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是你現在最不用考慮的事

安逸,是你現在最不用考慮的事

文/陳靜

摘自《你努力的每一天,都是成功的前奏》

雖然自己不是什麼成功人士,甚至連成功的邊還都還沾不上,但是仗着在職場摸爬滾打十幾個年頭的這點資歷,常會有些20出頭、馬上就要踏入社會的姑娘小夥來和我探討問題,其中被問的最多的就是關於“你說我將來幹什麼好”這個話題。

讓我奇怪的是,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但是現在即將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們,在就業上的趨向卻比我們當年還要保守。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把進入機關或事業單位作爲第一目標,認爲只要成爲這些單位的人,這輩子就算是踏實了;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則是國企或者名頭比較大的外企,因爲企業的根基足夠穩當,自己起碼在若干年內不用考慮生計問題;再退一步,纔會考慮私企和個人創業。在他們看來,私企既辛苦又不夠安穩,是實在不得已纔會去選的下下籤;而個人創業就更不用提了,那就像是賭博一樣不靠譜,而且還要事事親力親爲,光是想想就已經相當恐怖了。

稍微捋一捋這個排列順序,不難看出來,年輕人基本上就是以安逸程度的高低,去選擇自己未來的走向。我問他們,爲什麼年紀輕輕就要把穩定和安逸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他們的回答頗有些不以爲意:“我爸媽說了,也不用我多有成就,能找份踏踏實實幹一輩子的事就行了。”“我一個女孩子那麼拼幹什麼,有份穩定舒服的工作足矣。”通常這個時候,我要是再多說兩句類似“年輕人眼光要放長遠一些”的話,便會換來對方的側目,好像我是一個準備誤導他們走向歧途的教唆者。每次我也只能暗自苦笑,或許,他們並不是真的來找我幫忙規劃未來,而只是希望得到一種對於安逸狀態的認同而已。

其實,也不能怪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太過貪圖安逸。畢竟他們只是剛剛踏出校門,還看不到不同選擇會給自己日後帶來的深遠影響,再加上身邊人的影響,很容易就會把安逸當成未來的終極目標。但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在答案揭曉前,總會經歷一個醞釀發酵的漫長過程。在此之前,我們會被很多表象所欺騙,直到有一天現實擺在眼前時,纔會驚覺原來時間已經將預想的結果一一改變。

還記得當初中學同學聚會的時候,大家都是剛入社會的職場新人,那時聚會上聊的最多的話題就是“你工作累不累”“每月能掙多少錢”。比了一圈,大家發現,過得最滋潤的就是那幾個進了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同學,他們沒有“這個月必須完成多少萬訂單”的任務壓在身上,也不用擔心因爲幹得不好而被老闆炒了魷魚,即使再猛烈的金融危機來了,也絲毫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每月照樣旱澇保收。

而對比之下,那些進了企業尤其是私企的人,則要辛苦得多,每天加班加點不說,還要不停爲銷售額和工作業績奔忙,錢卻一點也沒有比別的同學多掙。個人創業的那幾個就更不用提了,即便是聚會的飯桌上,他們也在不停地接打着電話,沒有一分鐘能徹底放鬆下來。其中一個同學頗爲心酸地說,自己凌晨三點去機場接客戶,路上困得不行,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睡過去,只能一邊開車一邊玩命掐自己的大腿,最要命的是,鞍前馬後陪了客戶好幾天,這單生意卻還是沒成。只聽得大家一片唏噓。

5年後,大家再次相聚,這一次,情勢卻有了些微妙的變化。原先最滋潤的那幾個同學,日子依然安逸如舊,但是之前爲了生計不停奔忙的人,卻在度過了最初的磨合期後慢慢進入了狀態,有人升了職,有人加了薪,有人跳了槽,有人談成了幾筆收益不錯的生意。當然,與收穫對應的是更多的奔波和辛苦,更多的任務量和壓力,但比起以前初入職場時的屢戰屢敗,卻總算是看到了回報。這一次,昔日的同窗再坐在一起,之前的差距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不斷縮小。

轉眼又是一個5年,當大家再度相聚時,席間的變化更是耐人尋味。當年一邊開車一邊掐大腿來提神的同學,終於翻身農奴把歌唱,開着最新款的寶馬光鮮赴宴,而今,他再也不用親自給客戶接機,而是手下的司機代勞;剩下的同學雖然不至於個個豪車開道,但也都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成爲各自公司裏的中流砥柱。相比之下,倒是當年那些最讓人羨慕、最滋潤安逸的人,身上的光彩卻逐漸褪去,口中也開始有了怨言。他們抱怨政策對自己太嚴苛,待遇遲遲上不去,抱怨風聲太緊,之前的隱形福利而今也全然沒了蹤影,抱怨上升的通道太窄,必須和許多比自己資歷更老的人一起論資排輩,抱怨多年的安逸生活讓自己身無長技,即便是想狠心辭職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這聚會一如10年前一樣有人怨聲載道,發聲抱怨的人卻正好發生了顛倒,失意者難免感慨今非昔比,但是在旁人看來,造化這一次卻分外公平。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背後,都有着一段苦盡甘來的道路可堪憑證,而每一聲造化弄人的嘆息之中,卻只不過是在爲當年對安逸的癡迷埋單而已。

上天遲早會賜給我們一段安逸的生活,但不是在我們最能喫苦也最該去奮鬥的年紀。如果在本該喫苦的時候,把穩定、舒適當成追尋的目標,那麼便等於認定了自己人生的格局僅此而已。一開始你或許是比別人要過得滋潤,但是當其他人在不斷磨鍊中增強能力之後,你便沒有了任何優勢,只要他們一個加速,輕易就能趕超你。而這時,多年的舒適已經讓你沒有了競爭的力量,只能焦急地看着當年不如自己的人,而今卻一個個從身邊掠過,跑到了自己的前面。

即便你沒有那種必須居於人前的願望,也確實心甘情願把安逸當成目標,那也未必就能如願。因爲你能控制的僅僅是自己的想法,卻控制不了外界的改變。誰敢保證,那個提供給我們安逸感的環境,在自己有生之年,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我認識一家外企的人力資源主管,她曾經對我說過,每次公司裏有行政類崗位招聘時,收到的簡歷都要比其他崗位多出很多,而那些應聘者的以往經驗也大多是些助理、文員之類的工作。她曾經問過幾個求職者之前爲什麼離職,對方給出的答案裏,以企業改革、部門重組這樣的理由最多。說來這倒也是個普遍現象,一家企業一旦有些風吹草動,最先被開掉的往往都是這些非核心崗位中的非核心員工。因爲相比其他員工,他們最不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已經有了被迫出局的經驗,爲什麼這些人還會繼續投簡歷應聘相似的職位?難道不怕過去的經歷再次上演?

答案無外乎就是“安逸”。這樣的崗位通常門檻比較寬泛,沒有太多技巧性的要求,也不用承受業務量的壓力,所以很多人便將之當成職業目標。這位人力資源主管告訴我,她曾經試問過幾位面試者,願意不願意去做其他崗位,雖然壓力要大一些,工作也相對辛苦,但收入要比行政高出不少,而且還能學到新的東西,這樣以後即便離開了公司,也能多一些選擇工作的餘地。而對方的表現卻都很抗拒,有些甚至直言不諱地告訴她:“我做不來那麼複雜的工作。”

其實,並非是他們的能力真的無法勝任全新的崗位,而是他們的心依然擺脫不了對於安逸的眷戀,寧肯讓自己站在職場的邊緣,也不願意多喫些苦,爲自己贏得一個邁向核心的資格。可是5年之後呢?10年之後呢?當他們已經不再處於職場中最黃金的年紀,又該拿什麼去和一撥又一撥更加年輕朝氣、精力更加旺盛的對手去競爭?

別在最能喫苦的時候選擇安逸,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我們都可以享受,但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適合奮鬥。年輕時需要我們考慮的問題很多,但唯一不用考慮的就是追求安逸。

20歲時,我們無論是精力還是體力,還是犯錯誤後從頭來過的概率,都比30歲時要高。而30歲時的這些指標,又要優於40歲。時間不會專門爲你而停滯下來,機會同樣不會等你享受夠了再來找你。一旦錯過了奮鬥的最佳時機,即便再想重新開始,卻常常已是身不由己。

其實,誰也不是生來就熱愛辛苦與奔波,但是生存規則如此。我們渴望的東西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才能換取,因而只要我們心中還有渴求,唯有讓自己不斷奔跑在路上,在汗流浹背中將它們一一獲得。他們並非不希望享受,卻更加知道現在還不是安逸的時候,只有在經歷風雨後,那種雨過天晴後的閒庭信步,才能更加淡定與從容,纔是真正的收放自如、盡在掌握。

-END-

閱讀,伴你成長

關注博採雅集您將得到

新書搶先試讀

名家限量簽名本

各類經典書單

當紅作家在線交流

第一時間獲取暢銷新書資訊

當紅作家粉絲見面會免費入場券

以及其他意外驚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