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寿塬首镇丰原的东南角,有一个村,叫三孝村,为啥叫三孝,是因为村子以南王,西王,张家三个自然村组成。孝被当地人叫转音为“号”,孝是正确的。历史上“二十四孝”中的“蔡顺拾椹”就发生在这里,因蔡顺行为彰显大孝,留下了“孝”的村名。蔡顺当年曾住过的地方应该是张家,原来还有个“孝子坟”,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痕迹全无。

蔡顺,江苏汝南人,早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苦度日月。兵荒马乱的年代,朝庭官员腐败,地方盗贼横行,地主老财盘剝,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在当地难以生存,蔡顺就揹上毌亲,一路向西北方向逃难。受了不知多少艰辛,来到渭河流域,关中东府一带,讨食要饭,寻找野果等奉养毌亲,在渭河边一个村庄暂宿,眼望南山台塬树浓叶茂,觉得那地方寻食充饥更好,就揹上母亲,沿着一条被杂草笼覃的陡峭羊肠小道,举步困乏,喘着气儿上到塬顶,把母亲放下扶到一个土台上歇息。这是南山北麓一个很大的土塬,一眼望不到头,破败的村庄不时还冒出炊烟,蔡顺母子不免心中还有些许高兴,终于找到了一个歇脚的地方。他们没再往塬中间走,就在附近塬边小村庄,碰见好心人,找了个茅棚住下来。时当秋季,除讨饭,求乡人接济一点吃食外,蔡顺还在塬坡土崖找到一棵桑树,树上桑椹果实累累,蔡顺兴奋,每天摘桑椹孝奉毌亲。

塬上塬下一个天地,天下乌鸦一般黑。时值西汉末年,朝庭腐朽没落,外戚王莽逼夺王位,窥机篡权。他改制新政,对百姓残酷压榨,命煮草根充食,加上天旱蝗灾,逼得民众走途无路,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有一支起义队伍眉染红,宿悄林,被称作绿林赤眉军,经山东、中原,直取京城长安。

有一天,蔡顺摘桑椹回来路上,正好与赤眉起来军相遇,将士看他提着两只破篮,装着黑红两种桑椹,觉得奇怪,寻问时蔡顺说黑的是熟果给母亲吃,红色的留给自己充饥。将士听后很受感动,称赞蔡顺是个孝子。起义不正是为民么,就将随军所带粮食给了蔡顺一些,以解母子饥荒。

就这样几年之后,母亲病饿而亡。停灵期间,邻家发生大火,波及蔡顺茅舍,火苗直冲灵棺,蔡顺见状扑向灵棺哭诉,那火竞改变方向,绕道而燃向别方。灵棺安葬,堆起坟莹,蔡顺知道母亲在世怕惊雷,每当乌云起时,暴风骤雨雷动,蔡顺就哭叫着围住坟莹转圈护卫,孝行感动上天,雷声止而不再,蔡顺大孝一传十,十传百,名扬天下。

刘秀领起义军,推翻了王莽篡权建立的新朝政权,恢复汉朝,史称东汉。刘秀登位为光武帝,以德治国理政,弘扬孝道,就把蔡顺拾椹奉毌,护棺保坟事绩大力传播颂扬。蔡顺孝子不仅被列入历史“二十四孝”,而且流传至今,声名不衰。

孝村因蔡顺孝子得名,渭河边蔡顺暂宿过的村庄也取名蔡里。

【作者简介】孙益俭,临渭区作协会员,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等,书法爱好者。出版有作品集《诗行心声》。《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