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選舉的韓國瑜從神壇跌落。這個結果,讓不少人大跌眼鏡:熱乎乎的"韓流"民意,爲何沒能化成選票的勝利?凍結兩岸關係、執政無能的蔡英文,爲什麼會得逞?看不懂的臺灣"民心",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一切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爲選前倒計時一個月,韓國瑜打出"蓋牌民調"等選戰奇招,透過電視節目和政見會,施展個人魅力,"韓流"又有回暖跡象。甚至在選前兩天,臺北凱道造勢大會上,號稱百萬"韓粉"匯聚,熱情高漲、氣勢驚人。讓之前都認爲他"大勢已去"的媒體和政界人士,不少人口風轉變,認爲韓蔡雙方差距其實很小,包括新黨主席鬱慕明、島內名嘴唐湘龍在內,甚至認爲韓國瑜可能有大逆轉的勝算。

成也故事敗也故事

臺灣言情小說家瓊瑤阿姨,是最知名的"韓粉"之一。她在選前一週發文,大讚韓國瑜是有着"菩薩心腸"、"霹靂手段"和"犀利政見"英雄,因爲在現代網絡社會中,韓國瑜面臨更多更爲複雜刁鑽的抹黑攻勢,"從黑暗中撲來,防不勝防"。

韓國瑜跌落神壇 臺灣的“民心”你看懂了嗎?

80歲瓊瑤受韓國瑜之邀擔任高雄觀光顧問

這篇略爲"誇張"的網文,卻透露了一個毫不誇張的事實:在島內外成千上萬"韓粉"的心裏,韓國瑜,這個出身草根、自稱庶民、其貌不揚的男人,正是一個英雄故事的主人公。

不管是多年前韓國瑜"學渣變學霸"的求學路,還是他出身眷村,卻能"抱得美人歸",娶了富甲雲林的"白富美";當然,更重要的是,去年的高雄之戰,在"正常情況不可能會贏"的的局面下,韓國瑜成就"一人救一黨"的神話。無不是在各種逆境中兜兜轉轉,締造勵志的傳奇。

這正是人們最喜歡的那種人生故事:力挽狂瀾、成功逆襲,因爲它會映射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夢想。這也能解釋,狂熱的"韓流"緣何突然興起?

不過,成也故事、敗也故事。除了綠營對韓國瑜的故事不買賬,島內的年輕人、高知階層,他們對韓國瑜的故事也沒那麼感冒。因爲故事無法替代現實,實際上,韓國瑜已經離開政壇16年,他治理地方的經驗和政績也幾乎是零,憑什麼就能相信他能力挽狂瀾、搞好臺灣經濟?

最後的結果,韓得票550萬張,佔38.6%;而蔡英文不但得票數突破817萬,而且與韓國瑜的得票率相差18.5%。這兩個數據,雖然是選前藍營人士,特別是韓粉沒有預料到的。但實際上,臺灣經驗豐富的政治評論員沈富雄曾預測,韓國瑜至少輸二百萬票。島內民調也大多預測,蔡韓支持率差距接近兩成。

韓國瑜跌落神壇 臺灣的“民心”你看懂了嗎?

韓國瑜11日晚承認敗選

這一結果,又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韓國瑜準備倉促,還要兼顧高雄市政,臺灣的基層都沒跑透。選戰主要靠韓國瑜的個人魅力和韓粉的游擊戰,難敵利用執政資源的蔡英文和組織嚴密的民進黨。儘管韓國瑜號稱"國民黨內最會選舉的奇才",但民進黨更是擅長選戰、靠選戰起家的政黨,韓國瑜以"一虎"對付民進黨的"羣狼",如此結局,不難理解。而且,韓國瑜得票,也遠超2016年競選的朱立倫的381萬票,說明"韓流"依然贏得了"民心"。

"一虎"難敵"羣狼"

從結果來看,民進黨黑韓戰術奏效。民進黨攻擊韓國瑜主打兩點,一是抓住他在市政質詢中的失言,諷刺他"草包";另一個是打他的財產問題,尤其妻家勢力,攻擊韓國瑜所主打的"庶民"形象。而韓國瑜高雄市長上任不到半年就落跑,失信於民。民進黨更是精心策劃"罷免韓國瑜"的議程,從基層瓦解對他的支持。

再加上國民黨內部分裂,自亂陣腳。黨內初選後王金平始終若即若離,郭臺銘乾脆拂袖而去。吳敦義領導的國民黨中央,拿着"王炸"的好牌,卻進退失據,最後打成了一手爛牌。

當然,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島內大環境的變化。香港反修例風波讓蔡英文撿到槍,大肆操弄島內的"芒果乾"("亡國感"),挑起臺灣社會"恐中"、"反中"的氛圍。在選舉前的民調顯示,支持兩岸交流的國民黨認同度跌至18.0%,民進黨則上升至33.8%,回到了2016年蔡英文當選的情況。

韓國瑜跌落神壇 臺灣的“民心”你看懂了嗎?

蔡英文宣佈勝選

"韓粉"對上"天然獨"

回過頭來看,臺北凱道上的巨大熱能,是百萬"韓粉"在同溫層裏相互溫暖的結果。雖然韓國瑜將自己的選情"炒熱",但也有可能讓綠營更加焦慮,所謂"天然獨"的青年人因而也出來"挺英",第二天,蔡英文也在凱道造勢,人流熱情雖不及前一天的韓國瑜,但也是蔡英文造勢場合,難得一見的大場面。

雙方的對壘,也將臺灣社會民意的嚴重撕裂暴露無遺。根據臺灣選舉機構公佈的數據,年滿20歲以上的合格選民共有1931萬人,其中二十歲至三十九歲的年輕選民幾乎佔了三分之一。這一羣體被視爲蔡英文的"票倉"。蔡英文利用香港修例風波,來營造"大陸威脅論",鞏固她的綠軍及年輕人的"天然獨"。

這一招,之所以奏效,不只是島內教科書"去中國化"和"統獨"意識造成的撕裂,還有更多現實層面的族羣矛盾。

比如,支持韓國瑜的一隻"主力"是島內的"軍公教",也就是軍人、公職人員以及教師等羣體,這些人在臺灣是擁有一些歷史遺留的"特權"的,比如較高的年金福利制度,這是普通工薪階層沒有的。在島內貧富不均嚴重、年輕人看不到"錢途"的背景下,這些"軍公教"也被島內新世代視爲某種"特權"階層的代表,產生了現實的族羣對立。

蔡英文上臺之後,拿這些"深藍"勢力開刀,大砍年金。這一招,既打擊了對手,鞏固了綠營的基本盤,也讓島內的年輕人,認爲蔡是在打擊特權,維護"公平"。

可以說,年輕人普遍不支持,成爲壓垮韓國瑜的最後一根稻草。

"無明"的臺灣

曾經和韓國瑜一起參加國民黨2020黨內初選的學者張亞中,日前參訪深圳,席間談到臺灣選舉時,他說,現在的臺灣,就好像是佛教中的"無明"狀態。民衆已經不會去分辨什麼是對和錯、什麼是是與非。因爲民進黨對教科書、對兩岸關係的操弄,讓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未來的時候,不知道哪一個方向,對於臺灣纔是最好。

韓國瑜跌落神壇 臺灣的“民心”你看懂了嗎?

曾和韓國瑜一起參加國民黨2020黨內初選的學者張亞中

蔡英文和民進黨因執政不力,在一年多前的地方選舉中,兵敗如山倒,如今卻靠着高舉"護臺保臺"大旗東山再起,這意味着,政治民粹、兩岸議題,已超越民生、經濟等務實課題,成爲左右這次臺灣選舉的關鍵。

"無明"狀態,也是美國和蔡當局刻意聯手製造的結果。

過去的一年,特朗普政府除了挑起對華貿易戰,更插手中國內政,肆意大打"臺灣牌"、打"香港牌",美國國會通過"臺灣保證法",還有"國防授權法案",推出史上最大一筆對臺軍售案,擺明就是要將臺灣當作中美博弈的籌碼。而蔡英文在大選前又是抓"匪諜",又是搞"反滲透法",既是爲了製造恐怖氣氛,拉動自己的選情,也是投美國主子所好,自願做"棋子"。

蔡英文還深怕香港議題所創造出的"芒果乾"("亡國感")不夠強烈,因此動用所有的資源,要讓臺灣選民感受到"恐中"的氣氛。爲了確保民衆只能看見對蔡政府有利的消息,還刻意提供片面的訊息引導西方媒體,比如採訪對象全都是力挺民進黨的學者。然後文章一刊登,馬上"出口轉內銷",臺外事部門和中央社就在第一時間分享和傳播。

也就是說,把"芒果乾"外銷給西方媒體,再透過臺灣媒體強力放送,裏應外合,整個臺灣就這樣被鎖在所謂"全球都關注並同情臺灣"的情緒之中。如此"洗腦"的神操作,蔡英文已經是駕輕就熟。

韓國瑜跌落神壇 臺灣的“民心”你看懂了嗎?

"無明"的島內"民心"獨"

對於不少臺灣老百姓來說,他們也非常焦慮,認爲臺灣的經濟差,這樣下去不行,想找到發展經濟的良方。所以他們會寄希望於韓國瑜,能夠"發大財"。但是一旦蔡英文拿"芒果乾"來恐嚇,他們立馬又縮回"恐中"和"抗中"的老思路上去了。

而曾經在兩岸關係上有所突破的國民黨,包括韓國瑜,對此卻沒有良策,反而受制於民進黨。韓國瑜也知道臺灣不可能脫離大陸去發展,所以他反對"反滲透法"。儘管他強烈呼籲兩岸經濟合作,但是政客是以選票爲最大考量的,在目前島內民衆被"芒果乾"鼓動起來的大環境,韓國瑜不可能忽略。所以在兩岸議題的躲閃,也就成了他的權宜之計。

甚至也跟着民進黨一起反對"一國兩制"。

誰在製造"無明"狀態?

而造成臺灣社會的"無明"狀態,除了李登輝時代開始的"去中國化"和教科書對年輕人的影響之外,島內輿論也是重大推手。

比如島內媒體熱衷於"黑韓",真的如韓國瑜所言,都被蔡英文收買了嗎?多年來遊走在島內各大政論節目的名嘴黎建南,對此有一個近距離的觀察。他說,一個小小的臺灣,有幾百家媒體,這些媒體大多實力有限、投入也很少,實際上是沒有能力,做真正獨家有品質的時事新聞節目,它們大部分的新聞素材,都是由美國或西方國家提供,所以實際上,臺灣島內是一個完全被西方的輿論場控制的狀態,跟隨西方,人云亦云。西方價值觀完全控制了媒體。加上蔡英文不斷製造"綠色恐怖"氣氛,媒體敢於對抗綠營,等於自找麻煩。

韓國瑜跌落神壇 臺灣的“民心”你看懂了嗎?

島內政論名嘴黎建南

對於島內媒體來說,順應"無明"狀態,纔是苟且生存之道。當臺灣社會對意識形態扭曲解讀,被狹隘的意識形態綁架,媒體也會迎合。也因此,在這個相互影響的氣場內,短視和偏狹成爲主流,不斷助長"島民"心態。不僅缺少縱向的歷史感,也缺少真正的國際視野。

誰來打破臺灣的"無明"?

其實,對於臺灣的"無明"處境,包括韓國瑜在內的不少政治人物,也有所覺悟。

1月9日和10日,韓國瑜在臺北和高雄的造勢晚會上,都點到了臺灣經濟的命門。他說,民進黨凍結兩岸關係,結果經濟荒廢了四年。現在臺灣陷入了"孤兒"的境地:向左看,東盟十國的自貿區今年開始運作,臺灣進不去;向右看,中日韓自貿區很快就要建成,臺灣也進不去;往對面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今年就要到期,如果不能續簽,將對臺灣企業造成致命打擊。

韓國瑜跌落神壇 臺灣的“民心”你看懂了嗎?

1月10日韓國瑜在高雄造勢晚會上點到臺灣經濟命門

在區域經濟中逐漸被邊緣化的現實,已經發出警告:無論蔡英文和民進黨政府在選舉期間如何說大話,其施政卻與國際趨勢逆向而行,這隻會讓臺灣走得越來越"窩囊"。也因此,韓國瑜在敗選後,仍然拜託大家共同努力,"因爲世界不會等待臺灣"。

"民心"纔是重點

未來,如何解開兩岸對立,纔是大智慧。

選舉前二十天的12月21日,國務院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公開表示,我們沒必要太關注臺灣選舉誰輸誰贏,因爲最終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是大陸。什麼時候解決臺灣問題,用什麼方式來統一,關鍵取決於我們的實力、我們的決心以及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一句話,不管誰上臺,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我。國民黨選勝了,兩岸關係會緩和,但是統一的時間更長。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會緊張,但有可能加速統一的進程。

王在希在講話中,還透露了對臺思路的另一個重大變化,他說,過去存在的一個教訓就是,在臺灣沒有抓住民心。未來不管是和平統一,還是迫不得已,採取非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還是要把爭取臺胞的認同、理解,作爲重點。也就是說,島內的黨派不再是重點,民心纔是重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