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湯發出漢朝最強音,建功西域,爲何卻在史書上聲名不顯?

你不認識陳湯?那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名言就是他發出的。

陳湯的成長史充滿了坎坷。

他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窮的到了借錢不還(大概是還不起)的地步,鄉里都覺得這人不地道。但他喜歡讀書,文章寫得也很好。後在長安得了個太官獻食丞(皇帝御用端盤子的)的工作,又認識了富平侯張勃。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張勃向朝廷推薦陳湯。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陳湯聽到了死訊,沒有奔喪回家。因爲一旦回家居喪,沒個三五年的出不來,機會也就沒了。 因爲這件事他被司隸檢舉不遵孝道,將拘捕下了獄。同時推薦他的張勃因舉薦不當,也被連累,削減了食邑二百戶。也是在同時陳湯的伯樂張勃去世了,真是禍不單行。

這還只是陳湯的第一次倒黴犯事兒。

陳湯發出漢朝最強音,建功西域,爲何卻在史書上聲名不顯?

【陳湯劇照】

後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於被任爲郎。得到了工作的陳湯似乎不很知足。多次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後被任爲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當時西域的情況較爲複雜。簡單的說就是郅支單于殺了漢使後,逃到西域給康居王當了倒插門女婿。然後他領兵襲擊鄰國烏孫,殺掠人口,搶奪牲畜財物。烏孫不敢追討,只能躲避,"不居者且千里"。後來他還狂性大發,殺死了康居王的女兒貴人等數百人,還把一些屍體zhi解後扔進都賴河裏,並派使者脅迫闔蘇、大宛等國年年給他進貢。

但是郅支有點牛大了,不但扣留了漢使谷吉等人的屍體,而且侮辱漢使。

更不幸的是,他將遇見號稱當朝獨一份的陳湯(梟俊擒敵之臣,獨一陳湯耳)。

陳湯與甘延壽瞭解了郅支單于的這些情況後,公元前36年出使西域。注意,是出使,不是出兵。所以只帶了一支護衛軍隊。

陳湯爲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每當路過城鎮或高山大川時,他都登高遠望,認真觀察記錄。 到了邊境,陳湯把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他們沒有可以固守的城池,也沒有善於使用強弩的將士,如果我們召集起屯田戍邊的兵卒,再調用烏孫等國的兵員,直接去攻擊郅支,他絕對守不住,逃跑也沒有可藏之處,這正是我們建功立業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甘延壽認爲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就說要奏請朝廷同意後行動。陳湯說:"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請大家記住這段話)。意思說這是一項大膽的計劃,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凡庸之輩,一經他們討論,必然認爲不可行。

陳湯發出漢朝最強音,建功西域,爲何卻在史書上聲名不顯?

甘延壽堅持要履行程序辦理此事,不過不巧,這時他病倒了。

於是陳湯辦了一件大事:假傳聖旨,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的兵員。

病中的甘延壽居然被一消息把病嚇好了,"驚起"。是呀,假傳聖旨是什麼罪還用說嗎? 而且還是調遣兵馬! 而且還調用了從屬國的兵力! 而且是四萬多人! 而且在甘延壽想制止的時候他看見了更恐怖的一幕:陳湯憤怒地手握劍柄,呵叱到:"大軍已經集結,你還想阻擋大軍嗎,壞大家的事嗎!" 而且……而且,只好如此了。

戰鬥過程忽略不談。總之是大獲全勝,殺了郅支單于。

但是假傳聖旨的事件還是要追究的。於是陳湯上了一封奏疏,裏面就有那句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攻殺郅支單于之後,原來就歸降的呼韓邪單于又喜又怕,表示願守北藩,累世稱臣。此後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重新統一了匈奴,此後漢元帝又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結束了百餘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衝突,這種和平局面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這一切,陳湯是建立了首功的。

陳湯發出漢朝最強音,建功西域,爲何卻在史書上聲名不顯?

這樣的人,這樣的傳奇事蹟,絕對應該成爲班超的榜樣甚至偶像。要知道班超是"涉獵書傳"的,哥哥班固又是寫歷史的。

陳湯在漢元帝、漢成帝兩朝都是名聲赫赫,他怎麼夠視而不見?班超一定知道陳湯的事蹟。可在一聲嘆息後,決定投筆從戎時,班超怎麼沒提他呢,只是提張騫與傅子介? 【傅子介的故事可回看這篇:班超的2個偶像,其中一人的絕活到現在仍有國家在用

因爲陳湯是個有爭議的人。 但他絕對是個人才。

比如有一次,西域都護段會宗受到烏孫兵馬的圍攻,向朝廷請求救兵。丞相王商、大將軍王鳳及百官討論數日仍無結果。王鳳向成帝建議,請陳湯來幫忙策劃。成帝立即召見陳湯。

陳湯早在攻擊郅支時落下風溼病,兩臂不能屈伸,因此被皇帝特許不用行跪拜禮,看了求救奏書後,陳湯推辭說:"將相九卿皆賢材通明,小臣罷癃,不足以策大事。"成帝聽出他話中有怨氣(陳湯被免職了),便說:"國家有急,君其毋讓"。

陳湯說:"臣以爲此必無可憂也。"

成帝問他爲什麼,他回答說:"一般情況下,烏孫的兵器原始笨重,單兵作戰能力與漢兵爲五比一。如今雖然也技術進步了,但仍然可以三比一來計算戰鬥力。現在即使發兵去救,輕騎平均每天可走五十里,重騎平均才三十里,救不了急。我知道烏孫之軍皆烏合之衆,進攻不能持久"。

一翻掐算後他說:"現在那裏的包圍已經解除。不出五天,會有好消息的。"

過了四天果然有軍書報,說烏孫兵已解圍而去。 多麼精密的計算啊,不服都不行,神了!

陳湯發出漢朝最強音,建功西域,爲何卻在史書上聲名不顯?

大將軍王鳳因爲這件事奏請皇帝啓用陳湯,任他爲從事中郎,軍事上的大事都請他做出決斷。陳湯嚴明法令,採納衆人的意見辦事,頗有將帥風範。 他也非常、相當、極其的貪財。

舉事例如下:

例一:攻克郅支城後,繳獲了大量財物,陳湯私自藏起來不少金銀財寶,被檢舉。朝中的執法員(司隸校衛)在歸途中攔截檢查。情急之下,陳湯上疏說:這是爲郅支單于報仇啊。於是得免。成帝劉驁即位後,丞相匡衡又向成帝起奏陳湯私藏戰利品的事,陳湯被免了射聲校尉的職。

例二:一次陳湯向成帝上書(估計是想立功),說康居王送到漢朝來的王子(做人質的)是假的。漢成帝一覈實,王子是真的。於是陳湯就犯了誣告以至欺君之罪,被捕入獄,準備處以死刑。後經人求情,特赦釋放,奪了關內侯的爵位,成了普通一兵。

例三:這一次更嚴重,陳湯算計到皇帝的頭上了。 陳湯與將作大匠解萬年商量要爲皇帝建昌陵。事兒是好事兒,可目的不純。主要是看修完皇陵後,工程負責人基本都獲得賞賜了,於是攛掇皇帝在長安附近修陵。因爲修陵要先營造"陵邑",就是施工人員以及護陵人員定居點,還要往陵邑里動遷人口,油水大大地。而且還能弄幾套房子,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接來,可謂一舉多得。陳湯還真夠厲害,把皇帝忽悠上套了。可結果是事情敗露,兩人發配敦煌。

陳湯發出漢朝最強音,建功西域,爲何卻在史書上聲名不顯?

例四:皇太后同母弟弟水衡都尉苟參死後,他的妻子想爲兒苟伋求取封地,求陳湯代爲上奏,陳湯收了人家黃金五十斤。

例五:弘農太守張匡,貪污達百萬以上,"狡猾不道,有詔即訊",他害怕被治罪坐牢,找到陳湯,陳湯爲他寫了一份訴狀,居然使其"得逾冬月"。躲過去了。訴狀的稿費是多少呢?"錢二百萬"。按米價折算,相當於現在的大約兩千萬人民幣,如果你覺得不準,打個對摺,也有一千萬人民幣,絕對天價的稿費。

例六:陳湯曾經爲騎都尉王莽上書說,王莽的父早死,沒能獲得封地,母明君共養皇太后,十分勞苦,應該給予爵位。王莽竟然被封爲新都侯。 我怎麼都想不明白,是他面子大?還是他材料寫的好?一奏一個準,真不是浪得虛名。看來學好公文寫作也是可以走遍天下的,向他學 吧。

王莽掌權的時候追封陳湯,諡號破胡壯侯。

到此,我爲陳湯同志總結了三個字:強迫症。

早年的窮困生活和在鄉里飽受指責歧視的日子,使他對貧困產生了極大的恐懼。也促使他發奮努力,把追求功名富貴作爲人生的最大目標。他做到了,"封關內侯,食邑三戶"。但貧困的陰影始終在心頭揮之不去,窮怕了。最終形成了所謂的"廣泛性焦慮障礙",總是擔心再一次回到困苦中去。

於是症狀出現了,努力地想辦法得到更多,然後再努力,結果卻失去已經得到的。 他的一生就是在"得到——失去"的循環中度過的。

這也許是他自己和自己開的一玩笑吧,一生的玩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