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要喝茶自然是要配一把好壺。有一句俗話是這樣說的,“壺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好茶容易尋覓,但一把好壺卻是彌足珍貴。有“江南壺癡”之美稱的一位老先生,一生潛心研究紫砂,經他手製作的紫砂壺受到許多人的追捧。

  這位大師就是許四海,中國著名的紫砂壺製作大師、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紫砂藝術傳承人,有着“中國紫砂陶藝收藏第一人”之稱。許四海本人特別喜愛壺,一生沉迷於弘揚中國茶藝文化。從70年代初,許四海就開始收藏紫砂壺。對於他而言,紫砂壺就像他的“子民”,深深地存在於他的腦海裏揮之不去。只要一有空,他就會扎進上海城隍廟去“淘壺”。

  許四海的收藏故事極富傳奇色彩,他的制壺技藝也堪稱爐火純青。35年的制壺生涯共製作了1100餘把紫砂壺,其中有不少作品爲世界各大博物館和名家所收藏。他最鍾愛的作品是六方竹段套壺具,製作於1989年,壺蓋上所貼的竹葉和壺身、壺底直觀地展現了竹子的特點,給人一種竹已成仙的感覺。許四海曾將此壺賣於有緣人,事後卻戀戀不捨又花重金將之買回。

  許多人都知道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許四海以一己之力收藏了大量幾百年來存世的紫砂絕品,還從前人精絕的遺產之中汲取養分,創作了許多紫砂雕塑。紫砂雕塑不僅需要藝術家對水墨畫技藝有嫺熟的掌握,也需要藝術家對紫砂的材質有着深刻的理解。

  許四海最有趣的紫砂雕塑是《橫行一世》,展現的是一隻螃蟹張牙舞爪,橫行一世。許四海表示之所以創作《橫行一世》是認爲做人就是要學習螃蟹的氣度。看起來容易,製作卻很難,中國畫家素有對於這種生活靜物的描摹的傳統,以紫砂雕塑的形式來表現,許四海無疑是拓荒者之一。而他所創作的這些作品其實已經成爲中國紫砂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橫行一世》

  許四海除了是一位制壺高手,還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古壺鑑藏家,33年前他獨具慧眼收藏了一把《大亨掇只壺》,爲世人矚目。當許四海得已《大亨掇只壺》的下落,三天三夜徹夜難眠,迅速趕到潘家看壺,四處舉債千辛萬苦買下了此壺。 《大亨掇只壺》意義深遠,原是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爲宜興潘家特製的傳家之寶,被稱爲“壺中之王”,此壺價值連城,雖說是“一壺千金”,可多年來深藏民間,幾乎很少有人親眼見過。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壺色渾厚深沉、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穩重、氣度不凡,充分體現了邵大亨精妙絕倫的壺藝技術。令人驚奇的是,此壺隨主人顛沛流離卻沒有絲毫損傷。

  《大亨掇只壺》

  許四海一生癡迷於制壺,卻在事業巔峯時期停止了制壺。在他看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應該用明智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最重要的不只是制壺,而是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幾百年制壺文脈。希望許許多多中國人都能拿起紫砂壺,泡上茶,細細地品一品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時隔多年,《大亨掇只壺》重出於世。許四海坦言今年是特別的一年,恰逢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又將在上海舉行,他將自己300餘件紫砂珍藏一一展出,連同這尊名壺《大亨掇只壺》供世人觀賞,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紫壺雖小藝如海”,做紫砂壺不容易,做一把好紫砂壺更不容易。許四海表示製作紫砂壺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工序繁瑣,一把壺的創作經過烘乾、雕刻、燒成等工序,短則幾日,長則數十日,傾注了匠人的心血。紫砂壺最難能可貴的就是“精氣神”,這也是考究紫砂壺藝術含金量的重要標準。無論是時過多久,紫砂壺都依然永葆生命力。

  好的紫砂與恰到好處的燒製技術搭配一起,才能使陶土燒成後呈現最完美的體相。紫砂礦是大自然產生的“五色土”,透氣又不漏水,由於其獨特性在不同的條件下,紫砂壺會燒製成不同顏色。

  “紫砂是跟着富人走的。”許四海娓娓道來,紫砂最出名的是宜興紫砂,但獨特的海派紫砂也十分難得。與上海這座城市的包容性一般,海派紫砂既有江南文化的古樸溫潤,又與海派書畫藝術共生,二者交匯出博採衆長、文化氣息濃厚的海派紫砂氣韻。

  優秀的藝術是需要傳承的,許四海表示傳承比自己製作更重要。正因爲有了父親陳子畦刻在紫砂筆筒上“想起東坡舊君士,爲兒喚起學藝夢”的家訓,纔會有兒子陳鳴遠的《金蟾束柴三友壺》,正因爲有師父儲銘的《洋筒壺》,纔會有徒弟顧景舟的《雙線竹鼓壺》。通過這些讓許四海意識到他所得既是傳承,古代的文化和中國的工匠精神就是在這樣的代代相傳之中得以發揚光大,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正因爲有了許四海承上啓下的藝術創造,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代傳承人。許四海的兒子許澤鋒從小受到父親許四海的藝術薰陶,制壺20多年。許澤鋒把獨特的創新融入紫砂文化,採用先進的計算機3D建模手段,製作了一把象徵着幸運的《四葉草壺》。

  《四葉草壺》

  如今,許四海創立了中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四海壺具博物館”。該館凝聚了許四海畢生的心血,館藏文物從明代到現代大師作品千餘件,構成了一部脈絡清晰的中國陶瓷發展史,爲中國文化發展史提供了實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