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線,一撇一捺,曾是簡單的筆畫。但當它們躍然鈔票紙上,成爲人民幣的元素時,它是一種獨特的設計語言。

直線表現光潔,頓挫線表現力度,交叉線表現層次,均勻線表現靜止,跳躍線表現運動,流暢線表現速度,漸變線表現空間,弧線表現張力,曲線表現柔美,亂線表現噪聲,平線表現幽靜…...

一深一淺,一凸一凹,曾是普通的曲線。但當它們呈現於印製人民幣的鋼板後,成爲了一種高難度的特殊印刷技術。

明顯凸起的手感,深深淺淺、粗細不一、長短不同的點和線形成了獨特的三維效果,公衆識別性強,讓每個人都能看得見,摸得着。

人民幣發行70年,無論歲月更迭,它存在於每一張人民幣印刷之中。可又因發行在不同時代,出現於不同券別,它有着別樣的魅力。它讓人民幣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們叫它——凹版雕刻。

【風景篇】 江山如此多嬌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黃河和長江是中國的兩大河流,曾出現在人民幣第四套50元券和第五套10元券。

關於水的刻畫

如何用細膩的點線區分長江和黃河?透過精雕細琢刻畫出飛濺的浪花、悠遠的河道、千姿百態的流水。

第四套人民幣50元券背面

在表現壺口瀑布時,雕刻師用斷續和跳躍的短線,表現跌落、翻滾、蒸騰的瀑布流水。畫面左邊的近景巨石,則用稚拙的粗線形成濃重的深色,襯托出浪花的飛舞。這對比反差的線條極好地表現了黃河奔騰、咆哮的壯美景觀。

第五套人民幣10元券背面

在表現長江三峽時,雕刻師借鑑音樂創作的理念,從主線與輔線的交織中找優美感,使點、線的佈局充滿節奏感,將視覺的感性、工藝的理性與雕刻的趣味融合爲一個整體。主景圖中有的地方大刀闊斧寥寥數刀,有的地方一毫米寬度要雕刻8根線條,既力求精準又講究趣味,濃縮的長江完美的呈現在我們面前。

同樣是水,點、線的變化,讓它們不一樣。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

關於山的刻畫

雕刻師如何將險峻雄壯,不同的展現於人民幣第四套10元券的珠穆朗瑪峯和100元券的井岡山?

人民幣第四套10元券背面

珠穆朗瑪峯以疏密交織的點線,呈現出山、石、影之間層層而上的遞進感,再現了這座山峯的高大偉岸。在環境的處理上,用或細密的點線,表現雨、霧、雪的輕柔與飄忽;或用準確的光影色彩,渲染青藏高原的巍峨。

第四套人民幣100元券背面

井岡山用疏密有致的點線組合,刻畫出井岡山險峻雄偉的氣勢;用縱橫交錯的長短線條,表現溝壑縱橫與逶迤連綿的山峯;用形狀豐富的線條刻畫出錯落有致的樹木,用極爲精緻的點線刻畫茂密的樹葉。

同樣是山,點、線的變化,讓它們不一樣。

【人物篇】 論風雲人物,還看今朝

人像雕刻,不僅需要準確的造型,更需要神態的傳達。

關於羣像的刻畫

在人民幣第四套的50元券,工人、農民、科技人員除了衣着的區別,雕刻師如何用點、線,塑造他們形象?

第四套人民幣50元券正面

在塑造工人形象時,運用充滿力度的線條,強化臉部剛毅的輪廓,凸顯工人堅強的形象。在刻畫農民形象時,着力表現其飽滿的精神狀態。在雕刻科技人員現象時,重點刻畫面部細節的生動表情,體現睿智與自信。

關於個體的刻畫

工匠精神是人民幣的一代代雕刻師,也是人民幣上熠熠發光的鍊鋼工人、女拖拉機手、車牀工人。點線如何傳遞工匠精神?

第三套人民幣5元券正面

“通過長細線和少量點的排列,配合人物面部的留白,表現出爐火映照在工人臉上的強烈光感。不規則、具有飄動感的斜線,營造出鍊鋼工人忘我工作的勞動狀態。”

第三套人民幣1元券正面

“英姿颯爽的女拖拉機手,柔和光潔的皮膚,輕盈飄逸的髮絲,由適當的留白和平滑的線條,給人以柔和親切的感受;而拖拉機則由大量交叉、平行的粗線條,展現機械剛勁有力的質感。剛與柔的搭配,讓整個畫面生動起來。”

第三套人民幣2元券正面

“一深一淺的工裝對比,出於安全需要的工作帽,與畫面下端的機械重色形成呼應。通過側逆光,襯托了工人臉龐、專注的神情和細微的表情動作,體現了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

同樣是人物,點、線的變化,讓他們不一樣。

【建築篇】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關於工業的刻畫

第三套人民幣上的油田礦井、煤炭工業、長江大橋,它們是冰冷的,但更是有溫度的。雕刻師如何在點、線之間,講述國家的進步和強大?

第三套人民幣2元券背面

“用充滿硬度與力度的線條,表現井架的高聳氣勢;用深淺變化的刀法,體現井架前後的透視空間;以線條排列的疏密交錯,渲染畫面的深遠意境。”

第三套人民幣5元券背面

“雕刻師刀法粗勁有力,層層推進,用針法從近景一直推向很深遠的地方,其中的虛實處理,打破了線條橫直的平板。高架林立,車來車往,煙霧飄曳,畫面光影分明,色塊清晰明快,表現出不同物體的質感,有強烈的塑造感。”

第三套人民幣2角券正面

“雕刻師以精準細緻的雕刻技法,將橋樑透視表現效果與遠景整齊劃一的景物形成虛實對比,使畫面富有生機活力,雕刻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雄偉壯觀氣勢。”

關於天安門的刻畫

如果要問“什麼圖像在人民幣出現的次數最多?”那一定是天安門!人民幣第二套1元券、第三套10元券和第五套100元券都曾有不同角度呈現。

第二套人民幣1元券正面

通過線條整齊的排列,尤其是突出前景廣場上的線條排布,凸顯雕刻線條的張力,讓人強烈的感受到天安門的雄偉氣勢。

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背面

這幅天安門主景圖畫面元素十分豐富,有廣場前的人羣、華表、路燈,有城樓上的燈籠、彩旗,還有遠處的樹叢等。雕刻師用細膩的點線,將這複雜的遠近關係處理得繁而不亂、恰到好處。粗線與細線的搭配,實線與點線的呼應,更讓城樓成爲票面上最突出、最醒目的存在。

第五套人民幣100元券背面

票面中,以高懸中央的國徽爲中心,兩邊絕對對稱,僅以前景路燈稍作變化。看似一樣的廊柱,在每一個雕刻又有不同,這使得建築莊重而不失靈動。此外,用極細膩的刀法,對大會堂門格裝飾、上方的浮雕圖進行清晰表現,使得這幅作品端莊大器,充滿了藝術性。

同樣是建築,點、線的變化,讓它們不一樣。

在凹版雕刻中,線條是最直接、最樸素,也是最華麗的藝術語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