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黃一靈)訊,券商2019年度首份業績快報正式出爐!

1月13日晚間,行業龍頭中信證券發佈年度業績快報稱,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1.77億元,同比增長16.00%;實現歸母淨利潤122.88億元,同比增長30.86%。

在此之前,華林證券和興業證券已發佈年度業績預增預告,歸母淨利潤分別爲4.32億-4.52億、15-18億元。

財聯社記者將34家上市券商(剔除2家沒有同比數據的券商)2019年前12個月業績簡單相加,粗略得出它們2019年年度業績,數據顯示,34家上市券商營收和淨利潤均同比增長,券商2019年年度整體業績超出預期。

中信建設認爲,預計2020年,"流動性寬鬆"和"監管政策寬鬆"仍將持續優化資本市場環境,助券商板塊業績和估值更上一層樓。

中信壕賺百億,股價年度漲幅超60%

2019年度實現歸母淨利潤122.88億元,中信證券這個業績是符合預期的。

財聯社此前曾將中信證券前12個月月度報表簡單相加(母公司口徑,未經審計),粗略得出其2019年年度業績。數據顯示,中信證券前12個月淨利潤爲117.01億元,同比增長42.57%,爲唯一一家淨利潤破百億的上市券商。

中信證券將這百億淨利潤主要歸功於證券投資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以上兩類業務2019年均同比增長。

證券投資業務,主要依賴於證券市場行情。幸運的是,2019年是股指穩固走高的一年。

具體來看,2019年全年累計上漲達22.30%的滬指創下了近5年來的最大年度漲幅,而同年漲幅分別達41.06%和43.79%的中小板和創業板也創下了近4年來的最大漲幅,深證成指則以44.08%的年度漲幅創下近10年來最大年度漲幅。

投資銀行業務方面,財聯社注意到,無論是承銷收入,還是過會數量以及在審項目,中信證券表現均名列前茅。

承銷收入上,中信證券以17.95億元的主承銷收入排名第一,佔據12.59%的市場份額。其中,IPO方面,中信證券承銷28家公司IPO,獲得14.24億元首發收入,佔據12.94%市場份額,成爲2019年IPO市場上的最大贏家。

過會數量上,中信證券有20個項目,排名第三;在審項目上,中信證券有27個項目,排名第二。就審覈階段來看,13個項目已預先披露更新,即將上會;10個項目處於已反饋階段,4個項目處於被證監會受理階段。

image

股價與業績共振,2019年全年,中信證券累計漲幅爲60.48%,期間(2019年3月)股價創年內高點27.45元。

併購大案落定,恰逢監管打造航母級券商

2018年12月24日,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稱,擬發行股份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並將其重組爲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一年之後,該併購案塵埃落定,中信證券順利拿到證監會批文。1月8日,廣東證監局再次覈准批覆廣州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註冊名稱變更爲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

image

有分析人士認爲,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是中信證券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對華南地區的重新佈局。收購完成後,廣東地區營業部的增加將直接提升中信證券在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整個華南地區的客戶覆蓋度,進而提升公司在華南地區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華南地區一直是中信證券力求突破並深入發展的重點區域,而廣州證券在此頗具優勢。

從兩者華南地區業務佈局上看,廣州證券在華南地區共有營業網點38家,其中分公司共6家;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共有營業網點21家,其中分公司共4家。

最近兩年,廣州證券在華南地區證券經紀業務收入高於中信證券。接下來,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的經紀業務收入以及股票、基金交易量上的增幅均有望超過100%。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證券併購案恰逢證監會提出要推動打造航母級券商。作爲龍頭券商的中信證券,在成爲航母級頭部券商上自然當仁不讓,而併購是做大做強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回顧中信證券的發展歷程,其本身就是2004年以後通過一系列併購重組做強做大的。根據天風證券統計,在一系列併購後,中信證券在主營業務收入、淨利潤、總資產以及淨資產方面,都有明顯的增加,2006年中信證券的淨利潤上升至行業首位,並維持至今。中信證券對於優質資金、客戶資源、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大提升,並且在創新業務領域得到政策支持。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中美之間券商行業發展還存在巨大差距。

正如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表示:中國證券基金機構市場競爭力與傳統銀行相比仍然較弱。橫向130多家券商比不過一個美國的摩根大通,縱向國家投行和國內傳統銀行的競爭力對比較弱。在當前穩槓桿的背景下,證券業下一步應優化融資結構,降低宏觀槓桿率,增大股權融資。並期許證券行業未來在國民經濟中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能力待提升。

行業改革開放繼續,頭部券商更受益

對於整個證券行業而言,2020,一定又是一個改革開放年。

瑞銀投資研究部中國策略主管劉鳴鏑表示,2020年,市場要做更大的開放,包括基金和券商設立全資公司,這會有助於外資進入,預計2020還有3000億人民幣的外資淨流入A股。

外資繼續大規模流入,A股流動性迎來利好,券商也是受益行業之一。

與此同時,外資金融機構也在加速進入。截至目前,證監會已經覈准了3家外資控股券商,分別爲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摩根大通證券和瑞銀證券,還有大和證券、星展證券等17家合資券商的設立申請排隊待批。

天風證券非銀分析師判斷2020年至少15家外資券商將進入中國市場,這會顯著影響監管思路,進而推動創新業務發展。這個過程也或將伴隨着中資券商的併購事件進一步增多,形成"航母級券商"。

廣發證券則認爲,外資券商進入國內金融市場會帶來一定競爭,但更應樂觀地看到,在"鯰魚效應"下國內機構的經營效率可能提升,且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中,風險可控的金融創新可能不斷推出,有利於證券行業的長期發展。

此外,隨着新《證券法》落地以及證券業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深化,航母級頭部呼之欲出。

長城證券分析師劉文強認預計,2020年證監會會加快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且落實好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12個方面重點任務安排,成熟一項推進一項,行業發展值得期待。

方正證券分析師左欣然表示,宏觀逆週期調節和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是未來券商主要估值邏輯。頭部券商將進一步享受行業政策紅利,享受α溢價,提升估值水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