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坑爲何出好茶?且聽老鳩坑細說鳩坑茶的前世今生!鳩坑爲何出好茶?且聽老鳩坑細說鳩坑茶的前世今生!

鳩坑茶之古今

鳩坑茶產銷,始源於東漢(公元25—220年),盛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清。唐代時,淳安爲全國貢茶地區,而睦州鳩坑茶已列爲唐代皇家的奇鄉特產供奉朝廷。據陸羽《茶經》(758前後)記載,睦州產茶於桐廬山谷中。桐廬郡古屬睦州,轄今桐廬、建德、淳安三縣地,說明鳩坑茶產地就在淳安。唐朝李肇《國史補》(825年前後)記錄了當時主要貢茶有十四品目,其中三品爲浙江產製,即湖州顧紫筍茶、婺州東白茶、睦州鳩坑茶。在卷下,“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衆,……睦州之鳩坑極妙。”《新唐書》(地理志)載:“貢茶之道,有江南道。湖州吳興郡,睦州新定郡。”

五代十國時期,唐代的烹茶飲之風繼續延續。據蜀.毛文錫《茶譜》(935年前後)載:“鳩坑,在黃光潭對澗,二坑分繞,鳩坑嶺產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鳩坑茶經過長期的精細製作,已具備清脆香溢,精茗蘊鬱的品質與風格,享譽朝野。而用獨特蒸制技法生產的蒸青類片茶、小團茶和研膏茶,更爲宮廷稱道。在此基礎上,又獨闢蹊徑創制了淳安大方茶。清陸廷燦《續茶經》引《舊五代史》就有記載:“後梁乾化五年十二月,兩浙進大方茶二萬觔。”

宋代是茶葉的繁榮時期,產茶、製茶技術日益精湛,產量和品種不斷增加,鳩坑團茶就是其中的珍品。據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987前後)載:“江南東道……睦州土產鳩坑團茶。”雖說,宋朝時淳安罷貢,但仍是重要的名茶產地。特別是皇帝倡導,羣臣趨奉,官府推行,茶區遵辦,茶葉影響甚廣,對鳩坑茶的發展有着極大的推動作用。這時期,鳩坑幾乎每個山頭茶樹錦簇、翠擁雲崗,茶鄉呈現“兩前採盡山青,競唱山歌來採茶”的歡騰盛況,盡顯豐盈之美。“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輕雷何好事,驚起雨前芽。”北宋文學大家范仲淹的《鳩坑茶》更像一幅清新大氣的印象畫,再現了鳩坑古耕茶園的旖旎風光。

元代,鳩坑茶發展平穩,製茶技術基本上是沿襲宋代後期的工藝。

明朝是歷史上製茶和茶類有較大發展的時期,新的名茶不斷崛起,茶葉品目豐富多彩,作爲名茶的鳩坑茶更是“匹馬入茶莊,茶香滿路旁。”明代首輔淳安人商輅(1414—1486),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平生嗜茶,尤其喜歡本土茶。朝中數十年唯求家鄉鳩坑茶種的素茶,在他所著的《蔗山筆塵》中載“……家人常用陳黑壞(壞通坯)茶潑(潑—泡,引,喚老婢潑出一盞熱騰騰的茶,將托盤託將出來。——《警世通言》)之,皆之芳香。”又據《淳安富春嚴氏家譜》考證,承徽公派世系考(鳩坑源嚴氏徽公一脈)載,“倫公與世系考(二十二世),宣德年間(1426—1435)……宇信,公不忍棄先人舊址,環顧內十里名鍋潭,有茶莊,頗可安居,因築室。”固此,鳩源產茶規模可見一斑。明嘉靖《淳安縣誌》(1524)上也有“茶,舊產鳩坑者佳”的記載,並說:“鳩坑源,在縣西七十五里,其地產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倍加。”明王象晉《羣芳譜》(1621)稱:“睦州鳩坑,……茶之極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集解”,有“睦州之鳩坑”列爲唐代“吳越茶”的名茶記載。

清未鳩坑茶與屯綠拼配,大量出口,花色品種有珍眉、熙春、松羅、秀眉等,深受國際市場歡迎,1936年達到歷史最高銷量2000多擔。鳩坑對岸的威坪鎮已成爲淳安、遂安、開化、安徽歙縣四縣茶葉集散地,據載,當時製茶工人過數千,產茶1.2萬多箱,銷外洋統稱“遂綠”。

民國初,受西方國家的貿易壟斷,茶葉外銷急劇下降。爲振興華茶,譽爲茶聖的吳覺農先生不顧當時極差的交通條件於1933年碾轉來淳,親赴茶鄉鳩坑指導組建茶葉合作社,提倡集體栽制和科學制茶,一度帶動了浙江省的茶葉貿易。

抗日戰爭爆發後,茶葉生產嚴遭摧殘。外銷疲滯,茶價低賤,茶農爲求生計,到處毀茶種糧,當時茶區流傳一首民謠:“一擔茶葉一擔鹽,茶農生活苦黃連,蓑衣當棉襖,辣椒當鹽炒,葫蘆充肚飢,松明當燈照。”真實反映了當時茶農的悽慘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鳩坑茶重獲新生。50年代初中期,黨和政府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扶持茶葉生產。通過發放貧農互助基金,調整提高茶價,開闢新茶園,改進製茶工藝等舉措,使茶葉的產量和質量有了較大提高。1949年,茶葉收購量只有32.65噸,1957年達到79.05噸。8年中,茶葉增產46.4噸,增加了142%,這是鳩坑茶歷史上品質最優良、產量最正常的時期。

1958~1962年,茶葉生產上出現瞎指揮、高指標的浮誇風,錯誤提出“秋茶超春茶”、“四季採茶”,對秋茶採取“剃光頭、脫褲子、剝老衣”的掠奪式生產,傷害了茶樹生機,導致茶園荒蕪。加上三年自然災害,茶農爲解決喫飯問題,毀茶種糧現象再次發生,茶葉產量倒退到建國初期水平。

1959年,“鳩坑大葉種”被列爲全國十大茶樹良種之一。大量收購茶籽和茶苗,運往原蘇聯、馬裏、幾內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國。

1961年千島湖鳩坑茶初制技術資料經國家選送,在越南科技展覽會上展出。鳩坑公社社長管國高隨副縣長方餘清赴北京參加全國茶葉會議。

1963~1965年,國家對茶葉實行獎勵政策,合理調整茶區糧食購銷政策,茶區“元氣”逐漸恢復,茶葉生產重新復甦。

1966~1976年,茶葉生產徘徊階段。

1977~1982年,茶葉收購開始實行“超基數部分,財稅部門減稅,經營部門讓利”,茶農的積極性被調動,掀起建高標準新茶園,改造低產茶園的熱潮。1978年,淳安成爲全國重點產茶縣之一,鳩坑鄉成爲全縣重點產茶鄉。

20世紀80年代,鳩坑茶重創輝煌。1983年7月,應縣政府邀請,莊晚芳、胡坪、童啓慶等6位省市茶葉專家教授來鳩坑考察茶園和茶樹品種。同年7月,浙江省農業廳在威坪召開鳩坑種提純復壯會議;同年8月,省農業廳撥給2000元鳩坑良種提純復壯補助經費。1984年省農業廳茶葉專家又親臨鳩坑鄉,具體指導鳩坑良種提純復壯技術。1984年5月,浙江省名茶評比及茶葉生產會議在千島湖召開,“鳩坑毛尖”在評比中得分第一,列爲1類名茶。同年10月,鳩坑茶樹良種被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爲國家一級茶樹良種,編號爲“華茶23號”。1986年,“鳩坑毛尖”被省農業廳授予浙江省名茶證書,列爲省級名茶;同年,參加商業部名茶評比,被評爲全國名茶;同年9月,通過技術鑑定,並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5月,省第二次鬥茶會,“鳩坑毛尖”又獲優秀名茶一等獎。

20世紀90年代,鳩坑茶調整了茶類結構,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從“大宗茶”轉向“名優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茶葉加工的優化改造也開始實施,逐步從手工到機械,從分散加工到茶廠專業化加工的跨越式傳變。同時,以鳩坑茶種芽葉爲原料創制而成的千島玉葉、清溪玉芽、千島龍鬚、千島金桂、睦州雲霧、千島風眉、千島銀針、鳩坑雀舌等一系列名茶問世,進一步樹立了鳩坑茶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品牌形象,擴大了鳩坑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998年淳安縣政府命名首批農業龍頭企業,鳩坑鄉茶廠名列其中。

這個時期,鳩坑茶生產提出了“三個轉化”的發展思路(即遲生品種向早生優質品種轉化,大路茶向名優茶轉化,生產圍繞市場轉化),在大力引進早生茶良種,多產名優茶的同時,保護好“鳩坑毛尖”等傳統名茶採製工藝,並按鳩坑茶種特性開發出“千島銀針”等名茶品種。2002年“鳩坑毛尖”再獲“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金獎”。2003年鳩坑茶種乘神舟五號遨遊太空,名揚海內外。2004年鳩坑貢茶在山東國際博覽會中獲得金獎稱號。2005年被淳安縣政府授予縣級優質(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鳩坑毛尖產品被授予縣級名牌產品稱號。2006年“萬歲嶺”商標被認定爲淳安縣知名商標。2003至2006年期間,鳩坑毛尖相繼在山東、上海、北京國際茶文化節上獲“優質”稱號。2013年以來在全國名優茶評比中屢獲金獎。

隨着時代的腳步,鳩坑茶始終保持着產銷兩旺的勢頭,鳩坑茶鄉茶葉種植面積達5600餘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趨向越來越合理,鳩坑早(鳩20),鳩16等早中晚品種有了一定規模。茶園面貌日新月異,2016年,鳩坑茶鄉列入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有機茶葉小鎮”創建鄉鎮。鳩坑茶市場拓展穩步推進,鳩坑茶的健康持續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信心百倍,鳩坑茶的發展之路必將更加光明通暢。

鳩坑爲何出好茶?且聽老鳩坑細說鳩坑茶的前世今生!

鳩坑地處淳安西部,白際山東麓,浙皖交界之處。西北與安徽歙縣的巨川、璜蔚兩鄉接壤,西南與本縣梓桐鎮相連,東北面是千島湖,隔湖與威坪鎮相望。鳩坑源深16公里,寬不足3公里,總面積約46平方公里。

鳩坑鄉屬浙西丘陵的一部分。古生界前,是江南古陸淺海盆地的邊緣,海相和淺海相沉積層發育而成。中生界燕山運動晚期,全部隆起,受差異性升降和長期外力侵蝕作用,形成了構造侵蝕型低山丘陵地貌。新安江水庫形成後,海撥108米以下的溪谷、低丘被淹沒,低山地貌更加突出。受流水長期侵蝕和切割,境內山嶺連綿,峯巒起伏,溪坑分繞,是一個典型的低山狹谷地形。雖然溪谷窄、水流急,兩岸鮮有沖積物淤積的平地。但林竹茂密,風景秀麗。源頭“太白石”、“天堂山”瀑布,高70多米,飛流直下,頗爲壯觀;大小兩源,九轉回腸,山水糾曲,峯迴路轉,堪稱鳩源“小三峽”;源口新安江上的“黃光潭”,寒碧澄澈,雲影徘徊,上有礁石星羅隱伏的“梅花險灘”,下有江水翻騰,霧氣滾滾的“滾灘”。

白際山南起白沙關(即五嶺),北至新安江畔的火字尖。《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載:“脈從婺源五嶺來,東聯歙縣危峯,方吳、查木諸嶺,界及浙江淳安、開化境”。鳩坑位於白際山東麓,境內30多座山峯、山嶺,海撥均在700—1000米之間。白際山是一座神奇的“茶山”,它的兩側雲集着4個國家級茶樹良種(鳩坑種、黃山種、祁門種和上梅州種),又是中國綠茶的“金三角”(屯綠,遂綠和婺綠)。

鳩坑雄距浙西邊陲,控淳歙之肘腋,扼浙皖之咽喉,歷來是古睦州和徽州的水陸交通要衝。新安江發源於安徽與江西交界的環玉山脈率山主峯—六股尖東坡,流徑皖南和浙西,是淳安人民的母親河。它在爲古徽州的“祁紅”、“屯緣”、“徽墨”、“宣紙” 等特產貿易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時,也孕育出了以茶文化爲重要內涵的“新安文化”。其中,徽商與文人對鳩坑茶的極力推崇,更造就了它的聲名遠揚。

鳩坑茶以芽葉肥壯,香高味醇,經久耐泡等優異品質而成爲歷史上的貢茶,這與“鳩坑種”的優良性狀是分不開的,而“鳩坑種”優良性狀化的形成和進化,又與鳩坑源的自然環境、土壤和山間小氣候密切相關。

獨特的山間小氣候

淳安縣屬中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區。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7℃,無霜期263天,很適應茶樹的生長。新安江水庫形成以後,水庫的水體效應,使淳安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的氣候更爲優越。白際山橫臥浙皖邊境,春、夏季是季風雨的鋒雨面,年降水量達1600毫米,比全縣年平均降水量高出1—2成,入春以後,氣溫逐漸升高,降水亦逐步增加,這種雨熱同步氣候,能充分滿足茶樹生長的需要,能使春茶優質高產。冬季的白際山又能阻滯西北寒流的直掃,光溫互補,嚴寒的機率少,形成了獨特的冬暖夏涼的山間小氣候。

鳩坑茶產地塘坪山,鳩嶺山、頂谷坪、陽昌坪、四季坪、天堂都在白際山的二級階地上,海撥500米左右。那裏坡度平緩,植被茂密,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終日雲霧飄繞,太陽光透過雲層,大部分紫外光被吸收,形成的漫射光(藍紫光),特別有利於茶樹生長和茶樹內部物質的轉化。“鳩坑種”的原產地就在白際山東麓的二級階地上,歷史有名的貢茶“頂谷茶”(睦州貢鳩坑茶)和現代人們爭相購買富有蘭香的“穀雨茶”(高山雲霧茶)都生產在這二級階地上。

適茶的茶園土壤

鳩坑源水田、平地少,極大部分茶園都分佈在山坡上。“春山半是茶”是鳩坑茶園的真實寫照。

鳩坑的茶園土壤多爲黃紅泥土,質地重壤。因含半風化的片、礫石較多,土壤的通透性良好。

土壤PH值在4.5—6.5之間,爲酸性和微酸性(高山茶園土壤均爲酸性),適應於茶樹生長。

坡地土層較淺薄。但由於鳩坑茶農長期地修建地磅、挑地頭,建梯地,大部分茶園土壤的表土層有15—20釐米,心土層30—50釐米,由於底土層多爲半風化的母巖,茶樹根系能深扎到1米以下,保證茶樹根深葉茂。

鳩坑茶園土壤的有效養分含量較高。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化驗分析資料表明,鳩坑茶園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在2.5—4.0%之間,平均爲3.68%全氮含量在0.15—0.25%之間,平均爲0.22%,比全縣山、旱地土壤平均含量高出20—30%;尤其是速效磷的含量達26.5PPM,是全縣山、旱地土壤的三倍,速效鉀的含量中等,爲119PPM,與全縣山、旱地土壤平均值持平。

由於茶葉是鳩坑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對茶園培管十分重視,養成了“七挖金、八挖銀”,套種豆科綠肥和割草鋪園等優良傳統,這不僅增加土壤有機質,也加速了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提高了土壤有機質的品質,碳氮比低,胡富比高,同時也促進了土壤中速效磷、鉀的釋放,爲茶樹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優質的山澗泉水

水爲茶之母,無水則無茶,水與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不僅茶樹生長中不可缺水,茶色、茶香、茶味都要通過水來體現。《翰墨全書》中記載:“鳩坑,在黃光潭對澗,二坑分繞,鳩坑嶺產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明嘉靖《淳安縣誌》中也有記載:“鳩坑源,在縣西七十五里,其地產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倍加”,說明鳩坑不僅茶好,水也好。

白際山隆起後,其外露地層多爲前震旦紀的砂岩、細砂岩和砂礫岩,地表水滲透後流出的山澗泉水,不僅清澈透明、無異味,而且近中性,礦物質含量適中,以其水沏泡鳩坑茶,不僅香色俱臻,而且回味甘甜。

通訊員 | 王恆堂

鳩坑爲何出好茶?且聽老鳩坑細說鳩坑茶的前世今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