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3斤的吳花燕走了,消費悲情的慈善亂象還在)

如果愛心變成了別有用心,如果幫助變成了傷害,那有些所謂的愛心人士,就沒有資格從吳花燕口中得到一句“謝謝”,而應向她說一聲“對不起”。

▲圖片來自@吳花燕微博。

24歲、43斤、1.35米的貴州女孩吳花燕還是走了,除了留給親人的痛心,還有留給這個世界的諸多疑問、質問——特別是指向慈善衆籌亂象的。

據報道,在通過媒體報道得知吳花燕的遭際後,包括當地政府救助、社會捐款在內的各類關懷與愛心撲面而來,短短5天,爲吳花燕籌集的治療款就超過了100萬元。但這裏面有些亂象遭到了家屬的質疑,也給吳花燕造成諸多困擾。

比如,某短視頻賬號打着吳花燕的名義籌集了45萬元,在她並未收到這筆錢的情況下,卻宣稱“已將愛心親自交至吳花燕手上”。

再如,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在吳花燕和家屬不知情的情況下,用兩個籌款平臺分別籌款;隨後又未經吳花燕本人及家屬同意,開通一期二期籌款,多籌集了40萬元。

最讓吳花燕感到難受的是,在一些衆籌平臺的介紹中,一些針對吳花燕的信息描述,並非事實,沒有經過她覈實就鋪天蓋地發散開來。

吳花燕的人生際遇本就頗爲坎坷:父母雙亡,與患有精神病的弟弟相依爲命,爲了省錢長期將家中的糟辣椒帶到學校拌飯喫,很少打飯菜……2019年10月,她因心臟瓣膜損傷嚴重入院,無錢治療纔在網絡衆籌醫療費。

這些苦難,已是不幸,而某些衆籌平臺或公益組織將其不幸當“資源”的不靠譜做法,無異於是對她的再度傷害:無論是不經同意就借其名頭籌款,渲染並編造其悲苦生活情節,還是錢沒到手就對外放出“親手交錢”消息,都不像是圍繞救助吳花燕行事,更像是對其利用。

與這些不靠譜行爲對應的是,《慈善法》明確規定,慈善組織、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應當向受益人告知其資助標準、工作流程和工作規範等信息。且慈善機構在籌集善款時,應公佈負責人個人信息、聯繫方式以及辦公地址,但9958緊急救助中心的籌款項目中並無這些信息。

而那些煽情卻不實的描述,更有違吳花燕本意。她因此非常愧疚,覺得對不起高中時幫助她的老師和同學。她給每月資助她400元的王老師發微信說,“把我寫得那樣的不堪和偉大……我並不開心,每一張報道發出去我的心口像壓着千斤重的石頭一樣使我喘不過氣來……”

很遺憾,在吳花燕臨走之際,她看到的是衆籌界那些不堪的亂象。吳花燕雖然走了,但是有些事情仍然需要理清。

那些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捐款,到底有沒有匯聚到吳花燕身上,籌款的過程中存不存在違規甚至違法的地方?如果有,誰來負責、該負什麼樣的責任,這些問號都在等待拉直。

而在所有關於吳花燕的報道中,最觸動我的,不是她的“困”,而是她寫給王老師的一句話,“如果當初一篇報道也沒報出去,那我寧願選擇回家,等待去另一個世界去完成我的夢想,去寫我的詩,過着沒有悲傷的生活”。

是的,如果愛心變成了別有用心,如果幫助變成了傷害,那某些所謂的愛心人士,就沒有資格從吳花燕口中得到一句“謝謝”,而是應向她說一聲“對不起”。

吳花燕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裏,她生活在“聚光燈”下,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力、互聯網的魅力及衆籌平臺的魔力;也給我們留下太多思考,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互聯網慈善,又面臨着怎樣一個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

生命無法挽回,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把她生前看到的不堪一一糾正規範,這纔是對她和跟她有相似遭遇的人們最好的告慰。

杜碩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杜碩_NB1255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