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第一任院長宿遲敲響建院後第一槌。 資料圖片

圖爲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法官在對涉案手機軟件服務器進行當庭勘驗。 資料圖片

點 睛

2014年11月6日,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的要求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決定》,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爲全國首家知識產權審判專業機構正式掛牌成立。

四年來,“京知人”敢於並善於“第一個喫螃蟹”,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專業化審判,加強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服務保障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北京“四個中心”建設。

站在知產審判新起點

整個10月,芮松豔法官團隊都在連軸轉,他們正在審理一起涉及通訊領域標準必要專利的專利侵權案件。“這個案子我們連續排了20天的庭。”芮松豔說,“最快月底才能結束庭審。”

庭審現場,各方代理人的桌上都堆起了幾大摞訴訟材料,擺不下只能放在座位旁若干個拉桿箱中,有的代理人甚至用上了超市購物的推車。

標準必要專利是爲了使工業產品符合技術標準而必須使用的專利技術,是全球知識產權審判領域較爲前沿的疑難、複雜問題,具有很強的國際性和行業性特徵,尤其對通信產業發展影響重大。四年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共受理40餘件涉標準必要專利案件,佔全國此類案件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社會發展太快了,現在知識產權新類型層出不窮。我剛辦案那會兒,淨是些賣‘盜版書’‘盜版盤’的知產案子,哪能想到現在都在爭奪具有‘標準’性質的專利了。”北京知產法院第一任院長宿遲在一次採訪中說。

1982年至1993年這11年間,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相繼頒佈實施,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同期,北京市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各類知識產權案件800餘件。

北京知產法院副院長宋魚水說:“2001年中國加入WTO,能明顯感覺到我們國家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和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入世後,中國根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相關要求,修訂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相關法律,還頒佈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至此,我國初步構建完成知識產權法律體系。

“我以前在法院經濟庭工作多年,2002年調入知產庭從事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現在回過頭看,不難發現,隨着改革開放深入,企業經營逐漸從感性走向理性,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這一財產權利,越來越意識到法律也是生產力,是打通企業經營重要環節的鑰匙。”宋魚水回憶說。

知識產權案件類型從最初賣“盜版書”“盜版盤”拓展到如今的“標準必要專利”“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才經過了不到30年的時間。建院僅四年,北京知產法院就已受理各類知識產權超過5萬件,是1982年至1993年這11年間北京市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各類知識產權案件數的62倍。

探索知產保護新路徑

北京知產法院將原由北京市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知識產權案件集於一身,管轄北京市範圍內的知產民事、行政一審二審和相關申訴、再審案件,同時專屬管轄全國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授權確權一審行政案件。其中,專利、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數量佔該院全部案件量的70%以上,相關審理結果影響着全國範圍內知識產權運用、管理和保護的水平。2014年12月16日,北京知產法院掛牌後受理的第一起案件開庭,該案正是一起某藥業公司就一項發明專利權是否有效狀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的專利行政案件。

面對日益增多的知產案件,北京知產法院加大了繁簡分流力度,依法推進“繁案精審、簡案快審”,並於2016年2月抽調法官團隊設立速審組,正式實施速審機制。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對於速審案件,原告在立案當天,就能拿到傳票,傳票上就已經訂好了開庭的日期。”速審團隊“元老”之一的法官張劍介紹。在北京知產法院,速審案件立案就像醫院掛號,法官好比出診醫生,出診時間是提前一個月就安排好的。原告來立案當天,就能確定承辦法官和開庭時間,整個審判效率提升了約25%。

在2018年11月5日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將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早在建院之初,北京知產法院就開始探索“高賠額”。建院以來審結的侵犯專利權案件中,判決支持當事人提出的合理支出請求數額的比例已高達64.9%。2016年、2017年,北京知產法院判決侵犯專利權的平均賠償數額爲138萬元和66萬元,較之過去均有大幅躍升。通過用足用好法律規定,該院初步發揮了司法對知識產權的定價和保護作用。

2017年8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作報告時指出:“經過三年來的成功實踐,知識產權法院的重要作用逐步顯現。”

構建專業化審判團隊

知識產權專業化審判,離不開專業化審判團隊的主體作用。

北京知產法院“明星法官”陣容強大——第一任院長宿遲被歐洲《知識產權管理》雜誌評爲“全球知識產權界50位最具有影響力人物”,副院長陳錦川和原審判一庭庭長姜穎(現任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獲評“全球知識產權界50位最具有影響力人物”,該院還有全國審判業務專家3人,北京市審判業務專家5人,並有25人入選“十、百、千”人才工程。

現在,北京知產法院共有50個審判團隊,其中12個技術類審判團隊,8個著作權類審判團隊,14個普通商標與競爭類審判團隊,6個速審團隊和10個綜合審判團隊。

陳錦川介紹:“以專利審判爲例,我院12名法官從事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平均時間超過13年,有8名法官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

爲了輔助查明技術類案件事實,該院還建立了技術調查官制度,引入了一批來自專利審查部門、科研院校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專家作爲技術調查官,參加案件審理、保全、勘驗,輔助查明技術類案件事實,成爲法官的“技術翻譯、技術助手、技術參謀”。

此外,該院還充分發揮調研小組、專業法官會議、法官聯席會議等研究諮詢機制作用,發揮廣大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民陪審員的參審作用,構建起全新的多元技術事實查明機制。

得益於審判機制和人才隊伍建設,四年來,北京知產法院交出了“靚麗”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答卷。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知產法院共受理各類知識產權案件超5萬件,收案數年均增長超30%;共審結各類知識產權案件近3.8萬件,結案數年均增速超50%。

“知識產權的財產形態、支配方式和保護方式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不斷演進,反映在知識產權審判上的新問題層出不窮,這也正是北京知產法院所面臨的挑戰。但是我們有能力、有勇氣、有信心,讓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再上新臺階,讓專業化審判助燃智慧之火。”北京知產法院院長王金山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