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其實,無論是士兵,或者軍官將領。只要服役,就有退伍的一天。清朝時,軍隊中,同樣有退伍的制度。

這套制度主要是爲了保證軍隊可以不斷更新換代,指揮人員可以推陳出新。這樣軍隊的戰鬥力,才能得到長期的保證。

當然,這套制度也不是一下子就出現的。而是清朝結合自身的情況,不斷摸索出來的。到了乾隆年間,才逐漸確立下來。其中包括將領軍官退休後的待遇,退休年齡,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對於清朝軍官來說,他們如果有幸熬到退休,可以得到的待遇,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退休後,可以保持在任時的品級。一般來說,只要在任時沒有重大失誤,品級都不會變化官員品級是他們身份的象徵。

雖然不再參與朝政,但是可以得到很多禮遇,還能享受一些實在的好處。比如犯法時,能夠受到一定的寬大處理。如果在任時表現不錯,皇帝還會破例爲他們提高退休後的品級。

這個不只這些將領可以享受到優待。甚至可能給子孫留點好處。畢竟二品以上的武將,可以讓子孫不用參加科舉,到國子監讀書,將來只要通過考覈,就可以當官。

第二種是俸祿。這是官員退休後最實在的待遇。但是,這個待遇卻是不固定的。有兩種情況,會直接影響武將退休後的俸祿。

首先是看官員會不會主動退休。如果是主動退休的,將來可以享受全部俸祿。如果在考覈時卻評定爲年老有病,俸祿立刻減半。

其次看將領的軍功。如果是任職時,曾經上陣殺敵,立下軍功,退休後可以享受全部俸祿。如果什麼軍功都沒有的,只能領一半俸祿。

俸祿之下,就是官員的退休年齡。清朝武將的退休原則只有一個,級別越低,退休年齡越早。

清朝文武官員的級別,統一是按官階品級劃分。官階分爲九品,每一品分爲正、從兩個級別。

如果是從二品的副將,按照規定,六十歲的時候,應該退休;正三品的參將,則是五十四歲退休;從三品的遊記,五十一歲退休;正四品的都司、守備,四十八歲退休;到正七品的千總、把總則是四十歲退休。

這個年齡,如果是放在那些考科舉的文人來說,可能是剛中進士,正準備踏上仕途的時候。但是,對於那些低級武將來說,仕途已經走到頭了。除非能在規定年齡前升職加官。只是難度極高。

不過,上面說的這些,只是制度規定。在實際操作中,不會完全按照規定來。因爲皇帝的命令,比規定的制度更有效果。尤其是那些三品以上官員,往往會有特殊優待。

這些人比那些低級將領,更有機會跟皇帝見面,被皇帝瞭解。乾隆年間的福康安,一輩子南征北戰,立下功勳。乾隆皇帝甚至加封他爲貝子。

沒想到,福康安在征戰途中去世,年僅42歲,乾隆皇帝爲他傷心哭泣,還追封他爲一等公爵位。福康安能得到這個待遇,除了本身軍功外,更多還是因爲皇帝對他的瞭解。

而且,清朝退休制度中,之所以會把低級官員的退休年齡設得很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這些將領需要到前方一線打仗,對體力有很高要求。相比之下,文官普遍的退休年齡,被延遲到六十歲。

如果是高級別的武將,他們更多是從事指揮的工作。對於高級別的將領來說,皇帝更看重他們是否可靠,經驗是否充足。在前線指揮戰爭,能否勝利,體力不是主要考慮的因素。

即便某個將領到達退休年齡,只要皇帝願意,也可以讓他繼續留任。康熙年間的索額圖,在74歲的時候,才從領侍衛內大臣的職位上退下來。很明顯,索額圖的退休年齡,已經超過一般同級別官員。

但是,因爲領侍衛內大臣是統領皇宮侍衛,直接關係到皇帝安危,屬於朝廷一品大員,位置非常重要。所以,索額圖纔會留任到這個歲數。

在清朝歷史上,也不乏出現一些將領在職位上一直任職到年老去世。乾隆年間的綏遠將軍舒明、弘晌,都是在任職上去世。他們都是因爲自身被皇帝信任,位置又很重要,就一直被留任到去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