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臺灣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準備實施的一次重大戰役計劃。從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整整一年間,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這一戰役進行了認真而緊張的戰略籌劃,並把具體的攻臺任務交給第三野戰軍,由粟裕負責解放臺灣戰役的作戰指揮……

點將粟裕,毛澤東籌劃武力解放臺灣始末

渡江戰役前後,毛澤東即着手籌劃臺灣戰役

1949年夏,隨着渡江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方位的大進軍。大陸上已無更多大仗可打,但在海上尚有解放臺灣、海南島兩役需費大力。此時,中共中央已估計到國民黨蔣介石將把最後的落腳點放在臺灣,故欲達全勝,必須渡海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正如中共中央、毛澤東所預料的,三大戰役末期,處於危局中的蔣介石,就考慮以臺灣作爲國民黨的存身之地。1949年1月迫於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的壓力下野後,他制定了"建設臺灣、閩粵,控制兩廣,開闢川滇"的戰略計劃,並設想建立一個"北連青島、長山列島,中段連接舟山羣島,南到臺灣、海南島"的海上鎖鏈,使其成爲封鎖、包圍以至反攻大陸的戰略基地。
爲了實現上述計劃與設想,蔣介石做了一系列精心準備。他任命陳誠爲臺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蔣介石將重兵集結在長江下游一帶,並在金門、馬祖一帶設防,在定海加緊修建飛機場,以便國民黨軍隊順利撤退臺灣。還在臺北設立了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負責蘇、浙、閩、粵、海南等地的軍事與政治活動。蔣介石還將上海的中央銀行大批黃金、銀元和美鈔祕密運往臺灣,並設立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管理臺灣經濟。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臺灣"的戰略方針。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爲《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4月下旬,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之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根據國民黨軍兵力部署的實際,決定立即研究解放臺灣的問題。
毛澤東認爲,解放臺灣不像解放大陸那樣,把軍隊開過去就行了,而必須先解決渡海作戰問題,還要認真對付美國插手問題。毛澤東認爲,中國人民革命力量愈強大、愈堅決,美帝國主義進行直接軍事幹涉的可能性就愈小。"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佔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並和我們作戰這樣一種可能性,計算在作戰計劃之內的"。後來,局勢的發展證明毛澤東的判斷是有預見性的。
毛澤東提出,1949年和1950年將是中國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勝利的兩年。準備於1950年夏季奪取臺灣,解放全國。後來,鑑於準備工作的艱難和繁重,主要是空軍和海軍建設要白手起家,頗費時日,而原來希望從蘇聯方面得到的物資援助也需要一定時間,因而將解放臺灣推遲到1951年夏季。
鑑於國民黨陸軍主力基本被消滅,餘下的軍隊戰鬥力遠不及人民解放軍,但其海、空軍基本保持完整;而臺灣海峽寬大,沒有海、空軍的掩護,人民解放軍不可能渡海攻臺,毛澤東考慮應先準備,待條件成熟後,再發起臺灣戰役。


毛澤東電令三野準備武力攻臺

1949年5月20日,我人民解放軍總攻上海的前一天,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就指示陳毅第三野戰軍總部:"解放上海之後,即迅速進兵東南,提早入閩。"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在解放了上海之後,很快就撤出上海,集結於蘇州、常熟、嘉興一帶作短暫休整,進行緊張的入閩作戰準備。
爲此,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將其屬下的15個軍、60多萬人的4個兵團進行了戰略區分:第24軍調往山東攻擊由美軍和國民黨軍聯合駐守的青島;第7兵團準備解放舟山羣島;第8兵團警備寧滬杭地區並進行剿匪;最強的主力第9兵團,在蘇南休整訓練準備用於以後的渡海攻臺;第10兵團則負責進軍福建,佔領攻臺出發陣地。

點將粟裕,毛澤東籌劃武力解放臺灣始末

爲了給解放臺灣準備幹部,中央軍委還在解放軍軍政大學設立了臺灣隊。1949年11月1日,軍政大學臺灣隊學員畢業,朱德總司令出席了畢業典禮,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海南島、臺灣,這是中國地方,我們一定要全部解放,解放一切領土。"
12月7日,國民黨宣佈"政府"遷至臺北。不日,國民黨中央黨部也遷至臺北。
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明確提出:1950年的任務就是"解放海南島、臺灣和西藏,全殲蔣介石集團的最後殘餘勢力"。

毛澤東請求蘇聯援助

1949年5月中旬,黨中央決定由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祕密訪問蘇聯。出發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關於是否向蘇聯提出協助進攻臺灣的技術手段問題,建議劉少奇在代表政治局給斯大林的信中,試着提出請蘇聯出動空軍和海軍援助的問題。
7月25日,毛澤東在給劉少奇的電報中,要他同斯大林商量,能否"在莫斯科於半年或一年內訓練1000名空軍人員,300名地上機械人員,並賣給我們100至200架戰鬥機、40架轟炸機作爲明年下半年我軍進攻臺灣之用"。
7月27日,劉少奇拜會了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向斯大林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準備在1950年進攻臺灣的設想,要求蘇方提供二百架左右的飛機並請代訓飛行員,爭取在進攻臺灣的戰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中共提出的這些請求。
不過,對於劉少奇帶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提議的,請蘇聯在作戰時提供空軍和海軍支援的要求,斯大林明確表示難以贊同,說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會引起美國的介入,從而誘發美蘇之間的衝突乃至戰爭。當天,劉少奇致電黨中央報告了這一情況,說: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布爾加寧等同志對我方計劃表示贊同,但航空學校不必設在蘇聯,可以在中國設立;他們同意劉亞樓速來莫斯科,以便商談具體計劃。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在12月16日見到斯大林的當天,毛澤東就委婉地向斯大林提出:國民黨的支持者在臺灣建立了一個海空軍基地,海軍和空軍的缺乏,使人民解放軍佔領這個島嶼更加困難。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在提議,請蘇聯援助,比如可以派志願飛行人員或祕密軍事特遣艦隊奪取臺灣。

點將粟裕,毛澤東籌劃武力解放臺灣始末

斯大林婉拒了。他說:這樣的援助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提供干涉的藉口;如果是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
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分別發表聲明和講話,聲稱:"美國目前無意在臺灣獲取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並且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臺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爲了保護這些地方採取直接的軍事行動。
既然美國放棄了《雅爾塔協定》劃定的勢力範圍,把中國和朝鮮劃在自己防禦圈之外,這就等於把它們交給了蘇聯。因此,斯大林打消顧慮,同意毛澤東就解放臺灣進行必要的準備,答應將蘇聯給中國的3億美元貸款一半用於購買進攻臺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
不過,直到最後,斯大林還是小心翼翼地拒絕了使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來進攻臺灣島。
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了起來。蘇聯專家也加緊協助中國軍隊進行裝備和技術的改進工作,人民解放軍的空軍和海軍也迅速地發展起來了。

毛澤東點將,粟裕主持攻臺作戰

1950年夏天,海南、舟山羣島解放,割斷了臺、澎的手足,人民解放軍下一個目標自然是臺灣島。解放臺灣,除了需要空軍、海軍配合和爭取國民黨軍及島內人民的內應之外,主要依靠陸軍,派誰去完成呢?毛澤東點將粟裕。毫無疑問,擔負解放東南地區任務,並作爲防止美國武裝干涉的主要戰略力量的第三野戰軍,在攻臺作戰上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粟裕自然成了指揮解放臺灣戰役的最佳人選。

1949年5月下旬,中央軍委就責成華東野戰軍進行解放臺灣的準備。華東野戰軍在追殲殘敵、分兵剿匪的同時,抽出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的4個軍進行攻臺的訓練,同時擔任上海地區警備任務。1949年6月14日,毛澤東爲中央軍委起草給粟裕、參謀長張震和副參謀長周駿鳴的電報,第一次明確提出攻臺作戰問題。這也是粟裕受命主持攻臺作戰準備工作的開端。
6月21日,毛澤東再電粟裕等人,指出:不佔領檯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佔領檯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貿易受制於外商航業界。電報要求夏秋兩季完成各項準備,冬季佔領臺灣。
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信中又指出,建立空軍,掩護渡海,"準備在明年夏季奪取臺灣"。
在受命後的整整一年間,粟裕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準備攻臺作戰和解放沿海島嶼,剪除臺灣外翼上。爲更好地完成攻臺作戰,粟裕經過反覆考慮,於1950年6月建議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或派大員指揮這一作戰。

點將粟裕,毛澤東籌劃武力解放臺灣始末


6月上旬,粟裕赴京參加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粟裕彙報瞭解放臺灣的各項準備工作並請求由中央軍委直接組織臺灣戰役。6月下旬,粟裕在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再次提出,由於臺灣戰役將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和東南亞局勢影響較大,請求中央派劉伯承或林彪主持臺灣戰役,他本人作爲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全力協助該戰役的組織指揮。
鑑於粟裕在解放戰爭中顯示出高超的指揮才能,毛澤東仍決定由粟裕負責指揮攻臺作戰。根據中央軍委部署,攻臺兵力中的空軍、海軍主要由中央軍委負責建設和準備,陸軍主要由第三野戰軍負責準備。
粟裕密切注視着敵我雙方戰略態勢的變化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着重研究現代戰爭中陸海空三軍配合渡海作戰的新戰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作戰方案和戰前準備措施。
隨着東南各省的基本解放和對渡海作戰艱鉅性認識的不斷加深,粟裕不斷修正了攻臺作戰兵力投入方案。是年秋,根據毛澤東"以有力一部取臺灣"的指示,第三野戰軍制定了以8個軍攻臺的作戰計劃,其中,以第9兵團4個軍爲攻臺第一梯隊,以另4個軍爲第二梯隊。
同年底,金門、登步島戰鬥失利後,對兵力部署作了較大調整,決定增加參戰兵力,三野除擔任剿匪和地方警備任務外,主力12個軍約五十萬人全部參加攻臺訓練。第一梯隊在原第9兵團4個軍的基礎上再增加24軍。毛澤東批准了這一計劃。
1950年初,爲了更細緻地籌劃臺灣戰役的具體事宜,1950年3月,粟裕與新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會商關於攻臺作戰的意見。在對東南沿海國共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及渡海作戰可能遇到的問題重新進行估算、分析後,設想以50萬部隊用於渡海攻臺,分兩次運送。這與國民黨的總兵力大體相當,雖不佔絕對優勢,但由於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國民黨軍,因此,只要登陸成功,勝利是有把握的。中央軍委同意了這一方案。


人民解放軍參戰人數雖然可達50萬人,但戰鬥部隊不過30萬人,與國民黨陸軍人數相比並不佔明顯優勢,特別是此時蔣介石正在臺灣加緊補充和組建新的部隊。爲改變這一狀況,5月28日,粟裕在給當時正在北京的張震的電報中,首次提出歡迎四野3-4個軍參戰的設想。6月23日,他進一步向中央軍委報告,提出爲了使攻臺作戰更有把握起見,如能從其他野戰軍中抽出4個軍作爲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這樣,攻臺作戰參戰兵力可達到16個軍以上。
大兵團渡海攻臺作戰,僅靠海軍運輸船隻是遠遠不夠的,陸軍還要依靠自身解決部隊渡海船隻問題,解決"過得去"的問題。1950年1月,粟裕在一次報告中計算,攻臺作戰以50萬人計,所有人員及車馬、武器、糧彈等一切準備,重約13.54萬噸,以每人0.6平方米計,約需船隻載重量76萬噸,需噸位千噸以上的船隻575艘。第一梯隊如以6萬人(突擊隊)計,另需登陸艇2000只。這樣大量的船隻在短期內是難以解決的。

朝鮮戰爭的爆發延遲了解放臺灣

正當粟裕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積極準備攻臺作戰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一直視臺灣爲其保護地,於半年前懾於中國人民革命的威力宣佈放棄臺灣的美國,立即又藉機出兵臺灣,並把對朝鮮的侵略戰爭擴大到了中朝邊境。兩天之後,一個最讓毛澤東擔心的局面出現了。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月27日悍然宣佈臺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他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確保臺灣及臺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爭蔓延。

點將粟裕,毛澤東籌劃武力解放臺灣始末

毛澤東立即做出強烈反應,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但中央認識到,目前自己沒有與美國現代化海空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可能,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臺灣添了麻煩,只好把"打臺灣的時間往後推延"。考慮到在經濟建設中舉足輕重的東北的安全和整個國家的安全,毛澤東果斷決策,暫停臺灣戰役計劃,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三年後,朝鮮戰爭結束,但時過境遷,武裝解放臺灣的某些條件已不復存在。隨後,出現了某些有利於和平統一的因素,中共中央、毛澤東適時地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因而,當年所籌劃的臺灣戰役方案便只能束之高閣了。

毛澤東電令三野準備武力攻臺

1949年5月20日,我人民解放軍總攻上海的前一天,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就指示陳毅第三野戰軍總部:"解放上海之後,即迅速進兵東南,提早入閩。"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在解放了上海之後,很快就撤出上海,集結於蘇州、常熟、嘉興一帶作短暫休整,進行緊張的入閩作戰準備。
爲此,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將其屬下的15個軍、60多萬人的4個兵團進行了戰略區分:第24軍調往山東攻擊由美軍和國民黨軍聯合駐守的青島;第7兵團準備解放舟山羣島;第8兵團警備寧滬杭地區並進行剿匪;最強的主力第9兵團,在蘇南休整訓練準備用於以後的渡海攻臺;第10兵團則負責進軍福建,佔領攻臺出發陣地。

點將粟裕,毛澤東籌劃武力解放臺灣始末

爲了給解放臺灣準備幹部,中央軍委還在解放軍軍政大學設立了臺灣隊。1949年11月1日,軍政大學臺灣隊學員畢業,朱德總司令出席了畢業典禮,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海南島、臺灣,這是中國地方,我們一定要全部解放,解放一切領土。"
12月7日,國民黨宣佈"政府"遷至臺北。不日,國民黨中央黨部也遷至臺北。
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明確提出:1950年的任務就是"解放海南島、臺灣和西藏,全殲蔣介石集團的最後殘餘勢力"。

毛澤東請求蘇聯援助

1949年5月中旬,黨中央決定由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祕密訪問蘇聯。出發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關於是否向蘇聯提出協助進攻臺灣的技術手段問題,建議劉少奇在代表政治局給斯大林的信中,試着提出請蘇聯出動空軍和海軍援助的問題。
7月25日,毛澤東在給劉少奇的電報中,要他同斯大林商量,能否"在莫斯科於半年或一年內訓練1000名空軍人員,300名地上機械人員,並賣給我們100至200架戰鬥機、40架轟炸機作爲明年下半年我軍進攻臺灣之用"。
7月27日,劉少奇拜會了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向斯大林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準備在1950年進攻臺灣的設想,要求蘇方提供二百架左右的飛機並請代訓飛行員,爭取在進攻臺灣的戰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中共提出的這些請求。
不過,對於劉少奇帶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提議的,請蘇聯在作戰時提供空軍和海軍支援的要求,斯大林明確表示難以贊同,說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會引起美國的介入,從而誘發美蘇之間的衝突乃至戰爭。當天,劉少奇致電黨中央報告了這一情況,說: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布爾加寧等同志對我方計劃表示贊同,但航空學校不必設在蘇聯,可以在中國設立;他們同意劉亞樓速來莫斯科,以便商談具體計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