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靈的最深角落,

你有沒有過一個祕密?

這個祕密沒有別人知道,

你也從來不向外人提起,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它慢慢地浮現在眼前、漸漸蔓延到身邊。

這個祕密,關乎良心、關乎選擇。

在《世界聽我說》節目中,

陳文茜站上了舞臺,

勇敢地說出了她心底的這個祕密。

這個被作家李敖稱爲最聰明的女人,

一改往常的言辭犀利,

而是以柔情而溫暖的語調,

講述着這個故事。

她想要告訴大家,

什麼是在我們短暫卻又漫長人生,

值得花費畢生去學習的一課。

故事從哪裏說起呢,

1980年左右,

陳文茜剛從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來到當地最大的英美律師事務所上班。

豐厚的報酬、老闆的賞識,

讓她的事業與人生都蒸蒸日上。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

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忽然被打開的抽屜,

讓她窺探生活的真相,

重新思考人生的況味、追尋生活的意義。

作爲國際律師事務所的律師,

她接受一家英國輪船公司的委託,

代理了一起船難,遇難的多是臺灣船工。

當時臺灣的經濟還比較落後,

這些船員幾乎都是臺灣最貧困的人。

法律是冰冷而嚴格的。

陳文茜所在的律師事務所,

是世界上最好的律師事務所之一。

所謂的“最好”,

就是律師事務所早早地和所有船工

都簽訂了派遣合同。

這也意味着,面對受難者,

律師可以告訴他們,

輪船公司只有人道賠償,

沒有必要的經濟賠償。

也許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案情,

也許是出於內心的不安,

陳文茜翻閱了幾乎所有的法律條文,

發現了一條:

在同一用人單位工作滿6個月,

可以視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建立勞動關係。

可以說,只要拿到這個法律條文,

受難家屬就能掌握主動。

可是,受難者家屬多是餐廳服務員、勞工、傭人……

他們僱不起好的律師,能夠反敗爲勝嗎?

果然,在法庭上,

遇難船工家屬的代理律師泛泛而談,抓不住重點。

在職業和良心之間,陳文茜該何去何從?

她做了一個決定。

在受難者家屬裏,她選擇了一個孩子,

這個孩子剛剛考上了臺灣大學的機械系。

在庭審間隙,

陳文茜把法律條文記在紙條上,

跟着這個孩子來到了廁所。

“可以和你握個手嗎?”

陳文茜對那個孩子說。

感覺到孩子的遲疑,她說,

請相信我的真心,

這裏有很深很深的祝福,

希望你可以好好長大。

陳文茜伸出了手,

裏面藏着記着法律條文的紙條。

她的手跟孩子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我們翻閱了相關法律指出,

在同一用人單位工作滿6個月,

可以視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建立勞動關係。

特別請法官注意,這些遇難的船工,

都工作了3年以上。”

再次開庭,

律師開始拿出條文重點陳述,慷慨激昂。

結果可想而知,英國輪船公司敗訴了。

這個藏在心底的祕密,

如果陳文茜自己不說,沒有人會知道。

或許在律師的道路上,

這並不是一個光彩的事蹟。

但在人生的道路上,

她卻留下了值得銘記的一筆。

作爲一名律師,職業告訴她,

要贏得官司,要留下光鮮的記錄。

但人之爲人,

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告訴她,

一定要有超越,

超越眼前的利益、超越周圍的雜音。

多年以後,當陳文茜再回憶起這個“祕密”,

她無比釋然。

因爲她知道,人生第一步路很重要,

如果在人生第一步,面臨良知、是非的選擇,

都回不到良知,

那麼請相信, 你永遠也回不到人生的“正軌”了

從這個“原點”出發,

陳文茜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

因爲覺得人生規劃和律師這份職業並不十分契合,

陳文茜離開了律師的行業。

1995年自美國回到臺灣後,

陳文茜以媒體人的身份

頻繁遊走在兩岸三地之間。

她主持過

《文茜小妹大》

《解碼陳文茜》

《文茜的世界週報》等名牌節目,對

兩岸關係、臺灣政局,

臺海局勢、國際問題,

有着敏銳的觀察力和獨到的見解。

媒體戲稱,連李敖都得讓她三分。

她發表了《愉悅哲學》

《文茜的百年驛站》

《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

《樹,不在了》等著作,

曾被評爲全亞洲25位“創造趨勢人物”之一。

“傑出”、“智慧”,

人們用這樣的詞語來定義陳文茜。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

面對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她每每回到原點、叩問初心。

什麼是傑出?

傑出並不在於你獲得了多少成就,

而是在你仰望外面的世界時,

有腳下的大地和頭頂的星空。

傑出並不在於你獲得了多少榮譽,

而在你對這個世界、

對這個社會、

對比你苦的人,

有起碼的良知和貢獻。

什麼是智慧?

智慧不在於一時聰明,

而在於你經歷大開大合的人生,

依然風輕雲淡。

智慧不在於一時得失,

而在於你爲人處世,懂得捨得的藝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