

這樣看來,對東南亞的投資似乎是踏入了一個“大坑”。不知道當初那些離開中國,投入東南亞懷抱的日本企業會不會後悔了呢?

關注【金十數據】,第一時間瞭解國內外財經大事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