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小時的電影將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

三歲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長大了,他以爲可以變革,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賬本。

他以爲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後,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身邊是押送監視他的解放軍。他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裏,割脈自殺。然而他沒有死在火車上,命運的嘲笑還在等着他。

文革的風風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傷痕。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獲得中國政府允許,在故宮實拍的西方電影。影片中,光是幼年溥儀登基大典、百官朝拜就動用了一萬九千餘名羣衆演員,製片方還請到溥儀的弟弟溥傑擔任電影的歷史顧問。「門」作爲最普通的建築元素,在影片中卻成爲了界定邊界、鏈接空間的重要關卡。它的開合關閉都寓意着這位末代皇帝在不同時期中遭遇的隔閡、阻擋、想要衝破又無力逃脫的處境。

1987年,貝託魯奇來到中國,帶着《末代皇帝》的劇本開啓了故宮塵封已久的大門。1988年,《末代皇帝》榮獲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等多項榮譽,爲世界打開了中華歷史文化的大門。清朝末年,光緒駕崩,愛新覺羅·溥儀3歲繼承皇位,那輕飄飄的黃色簾帳,爲這位末代皇帝揭開了變革的帷幕,也是影片中最有標誌性的第一道“大門”。一個3歲的孩子,還未擁有辨別是非之力,就已要面對權政之門,天真無知的被推進了傀儡的一生。

電影中的溥儀是很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 , 小時候成爲了皇帝卻想回家,少年時期有君臨天下的決心被牆堵在門外,青年獲得離開京城獲得自由卻又渴望權利,中年再次登基卻成爲傀儡皇帝受制於人,晚年經過獄長的苦心教育本以爲可以遇到盛世,卻不想在黑白顛倒的年代再次被社會所打擊,晚年的溥儀在路邊看到紅衛兵的批鬥的場景時,我恍惚間似乎看到了他兒時爬在牆頭看袁世凱登基,彷彿是段祺瑞將他趕出京城的回眸一望,令人發出無盡的感慨.它不僅僅是日本人的傀儡,而是他這一輩子都是別人手底下的傀儡 野心勃勃卻又無力迴天。

生活,是安於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織。

我們如此,皇帝也是。

原諒他無法選擇的囚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