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的最深角落,

你有没有过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没有别人知道,

你也从来不向外人提起,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它慢慢地浮现在眼前、渐渐蔓延到身边。

这个秘密,关乎良心、关乎选择。

在《世界听我说》节目中,

陈文茜站上了舞台,

勇敢地说出了她心底的这个秘密。

这个被作家李敖称为最聪明的女人,

一改往常的言辞犀利,

而是以柔情而温暖的语调,

讲述着这个故事。

她想要告诉大家,

什么是在我们短暂却又漫长人生,

值得花费毕生去学习的一课。

故事从哪里说起呢,

1980年左右,

陈文茜刚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

来到当地最大的英美律师事务所上班。

丰厚的报酬、老板的赏识,

让她的事业与人生都蒸蒸日上。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件事情,就像一个忽然被打开的抽屉,

让她窥探生活的真相,

重新思考人生的况味、追寻生活的意义。

作为国际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她接受一家英国轮船公司的委托,

代理了一起船难,遇难的多是台湾船工。

当时台湾的经济还比较落后,

这些船员几乎都是台湾最贫困的人。

法律是冰冷而严格的。

陈文茜所在的律师事务所,

是世界上最好的律师事务所之一。

所谓的“最好”,

就是律师事务所早早地和所有船工

都签订了派遣合同。

这也意味着,面对受难者,

律师可以告诉他们,

轮船公司只有人道赔偿,

没有必要的经济赔偿。

也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案情,

也许是出于内心的不安,

陈文茜翻阅了几乎所有的法律条文,

发现了一条:

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满6个月,

可以视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说,只要拿到这个法律条文,

受难家属就能掌握主动。

可是,受难者家属多是餐厅服务员、劳工、佣人……

他们雇不起好的律师,能够反败为胜吗?

果然,在法庭上,

遇难船工家属的代理律师泛泛而谈,抓不住重点。

在职业和良心之间,陈文茜该何去何从?

她做了一个决定。

在受难者家属里,她选择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刚刚考上了台湾大学的机械系。

在庭审间隙,

陈文茜把法律条文记在纸条上,

跟着这个孩子来到了厕所。

“可以和你握个手吗?”

陈文茜对那个孩子说。

感觉到孩子的迟疑,她说,

请相信我的真心,

这里有很深很深的祝福,

希望你可以好好长大。

陈文茜伸出了手,

里面藏着记着法律条文的纸条。

她的手跟孩子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我们翻阅了相关法律指出,

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满6个月,

可以视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特别请法官注意,这些遇难的船工,

都工作了3年以上。”

再次开庭,

律师开始拿出条文重点陈述,慷慨激昂。

结果可想而知,英国轮船公司败诉了。

这个藏在心底的秘密,

如果陈文茜自己不说,没有人会知道。

或许在律师的道路上,

这并不是一个光彩的事迹。

但在人生的道路上,

她却留下了值得铭记的一笔。

作为一名律师,职业告诉她,

要赢得官司,要留下光鲜的记录。

但人之为人,

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告诉她,

一定要有超越,

超越眼前的利益、超越周围的杂音。

多年以后,当陈文茜再回忆起这个“秘密”,

她无比释然。

因为她知道,人生第一步路很重要,

如果在人生第一步,面临良知、是非的选择,

都回不到良知,

那么请相信, 你永远也回不到人生的“正轨”了

从这个“原点”出发,

陈文茜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

因为觉得人生规划和律师这份职业并不十分契合,

陈文茜离开了律师的行业。

1995年自美国回到台湾后,

陈文茜以媒体人的身份

频繁游走在两岸三地之间。

她主持过

《文茜小妹大》

《解码陈文茜》

《文茜的世界周报》等名牌节目,对

两岸关系、台湾政局,

台海局势、国际问题,

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

媒体戏称,连李敖都得让她三分。

她发表了《愉悦哲学》

《文茜的百年驿站》

《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

《树,不在了》等著作,

曾被评为全亚洲25位“创造趋势人物”之一。

“杰出”、“智慧”,

人们用这样的词语来定义陈文茜。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

面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她每每回到原点、叩问初心。

什么是杰出?

杰出并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成就,

而是在你仰望外面的世界时,

有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星空。

杰出并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荣誉,

而在你对这个世界、

对这个社会、

对比你苦的人,

有起码的良知和贡献。

什么是智慧?

智慧不在于一时聪明,

而在于你经历大开大合的人生,

依然风轻云淡。

智慧不在于一时得失,

而在于你为人处世,懂得舍得的艺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