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幾天,村民們又開始忙乎於做糯米"大龜",準備到大卿宮"擺大龜"給保生大帝供奉了。大卿宮"擺大龜"的民俗文化,已成爲德化影響最大、頗具特色的傳統供品文化。

農曆三月十五,是德化縣龍潯鎮丁墘村的傳統民俗活動日子。這幾天,村民們又開始忙乎於做糯米"大龜",準備到大卿宮"擺大龜"給保生大帝供奉了。登上大卿寶殿,只見一隻碩大無比的糯米糖壽龜擺滿了用九張方桌拼起的桌面。大壽龜高1.3米,寬3米,長4.5米,龜背圓徑總長度8.5米;壽龜用糯米1000斤,糖700斤,加上蒸熟製作後的水分及其它用料,重達1040公斤,恰與所供奉的保生大帝誕辰1040週年數字相同。堪稱世界史上最大的糯米糖壽龜! 壽龜爲紅褐色,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其主要原料爲糯米和糖。製作時先浸泡糯米,然後把糯米磨碎、蒸熟,接下來把白糖熬成褐色的糖漿,與蒸熟的糯米調勻,等降溫後就開始塑形,外形做好了後還要在表面刷上一層食用油以增加"大龜"的亮澤和質感。 大卿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是歷代官員、文人墨客常與光顧,亦留下不少墨寶真跡的地方。明知縣俞思聰曾這樣記載:大卿宮不知創自何年,去縣治二里之遙。溪山會合,亙以石樑。紹興中,縣令林公及所梵也。古柏當庭,婆裟可玩,雷火剝蝕,腹已半枯,然參天黛色,溜雨霜皮,彷彿蜀相祠。前物較岱嶽五大夫,固當是丈人行。桂樹團團,前後擁屋角,大類陸城,羽葆野老,爲言曰:藏吐華薈萃達於城市。此宮一邱一壑,依然濠濮,地偏境遠,謝屐少臨,翔風躊躇,爲之一嘆。

大卿宮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因爲這天是傳說中大卿宮主奉的保生大帝聖誕日。那天,不僅是丁墘村和德化城關的民衆聚集而來,而且連鄰縣周邊各鄉鎮,亦有許多絡繹不絕信徒、遊客慕名前來遊覽進香。 三月十五敬神壽的供品很有意思:擺大龜、獻瓷花、奉糖品……,都是這裏的特色,而最具歷史文化味道的當屬"擺大龜"了。

我國古代把麟鳳龍龜,謂之四靈。喻爲品德高尚、才能傑出的人才,曾出現過"龜書"、"龜符"、"龜歷"、"龜鏡"、"龜綬"等器物。古人把"龜鶴"喻爲長壽,"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龜是長壽的象徵,被作爲吉祥物。爲神、佛壽誕均用米麪做成"龜"的形狀作供品,供奉神佛,寓意"吉祥"、"長壽"。

大卿宮自宋以來,每年的三月十五日爲當地"張愛文"、"陳豹尾"兩個姓氏,家家戶戶用大米麪做成"壽龜"供奉保生大帝。隨着時間的推移,張、陳兩姓的人口繁衍,人丁逐年增加,擺壽龜的戶數亦逐漸增多,常爲擺龜壽爭先恐後,秩序混亂。清康熙年間,出任南樂縣縣令陳應奎,有一年回家省親,見大卿宮壽龜人山人海,壽龜排列錯落無序,羣衆議論紛紛。陳應奎召集張、陳兩姓的長者共同議定:原來家家戶戶所用的小壽龜(一斤米麪可做十餘個),改用80一一100斤大米做一個"大壽龜",擺在八仙桌中。從此張愛文、陳豹尾廣大信衆以擺大龜作爲最虔誠的供奉。每年均製造12個糯米大龜(閏月13個),每頭龜與八仙桌一樣大。近幾年又用現代科技手段,龜的眼睛會發亮,頭腳會擺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殿堂上燈火輝煌,大壽龜棗紅色油光的表面更加亮麗。

因爲今年是保生大帝誕辰1040週年,所以村裏讓20個具有烹煮經驗的廚師,三天三夜持續加工,特意加做了那隻碩大壽龜。

大卿宮"擺大龜"的民俗文化,已成爲德化影響最大、頗具特色的傳統供品文化。

注:轉自振翼山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