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驗分享】“三網一業”讓思南插上騰飛的翅膀

改革開放四十年看思南鉅變

烏江在貴州高原由西南向東北一瀉千里融入長江,匯入東海。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孕育了厚重的烏江文明,處於烏江中下游的思南縣也因烏江冠上了“黔中首郡·烏江明珠”的美稱。

然而,烏江在孕育文明的同時,也把思南化爲一分爲二。思南烏江兩岸人民隔河相望,一條烏江給思南兩岸人民生產生活帶來極爲不便。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思南積極向上爭取投資,一座座大橋如彩虹橫跨烏江兩岸,天塹變通途。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讓思南走出烏江峽谷

“上山累呵呵,下山到河邊,往來走一回,就是一整天。兩山喊話能聽見,相見得走二三天”,這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前思南交通的真實寫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思南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重慶酉陽至貴州劍河、浙江杭州至雲南瑞麗高速公路在思南縣城交匯,拉近了思南走出山外的距離。

思南烏江一橋、二橋、三橋……一座座大橋先後建成通車,把思南河東與河西片區鏈接在一起,烏江再也不是阻隔兩岸人民交往的自然天塹。

烏江航運正在改造升級,屆時500噸位帆船由思南直達江海。

走進思南,您會發現,縣鄉公路、通村、通組公路縱橫交錯,把村村寨寨與思南縣城連在一起。

要想富得快,編織路網帶。縣交通運輸局局長羅代標介紹,近年來,思南圍繞創建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試點縣和加快建成烏江生態經濟走廊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力的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目標,緊密結合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建設富民強縣的交通網。

2018年,惠及思南甕溪、三道水、文家店等鄉鎮的湄潭至石阡高速公路思南段正有序推進。

國省幹線項目加速實施,思南縣城至燈油壩公路改擴建工程、思南塘頭至石阡本莊(塘頭至山口坳段)公路改擴建工程將於今年建成;思印城市快速幹道思南段工程已開工建設,總體形象進度達41.3%。

縣鄉道改造維修項目開工建設,思南張家寨至胡家灣扶貧公路、鳳岡王寨至思南長壩公路改造,思南張家寨至德江復興公路、德江合興高速收費站至思南亭子壩段公路工程項目已全面實施。

爭取農村“組組通”公路項目建設計劃1157個1980公里。目前,完成路基工程1870公里,完成水泥混凝土路面1367公里,累計完成工程建設總投資91385萬元,工程形象進度76.9%,今年將實現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水泥路。

客運站場、渡口碼頭項目建設風生水起,2018年建成客運站3個,雙塘一級客運站竣工,涼水井、大河壩客運站的建成完工,實現了思南28個鄉鎮(街道)客運站全覆蓋。長堡便民碼頭、鯉魚池(酸菜灣)便民碼頭已完工投入使用。

2018年,思南將建成二級公路48.916公里,縣鄉道25.3公里,通組水泥路1980公里,安保工程213.98公里,災毀重建公路37.1公里,危橋2座,客運站3個,便民碼頭2個。全縣交通狀況已經實現從“總體緩解”向“基本適應”的重大躍升,交通不再是“瓶頸”。

遍及城鄉的供水網

惠及思南千家萬戶

思南縣雖有烏江,但工程性缺水相當嚴重。縣水務局局長張翔說,孫家壩鎮工程性缺水是思南縣的一個典型,一遇天旱,鎮政府所在地居民就要到10多公里的烏江河挑水。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思南着力編織供水網,解決人民羣衆的安全飲水問題。如今孫家壩鎮天旱之年靠車拉水、老百姓到烏江河挑水的狀況已成爲歷史。

2018年,思南實施水利惠民工程,完成飲水安全工程144處、水錶箱(表房)2745個,覆蓋全縣9.165萬人,其中貧困人口3萬人。

着力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穩步推進黑鵝溪水庫、小河水庫、下河壩水庫、趙家壩水庫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過水灣水庫、沙壩水庫、枹木寨水庫的掃尾工作和任家嶺水庫、雙河口水庫、龍洞水庫的建設工作;完成爛田溝水庫工程招投標;花灘子水庫《可行性研究報告》已複審通過。完成2018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1250萬元,治理坡耕地面積2.48平方公里。

加強“骨幹水網”建設,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規劃建設了三星水庫、爛田溝水庫、雙河口水庫、趙家壩水庫、過水灣水庫、小河水庫、沙壩水庫、龍洞水庫、下河壩水庫、利民水庫等10個水庫,富家寨水廠、許家壩椏上水廠、楊家灣水廠、香壩水廠、大壩場水廠、寬坪水廠、三洋溪水廠、雷火頂水廠等8個水廠,香壩至青槓坡至楊家坳、許家壩至大河壩至關中壩、甕溪至三道水至塘頭、孫家壩至邵家橋、許家壩至楓芸至合朋溪至長壩、寬坪至亭子壩、大壩場至塘頭等7條供水線路;實現縣城河東和河西聯接的兩聯接,全縣 67.744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將得到解決,形成思南的“十庫、八廠、七條線、兩聯接”的骨幹水網。

遍及城鄉的電訊網

讓思南插上騰飛的翅膀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思南人民的夢想,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思南人民的這一夢想變成現實。

近年來,思南着力建設供電和通訊網,滿足日益發展和人民羣衆的生產生活需要。

思南供電局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程鴻介紹,思南積極爭取項目,加大電網建設投入。2017年電網建設項目就有67個,其中包含35千伏大河壩輸變電項目1個,中心村及低電壓臺區配電網升級改造項目66個。

新建35千伏變電站1座、容量0.5萬千伏安,新建35千伏線路4.2千米;新建及改造10千伏線路150千米,低壓線路535千米,新建及改造配變398臺。35千伏大河壩輸變電工程已投產,解決了大河壩、思林兩個鄉鎮供電質量差、供電可靠性低的問題。

完成中心村配電網升級改造、低電壓臺區配電網改造項目,提高思南各鄉鎮集鎮所在地的供電可靠性及供電質量,滿足居民生活生產用電需求。

“以前我要聯繫在外地工作的親人,要跑到距家15公里的鎮郵電所去打電話,現在聯繫方便了,如有事就用手機可以聯繫啦!”青槓坡鎮農民陳維江深有感慨地說。

這四十年來,思南通訊實現了從有線電話到移動通訊的轉變,手機遍及千家萬戶,方便了人民羣衆交流。2017年,思南以建設“智慧城市”爲抓手,完成“雲上思南”免費無線wifi城區公共區域、重點景區AP點位建設88個。新建4G網絡基站439個、通訊光纜里程9302.68公里,通訊質量大幅提升。

遍及城鄉的通訊網,不僅方便了羣衆,還助推思南電商產業蓬勃興起,2017年,思南建成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282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4億元,信息產業產值達4.61億元,併成功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和省級農商聯動示範縣。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讓思南農村變得更富饒

“改革開放前,我們喫的是紅苕加酸菜,穿的是土布衣,住的是舊木房,日子過得緊梆梆的。如今我們喫的是大米飯,穿的是好衣裳,住的是漂亮的磚房,出門還坐中巴車,感謝黨的好政策給我們農民帶來了幸福生活。”今年60歲的思南縣大河壩鎮馬安村農民陳時喜談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變化,深有感觸地說。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思南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讓農業成爲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爲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爲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縣農牧科技局局長曠宗順告訴記者,2018年,思南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85萬畝;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25.1747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10.4429萬畝。到年底,全年生產糧食達17.03萬噸,種植蔬菜30萬畝,種植食用菌2000萬棒,茶園面積達18.7萬畝,經果林9.76萬畝,中藥材7.47萬畝,油茶7萬畝,出欄生豬達47萬頭、肉牛2.94萬頭、肉羊8.5萬隻、生態家禽168萬羽,完成肉類總產量5萬噸、禽蛋產量5900噸、水產品產量4800噸。

2018年,預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24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9.8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3%;一產增加值38.9億元,同比增長23.1%;農業增加值23.39億元,同比增長37.6%;畜牧業增加值10.75億元,佔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26.9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1元,增速10.5%。(陳時安  趙昌餘  王曾林)

來源:明珠思安

執行主編:韓 康

值班編輯:張人文

編  輯:代旭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