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iye a:link,p#qiye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

10月24日,“智薈中歐2018”中歐第四屆歐洲論壇收官之作——蘇黎世論壇圓滿落下帷幕。本次論壇以“智慧醫療重塑未來中瑞健康產業”爲主題,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瑞信集團聯合舉辦,200餘名中瑞兩國學術界與商界人士以及約50位中歐智慧醫療班的校友出席了活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迪帕克•傑恩(Dipak C. Jain)教授在題爲“全球醫療領導力:技術、創新和創業”的開幕主題演講中指出,世界的主角不再是大公司而是人,未來在健康保健、醫療旅遊等泛服務領域都存在新的商業機會。迪帕克•傑恩教授總結道:“我們不應該單單關注科技進步,更要注意人的存在意義。人是差異化和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要相信人的力量,賦予商業人性化特質。”

大家下午好!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歷。2011年9月11日,我作爲商學院院長第一天上任,向650位MBA學生和前任院長致辭,大概講了10分鐘左右,程序部主任就走過來告訴我,美國突然發生恐怖襲擊了,所以我的講話要中止了。誰會預判這樣的事情發生,歡迎儀式就結束了。

那時候我們給很多FBI做培訓,因此我知道了羅伯特•米勒。很多學生向我建議邀請他來解釋一下9•11事件。後來,我們真的把他邀請來了。在大禮堂,我上臺說,今天我們有一位嘉賓,他根本不需要我來介紹,請大家歡迎FBI羅伯特•米勒先生。然後大家開始鼓掌,他就上臺了。他對我說,我給你一個建議,我不需要一個介紹並不意味着我不想有介紹,你要慷慨地介紹嘉賓,因爲嘉賓上臺總是希望聽聽別人吹噓他。

第二個小事情,大家剛剛聽了第一位主題演講嘉賓的講話,他說有三分之一的人有一些大腦疾病。其實在2012年的時候,我患了腦癌,所以大家現在看到我拄着柺杖。對於一個學者來說,患腦癌可能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2012年4月份我動了腦部手術,醫生是我在1996年的學生,他當時退休了,但是專門從舊金山飛過來,就是爲了看我整個手術過程。後來我康復了,但是面臨很多的藥物副作用。所以,健康醫療的確可以治癒一些大疾病,但是治療過程當中有很多副作用。我曾經有兩年的時間都在服用副作用很重的藥,一天服36個藥丸,然後累積的副作用不斷增加,我的髖關節開始出現問題,醫生說沒有關係,後面的問題很容易解決,然後我右邊的髖關節就做了置換手術。兩個月前,我的左膝關節也換了,接下來左髖關節也要換。這就是現代技術和現代醫療。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經歷過人生中最糟糕的疾病,但是我也接受了最好的診斷和治療。

我相信全球醫療領導力包括三塊,一個是技術發揮作用,另外一個是創新力量,還有一個是創業精神。我相信商學院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之前丁院長說了,如果你到中國去,你可以發現很多年輕創業者和年輕企業家,未來幾年會有更多這樣的人出現。

我在腦部手術康復過程當中思考了很多。腫瘤長在我的語言和記憶功能區域之間,手術保留了我語言能力,但是我很多記憶缺失了,我後來想,這將會怎樣影響到之後的歲月。商業當中也一樣,到底有什麼是關鍵的角色,然後到底能夠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我們看19世紀的商業模式,我覺得可能叫做殖民化獲取土地。印度曾經有兩百年的時間裏受英國的殖民統治。我記得我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是英國人,他說我們是日不落帝國,的確,當時英國非常強大。法國和其他國家也一樣。美國在19世紀70年代之後,從殖民主義轉向商業世界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現在世界的主要參與方不是國家,真正的主角變成公司了。

你看一下古老的公司,比如說美國杜邦,如果看這個公司是否成功,就看它的業績和股價,裏面有一個很大的指標是利潤。有一位學者不斷推動這個概念,大家可能聽說過這位學者,他來自芝加哥大學,專門有一個團隊,這個團隊致力於推動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就是芝加哥學派。當今世界的一個熱詞就是人力資本。現在我想告訴大家,需要從資本主義轉向創業。過去40-45年時間裏面,商學院並不是在那裏教案例,現在更有意思的案例是怎麼樣能夠教學生創業,創業學變得越來越重要。有很多商學院授予的不是工商管理碩士,而是創業學碩士學位。因爲人們不再關心怎麼做職業經理人,怎麼管理成熟的公司,而是更想學怎麼創造一個自己的公司,怎麼創業。所以我想說現在真正的角色不是大公司,而是人。

還有一點,就是我看到年輕一代的特點,他們不只是關心成功和利潤,他們也想爲這個世界帶來不同。如果看一下比爾•蓋茨在做什麼,可以說他打造了很成功的平臺。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來創造各種各樣的機會,爲全球很多人創造了機會,我將其稱之爲回饋社會。再看看扎克伯格,他說自己95%-96%的工作是希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健康,所以我非常高興今天能夠來到這裏。

如果你問我世界上哪個行業最重要,我認爲其實就是醫療行業。醫療行業加上數字技術可以帶來顛覆,但是我覺得這當中並不能缺少人的接觸。技術可以非常好,但是一個醫生如果來給你診斷,碰到你的身體,你會覺得非常安慰。所以我覺得再先進的技術也不會取代人類之間的互動,我們可以藉助科技來開闢一片新的領域,就是診斷。

我看到芝加哥大學出了一本書,作者是芝加哥醫學院的一位教授,他在書裏面介紹了一種全新的模型。現在我們可以藉助先進醫療科技轉化診斷的模式,所以我想說,如今的年輕一代能夠爲這個世界帶來一些不同。他們是有宗旨感和使命感的,他們認爲做的事情要有意義。

大家也知道,我是市場營銷學教授,我們會講到品牌。我在凱洛格的時候會跟學生說,你們加入凱洛格就等於寫了這樣一段旅程,從成功變得有意義。不是說成功就毫無意義,成功是第一步,但是在你成功之後要選擇恰當時機回饋世界,回饋社會。怎麼去做?我想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全球趨勢。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我叫做納秒級別的世界,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你收到郵件五分鐘內沒有回覆,就會被追問這封郵件你有沒有收到。對方給你寫一封郵件,他指望你馬上回復,我們生活在24×7全天候不間斷的世界當中,這個有好處,也有它的弊端。我想說,我們現在需要更加積極主動,要未雨綢繆,做事情不能太被動,所有人都在尋找新機會,所以要有創業精神,就是要睜大眼睛主動探索周邊的機會,來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第二個全球趨勢,我們現在看到在某些領域裏的超級競爭,但與此同時也是技術的趨同。

還有一個大趨勢就是人口的變化,我們現在處在老齡化的世界。之前丁遠教授也講到中國政府態度的轉變,本來是獨生子女政策,現在鼓勵二胎,所以這也是人口的變化。我們說到健康,不是說只是讓病人恢復健康,同樣也是照顧好健康的人羣。

最後我想說的是社交媒體和網絡。現在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傳播出去,作爲一個院長,作爲教務長,作爲領導者,我們需要非常小心。所以我總是相信一個原則,數據和事實能夠得到尊重,而這個觀點會被打折。就像剛纔說的,有一些人類腦計劃也會提到數據技術和AI和生物技術的結合,我覺得AI是一個起點,你可以叫做人工智能或者是叫做機器學習。我想跟大家說的一點是,透明和赤裸之間是有區別的,透明是指你說的所有話都要有依據,都要靠事實說話。

我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三個非常重要的商業機會,

第一,隨着人口老齡化,在這個趨勢當中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機會,那就是消費者身心健康。我是指照顧他們的身體,也要照顧到他們的財富,尤其是私人財富管理。

第二,我發現新出現的商機就是泛服務業,我們剛剛開啓一個全新課程,就是卓越服務EMBA課程,我前面也有一些同事參與到這個課程當中。我們打造這個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服務業,不僅僅是旅遊業,另外我們現在看到,醫療旅遊在很多國家都成了一個重要的產業。

第三個商機是消費者的參與,怎麼樣能夠讓消費者更積極地參與,這是數字媒體還有谷歌、蘋果它們做的事情,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夠讓消費者積極參與,這個技術可以讓人們打造一種社區感,打造一種大家庭的感覺。

但是,無論我們可以運用多少科技,都不能取代有一個人類朋友,所以說,人才是所有創新和創造價值差異化的來源所在。科技只是工具。我生病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太太說,我們已經做了各種各樣的測試,雖然測試結果不是特別好,我還是要接受手術,還是能夠康復過來,所以我相信人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我相信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做這個業務不僅要關注科技方面,也要更加人性化,我也很榮幸能夠來到這個論壇,也希望將來和大家保持密切交流和合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