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入手經摶埴, 光色便與尋常殊。”

  汪文柏在《陶器行贈陳鳴遠》中如是寫道。

  陶器,正是泥沙與水、火交融的藝術。

  中國陶瓷業發達,種類繁多,而湖南長沙銅官窯的陶器獨領風騷。

  史書記載,隋末唐初,銅官鎮便出現了大型的窯場。這裏的工藝開世界釉下多彩先河,創詩詞書畫於瓷器先例。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亦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這段耳熟能詳的民謠曾被銅官窯的工匠們燒製在了陶器上,這種工藝被稱爲瓷詩。

  有 “湖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劉志廣是銅官鎮的守陶人之一。

  見到他時,他正拿着一件寫有詩文的半成品準備過漿。

  這就是傳說中的瓷詩件。

  我們問及其工藝,他笑道:“在成型的陶器上用毛筆寫上字,然後過漿、進窯燒製。”

  他說,有許多書法家到來這裏用這種方式燒瓷後贈客紀念。

  劉志廣是土生土長的銅官人,他太祖上就有製陶的好手藝。

  其家學淵源,工藝精湛,從小耳濡目染,悉心研學,從書法、繪畫、雕刻,到燒瓷無一不通,無一不曉。

  他是劉家手藝的傳承人。

  現在,他女兒正跟他幹,兒子學業完成後,也將回來承業,後繼有人這讓他無比欣慰。

  劉志廣的手藝不光傳家,且廣泛地對外傳授。他開了個陶藝體驗館,吸收學生和熱愛陶瓷手藝的人前來體驗學習。

  而他的作坊取名爲“守陶人”,其意是守住祖輩製陶手藝。他說,堅守銅官傳統的製陶工藝,爲“守陶人”傳承最純粹的製陶技藝,不負千年陶都的美譽。

  對於製陶工藝,劉志廣爛熟於心,他概括爲五道工藝:選泥——拉坯——繪畫——上釉——燒製。

  他說,學這門手藝一般需要學三年,即便是這樣充其量也只是個“燒火師傅”(長沙俚語,指水平很一般的工匠)。

  學陶藝要有書法、繪畫、雕刻的功底,和精湛的燒製技術才能到達一定的境界,因此真正要做出精品,成爲大師,需要耗費半生的心力。

  田漢先生曾讚揚“守陶人”:

  “千年傳統垂如縷, 正待人民好發揚。”

  陶瓷,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不僅有很強的實用性,更重要的是這些守陶人的堅守。

  他們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把先人開創的手藝接力。

  撰文/攝影

  石冰

  編輯/版式

  YUYU

  出品

  今日旅行新媒體中心

  聯絡

  QQ:18059822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