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星巴克發佈2018財年三季報,前三財季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均實現增長,但是第三財季內,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同店門店銷售額下降2%。同日,其將在中國市場推出外賣服務的消息也風靡網絡,據媒體報道,餓了麼承接外賣配送業務。

  知情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述消息屬實,雙方或將於8月初正式公佈。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星巴克以前一直標榜自己的定位是家與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但在中國,雖然消費需求龐大,可是受限於地廣人稠與開店成本,無法完全滿足,所以涉足外賣市場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寬自身的業務規模。

  星巴克“牽手”阿里推外賣 由餓了麼外送

  近期,有媒體曝出,星巴克將推外賣,由餓了麼外送。消息稱,星巴克與阿里巴巴(美股BABA)捆綁,餓了麼承接外賣配送業務,這一消息或在八月正式公佈。餓了麼與星巴克官方接觸始於去年底,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接觸密切,而最終確認是在2018年年中,阿里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美團點評也爭取了承接星巴克外賣業務的機會。

  《證券日報》記者第一時間向阿里巴巴求證,阿里巴巴方面表示,星巴克和阿里巴巴是長期戰略合作伙伴。去年12月份在上海開業的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也是全球最大的新零售智慧門店,集中展示了雙方新技術共創的成果。未來雙方基於新零售的探索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而有知情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這一消息屬實,雙方或將於8月初正式對外公佈。

  實際上,星巴克推出買賣服務的消息流傳已久。早在今年2月份的電話會議上,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曾表示要在中國推出外賣服務。

  在美國時間6月20日舉行的財報預期分析師會議上,星巴克總裁兼CEO約翰遜也透露了關於中國區外賣服務的信息,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及其團隊正與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商討在派送方面的合作事宜,預計能在今年年底前成形並付諸實施。

  依目前信息來看,上述大型科技公司即爲阿里巴巴,星巴克和阿里巴巴已“成功牽手”。

  另據媒體報道,星巴克於7月26日宣佈,自2019年起在中國推出送貨上門服務,星巴克與中國咖啡連鎖商的競爭日趨激化。

  業內人士認爲,目前星巴克的移動支付業務佔比僅爲13%,外賣業務有巨大發展空間,尤其是在移動支付十分普及的中國市場。同時,一旦外賣業務落實,星巴克或許能夠更好的滲透進下沉市場。

  第三財季中國市場 同店銷售額下降2%

  星巴克在中國推出外賣服務的背後,則是其在中國市場疲軟的業績表現。

  7月27日,星巴克公佈2018財年三季報,前三財季,公司營業收入爲184.16億美元,同比增長10.35%;淨利潤爲37.63億美元,同比增長79.51%。在第三財季,星巴克中國及亞太地區營收12.29億美元,同比增長46%,但是全球同店銷售同比增幅僅爲1%,成爲星巴克9年來的最差表現。

  另引起注意的是,第三財季內,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同店門店銷售額下降2%,首次出現負增長,成爲其在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媒體認爲,星巴克推出外賣服務,是想通過服務的擴充來提升中國地區的收益。

  對於星巴克中國區銷售額的下降,沈萌表示,“主要原因在於,新興同類型競爭者如雨後春筍。”

  根據調查機構歐睿國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星巴克在中國咖啡館服務的市場份額分別是57.5%和58.6%;在連鎖咖啡館服務的市場中,其份額更是高達78.8%和80.7%;門店數量佔連鎖咖啡館總數的58.6%和61%;交易總筆數佔連鎖咖啡館服務市場的71.4%和73.3%。

  而在2018年,星巴克整遭受着瑞幸咖啡、連咖啡等中國互聯網咖啡品牌的衝擊。成立於去年年底的瑞幸咖啡,從2018年初開始試運行,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3個主要城市完成了660家門店的佈局。

  7月11日,瑞幸咖啡宣佈完成A輪2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10億美元,成爲了一隻新獨角獸。瑞幸咖啡CEO錢治亞表示,瑞幸咖啡主要不是搶星巴克現有的用戶,而是用更高的性價比、更到位的服務吸引新用戶。星巴克目前在中國每天賣80萬杯,預計瑞幸咖啡2018年底超過星巴克。

  隨後,星巴克CEO約翰遜曾表示,在中國擴大星巴克的市場份額是重中之重。

  星巴克中國官網顯示,目前,星巴克已經在中國140多個城市開設了超過3300家門店。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上,星巴克提出每年將在中國內地新增門店600家,到2022年9月份之前,要把中國市場門店開到6000家,所進駐城市從141個增至230個。

  7月份,北京大學管理學院外籍教授JeffreyTowson發佈多篇文章,稱星巴克在中國終於有了一個嚴肅的競爭者,瑞幸咖啡將會奪取星巴克20%的市場份額,即使不顛覆星巴克,瑞幸咖啡最終也能贏。

  對於星巴克跟瑞幸咖啡、連咖啡等互聯網新零售咖啡之間的競爭,沈萌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星巴克咖啡的競爭優勢在於自身對咖啡文化的理解和重塑,而衆多新興咖啡品牌大多是資本驅動下的燒錢模仿者,時間週期會成爲公平的裁判,好公司雖然經常會受到各種新事物挑戰,但流星也很快消失在市場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