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11月11日至17日,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戏曲艺术委员会、安徽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安徽长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长丰县庐剧团承办的“中华颂·长丰杯”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安徽合肥举行。

参演剧目川剧《祭英雄》剧照

作为我国民间戏曲、曲艺作品展示、交流、打磨和提升的重要平台,“中华颂”已经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品牌活动。9年间,通过这一平台,民间小戏、小品、曲艺创作成果不断涌现,它植根于民间沃土,也在回馈民间的过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一曲温州鼓词诉说锦绣中华,一段快板直指文艺创作误区,一出川剧勾勒不朽的民族魂……在本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的舞台上,从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280余个剧目中脱颖而出的41部优秀作品悉数登台,包括地域特色鲜明的庐剧、滇剧、正字戏、铜山叮叮腔等,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传统艺术的视觉盛宴。

参演剧目评剧《太行山里的嫂子》剧照

周姑戏是流传于山东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受多种因素影响,周姑戏一度式微。2013年,山东临朐县文化馆馆长卢媛媛第一次带着小品参加“中华颂”活动时,看到很多与周姑戏类似的稀有剧种,便萌生了重新推出周姑戏的念头。近年来,山东临朐县文化馆通过抢救性记录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加快对周姑戏保护与传承的步伐。“去年我们第一次带着周姑戏来展演,不仅收获了改进意见,还陆续收到了多个平台的演出邀请。”卢媛媛介绍,今年带来的周姑戏《报喜鸟》将现代艺术手段和传统艺术相结合,同时融入了沂蒙山小调等地方元素,“可以说,周姑戏就是通过‘中华颂’的舞台成长起来的。”

地方小戏的激活不只是一个剧种的涅槃,而是整个戏曲生态的蜕变。楚剧《推车赶会》表演者、湖北省实验楚剧团演员刘依玲告诉记者,尽管她对一些地方戏了解有限,但其他剧种的表演、唱腔等都能为其表演提供养分,因为“戏曲都是相通的”。

作品展演与专家点评紧密结合

不同于单一的交流展演活动,“中华颂”的一大魅力在于把作品展演和专家点评紧密结合,为文艺精品的打磨和提升提供广阔平台。

参演剧目周姑戏《报喜鸟》剧照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展演期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会长常祥霖面向文艺工作者开展了文艺讲座,并给出了文艺创作建议。

不仅如此,每场展演结束后,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文启,安徽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丹红等专家评委还从演员、导演、剧本、舞美等多个角度对参演队伍进行逐一点评。作为参展团队最期待的部分,点评环节往往长达一个小时。对此,李文启表示,文艺创作是漫长的过程,需要详细梳理、反复雕琢,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山歌剧《古朗花香》编剧、广西南宁市群艺馆原馆长李凯从事群文创作数十年。对他而言,平时的创作理念来自于感性认识,而专家的讲解可以从理性角度帮助创作者明晰创作规范。

面向基层 服务大众

舞台上异彩纷呈,剧场外同样风光无限。在本届大展期间,来自各地的参展团队携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锋、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巧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等戏曲名家走进长丰县各乡镇,开展了8场“中华颂”乡村公益行活动,让民间小戏小品曲艺创作的最新成果惠及基层百姓。

马郢村戏曲培训班老师邵羚生与知名戏曲主持人白燕升下乡演出,受到乡亲们欢迎。

在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举行的首场公益活动中,来自合肥市的70岁戏曲爱好者邵羚生与著名戏曲主持人白燕升合作了一曲黄梅戏《海滩别》。就在去年,邵羚生到马郢村开办起戏曲培训班,除了每周末的戏曲教学,寒暑假期间她还在马郢村驻点,给乡村带来源源不断的戏曲之声。对此,马郢村村主任陶峰说:“城里有的文化大餐,我们现在也能享受。”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马郢村不是个例。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民间戏曲艺术作为其重要载体,在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仅就本次参展的长丰县庐剧团而言,每年通过“送戏进万村”活动,该剧团把包括庐剧传统戏《秦雪梅观画》在内的近400场演出送至长丰县的田间地头,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面向基层,服务大众’是‘中华颂’的一大宗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戏曲艺术委员会主任傅实说:“民间戏曲艺术就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自然也要回馈和滋养人民。”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赵若姝

责编:卫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