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5 17:11 | 杭州發佈

文物,留存着歷史的烙印,凝聚着文化的精髓。近日,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推出了《尋珍覓寶》系列文物專題片,選了6件具有代表性的杭州寶藏,快來看看吧。

這六件與“西湖”相關的文物珍品,分別從塔、居、絲、志、瓷、畫六個角度多方面展現了杭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六位“文物守護人”,他們或是文物的發現者、修復者,抑或是研究者,將講述西湖文物背後的故事。

寶藏一:南北高峯塔

很多人都會認爲“雙峯插雲”中的“雙峯”指的是南北高峯,其實不然。

在南宋時期,南北兩峯對峙,峯巔分別聳立着南高峯塔和北高峯塔,雙塔塔尖高聳入雲,遂形成西湖十景之一的“兩峯插雲”景觀,其呈現出的雲山杳靄,塔尖插雲天之景,時常躍然於南宋畫家“西湖十景”之畫卷上。

然而到清代,峯頂古塔毀廢,我們只能在文學、繪畫作品中想象當年的“雙峯插雲”勝景,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如今,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正式啓動“雙峯插雲”景觀恢復工程,並且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雙峯插雲”景觀恢復工程設計方案。

守護人:楊曦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曦說,2017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對南高峯峯頂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掘面積達到1425平方米,發現遺蹟有南高峯塔塔基、道路、塔院建築基址等,出土少量瓦當、滴水、塔磚等建築構件,使得五代至宋代南高峯塔及塔院的整體空間格局基本得以呈現,這次考古發掘,爲南高峯塔的復建提供了考古依據。

寶藏二:李叔同《斷食日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們就會想到這首《送別》的詞作者李叔同。

1916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試驗斷食,從11月30日入山到12月19日出山,前後共計在虎跑住了20天,正式斷食進行了17天。

在斷食期間他將自己每天的進食、活動量以及身體感受到的生理變化作了細緻的記錄,寫成《斷食日誌》。

2010年11月,《斷食日誌》手稿經過近百年的輾轉流傳後又回到老家杭州虎跑,成了杭州李叔同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守護人:張婷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錢江管理處文物科科長張婷說,《斷食日誌》是李叔同出家前唯一的日記體書法作品,共五千三百餘字。

日誌全篇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爲前期計劃,記錄斷食前的準備工作。第二部分是斷食過程的詳細記錄。

這本《斷食日誌》不僅可作爲研究 “斷食”時生理、心理變化的參考,更是研究李叔同生平的重要資料。

寶藏三:馬一浮故居——蔣莊

大家熟悉的《浙大校歌》,傳唱至今,這首校歌的作者就是馬一浮。

馬一浮紀念館在杭州西湖花港觀魚公園內,地處蘇堤映波橋畔,瀕臨小南湖。

蔣莊原名小萬柳堂,原爲無錫廉惠卿別墅,蔣國榜購得後改建,俗稱蔣莊。

莊園內,亭臺樓閣隱現於竹木花草之間,倒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可謂盡得西湖風流。莊園內的樓房共兩層,三開間,西有一廊連通西樓香巖閣。主樓名真賞樓,建築面積405平方米,飛檐翹角,花棱門窗,水木清華,更顯古樸典雅。

守護人:邵羣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杭州市園文局)花港管理處副書記邵羣說,蔣莊的主人蔣國榜是馬一浮先生的學生,一直跟着馬一浮先生唸書。

蔣莊原本是他購置來給他母親養病用的。新中國成立之初,蔣國榜將自己的私營企業捐給了國家,是一位愛國的民族資本家。

1950年4月,蔣國榜請其老師馬一浮先生來蔣莊居住,安度晚年,時間長達16年。

寶藏四:南宋官窯簋式爐

眼前的這件南宋官窯簋式爐珍藏於南宋官窯博物館。1985至1986年間,南宋臨安城考古隊對郊壇下窯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時,發現了此件簋式爐的殘片。出土的瓷片經過精心修復後,整器大而規整,高10.5釐米,口徑17釐米,足徑13.5釐米。

此件南宋官窯簋式爐與青銅簋相比,雖然表面沒有青銅簋神祕、繁縟的紋飾,但在形制上卻是嚴格按照夏商周三代禮器的式樣來製作的,敞口、束頸、鼓腹,兩側有龍形雙環耳,腹部有兩週凸弦紋,古樸端莊,釉色瑩潤,是南宋官窯的經典之作。

守護人:鄧禾穎

南宋官窯博物館副館長鄧禾穎說,南宋官窯博物館是依託南宋官窯遺址建立的陶瓷專題博物館。自九十年代開始,便成立了仿複製中心,展開對南宋官窯瓷器材料、文化方面的研究及複製工作,力圖再現南宋官窯的風采,讓古老的陶瓷文化,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寶藏五:杭州雷峯塔絲織風景條屏

杭州織錦自明代就聞名全國,到了清代更是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四川“蜀錦”齊名。

中國絲綢博物館所藏的杭州雷峯塔絲織風景條屏,用杭州最具特色的一種方式記錄下了民國時期雷峯塔的身姿。

相傳雷峯塔是錢俶爲慶賀黃妃得子所建,故稱爲“黃妃塔”。

1924年,雷峯塔轟然倒塌,原因當是江浙香客燒香挖取塔基青磚所致。2001年,雷峯塔遺址和地宮挖掘出土了包括吳越國純銀阿育王塔、鎏金龍蓮底座佛像等在內的一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轟動了海內外。

而此件絲織風景條屏便是以舊時雷峯塔作爲主體,前方是波光粼粼的西湖水,當中是一位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隱於樹叢之中,似乎在爲捕魚做着準備,而他的兩邊則是一些參天的大樹,整幅條屏長82釐米,寬18釐米,爲民國時期的杭州國華絲織廠生產。

守護人:徐錚

中國絲綢博物館陳列保管部副主任徐錚說,1918年,都錦生將法國發明的賈卡式提花機與中國傳統工藝和杭州風景相結合,試織成功中國首幅黑白像景,是民國時期絲織技術的一大創新。

現在,都錦生的像景還一直在生產,我們還有了數碼織錦。數碼織錦的仿真度非常高,同時也非常薄,這與民國的像景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

寶藏六:《清乾隆西湖行宮圖》

想知道古時候的人是怎麼遊西湖的?最後一件寶物可以帶你穿越回清朝。

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來到西湖時,便寫道“今春三度茁初蓂,恰值餘杭翠輦停”,可見他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

皇帝要出行,準備工作自然要做到最好。巡遊地圖是必不可少的,於是《清乾隆西湖行宮圖》就誕生了。

兩百多年前的西湖是什麼樣子?《西湖行宮圖》上一目瞭然。

從絹的材質、裝裱、印章和繪畫風格來看,爲清宮外流之物,體現了皇家的印記,所以它不僅是一份珍貴的西湖史料,更是一件藝術珍品。

守護人:潘滄桑

杭州西湖博物館館長潘滄桑說,當時的信息記錄主要是靠繪畫和書法,乾隆皇帝南巡,每次都會留下巡遊圖。

西湖博物館收藏的這幅是唯一一幅流傳至今印有乾隆御璽的西湖行宮圖。

這幅圖是由乾隆的御用畫師爲他量身定做的,圖上繪製了從外行宮出發到西湖所有的景點的方位和距離位置。

所以通俗地講,這幅圖就是爲了乾隆皇帝出行方便,而爲他總結出來的一些旅遊線路。

(原標題《“雙峯插雲”的雙峯說的不是南北高峯?西湖這6件寶藏的祕密你知道多少!》,內容整合自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杭州市園文局)。編輯 馬賽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