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出台新规,禁止房产中介提供“首付贷”。本轮房产调控,禁止“首付贷”的监管态度也被重申。然而媒体最近调查发现,个别一线城市仍有房产中介违规协助提供首付贷。为了掩人耳目,中介公司还引入了合作担保公司,假借“信用贷”、“消费贷”之名继续活跃在二手房交易市场。

  “首付贷”究竟是什么?

  所谓“首付贷”,是指在购房者首付款不足的情况下,地产中介、开发商或其他第三方金融平台为其提供的用于解决首付资金的贷款,以便让购房者快速入市。由于首付贷多为信用贷款,且利息高、期限短,如果购房者靠信用贷款解决首付款,无疑会增加自己的购房成本。而且使用首付贷的购房者往往经济实力不强,一旦资金来源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引发支付风险,最终把风险全部转嫁给银行。

  今年以来,消费贷款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今年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元。今年以来,各级政府没有出台刺激消费的具体政策,各项消费数据也处于相对稳定和平和的状态。消费贷款的突然加速,存在许多值得推敲和质疑的地方,其中有没有大量消费贷款转道房地产市场,扮演住房贷款的角色,值得深究。

  本轮楼市调控最核心的目标,是要防止住房投资和投机,充分体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让房价能够通过住房理念的转变和市场秩序的规范回归理性。如果消费贷款转道住房消费,就等于抵销了房贷收紧政策的威力,抵销了楼市调控的威力。

  收紧房贷政策,除了促进消费者理性消费、冷静消费外,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让银行能够把信贷支持的重点转向实体经济,多向实体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而让实体经济早日摆脱困境,推动经济早日步入复苏通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房产中介等没有很好地执行中央的政策,继续在想方设法钻监管的空子,跨越政策的红线,继续通过“首付贷”等推销商品房,一些金融机构也似乎没有严格执行中央的要求,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首付贷”等开绿灯,让房产中介有恃无恐。尤其在消费贷款的发放方面,没有严格执行规定,没有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导致资金转道到房地产市场。

  从世界金融风险史来看,房地产是重要的风险来源点之一,而房贷高杠杆率是公认的罪魁祸首,例如美国和日本的教训。房价飙升必然有房贷从中推波助澜,房贷杠杆率越高,房价就越高。有学者统计过发生金融风暴的国家,凡是房贷高杠杆率的国家必然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因此,房地产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降低房贷高杠杆。各地都大幅度提高首付比例,例如深圳二套房首付高达七成。首付款是银行的“安全垫”,可以有效对冲房地产资产价格下降所导致的信贷风险。当前,表面上看,各地的房贷政策都收得很紧,但从深圳、北京等地的报道来看,“首付贷”“零首付”等灰色信贷依然暗流涌动,有可能导致房贷风险更加隐蔽、更不可控。

  在经济需要消费拉动的情况下,银行发挥优势,向广大居民多发放消费贷款,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前提是,这些消费贷款只能用于消费和经营,而不能用于购房。对银行在消费贷款方面出现的问题,监管机构必须尽快出手,尽快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尤其是“首付贷”问题,必须要与银行的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把银行与开发商、房产中介等勾连的问题找出来。

  “首付贷”“假按揭”“假流水”在房贷领域并不新鲜,这些都不符合我国信贷政策,甚至违法,但长期以来屡禁不止。“灰色信贷”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监管难度大,成本高。追本溯源,“首付贷”之类灰色信贷,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国房贷审核标准过于宽松,遏制“首付贷”还须提高房贷审核标准。

  我国房贷审核对借贷人的偿还能力和意愿过于宽松,例如仅仅依靠收入证明、银行流水、央行的个人征信记录,这些都是很粗的审核标准,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借贷人的偿还能力和意愿,况且,当前银行流水、收入证明的造假空间太大、合法化成本太低。例如,通过消费贷的钱,分成银行要求的月份做流水就能轻松蒙混过关。

  “

  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吸取了教训,银行收紧了房贷的审核标准,想得到房贷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银行需要严格审核贷款人偿付房贷的能力和偿付房贷意愿。前者贷款人要用文件证明其纳税收入,财产和房租支出等财务状况。后者要查贷款人的信用分数。银行最重要的是审核贷款人的报税资料。在报税资料之外,银行还可能要求会计师对小生意贷款人作出财务报告。

  ”

  房贷审核标准太粗且缺乏刚性约束,给了首付贷等灰色信贷的生存空间。监管部门只有出台相关规制政策,切实提高房贷审核标准,才能真正遏制首付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