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請不要輕易問別人“在嗎”,有事說事,往往更容易被接受。你直接說出你的事,等別人空閒下來時,一看信息,瞬間一目瞭然,而不必過度客套,彼此問來問去,去耽誤別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作者:李思圓

有事說事,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網上有個問題,在微信上被問“在嗎”,該如何回覆?

有個十分有趣的回答是:

你好,請你拿着你的手機打開語音朗讀下面的文字對天起誓併發送給我:我找你聊天不是讓你投票,註冊、下載軟件,

也不是我要結婚了,我生小孩了,也不是我有一個好的產品推薦給你,也不會讓你幫忙砍價,

更不是我要問你借錢,讓你貸款,只是單純地想你了,想請你喫個飯聯絡一下感情。

雖然這是個笑話,但無不反映出,大多數人其實不喜歡,甚至是討厭被別人問到“在嗎”。

因爲如果它傳遞給人最直觀的信息就是,對方有不好的事找你,無論是找你幫忙,還是找你借錢,總之會給你帶來麻煩。

其實對於成年人而言,你有事說事,不必非要拐彎抹角。 

在社交場合,有事說事,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你每天非常忙,時間也掐得很緊,可在收到別人問“在嗎”時,有時你既生氣,又感覺很無奈。

一方面,你不能不回覆,尤其是對於工作上的夥伴,或者一些比較熟悉的朋友,你擔心會錯過什麼重要的事。

另一方面,當你問對方有什麼事時,如果對方暫時不在,隔了一會兒,又會回覆你,這下在了,你還在嗎?這樣一來二去,還沒說到正題時,你已經崩潰了。

也許對於時間概念不強的人,覺得這根本不是多大的問題。

但對於許多忙於正事的人來說,他們有時連喫飯休息的時間都靠擠,

所以真沒有太多功夫,來理會這些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去猜,去等待,去周旋的未知信息。

在生活中,有事說事,其實是節約彼此的時間。

有一句話說,浪費別人的時間,就是謀財害命,而一個看似無關輕重的“在嗎”,有時就會犯這樣致命的錯誤。

雖然我們都比較反感別人問“在嗎”,但這事兒其實也要分場合,看情況的。

如果是你的父母,問你“在嗎”,如果你在忙,可能會晚一些回覆,甚至直接打個電話過去,問一下是不是有什麼事。

但如果是一個很久不聯繫的,八竿子打不着邊,甚至只是萍水相逢的人,突然問你“在嗎”,我想大多數人的做法,要麼是保持沉默,要麼是假裝沒看見,要麼就是直接拉黑。

其實在溝通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注意界限和分寸。

畢竟關係要分好壞優劣,事情也要分輕重緩急,並不是誰,你都可以毫不顧忌地去直接問個“在嗎”?

對於關係一般的人而言,人家可以選擇不回你,因爲害怕你會打擾到人家。而對於關係很好的人,自然是無所謂的。

對於重要的事,如果你還只是問個在嗎,特別耽誤事。對於不那麼重要的,你問個在嗎,又容易讓別人多想和猜忌。

千萬不要以爲,開門見山談事不禮貌。

因爲相比於釣別人的胃口,讓別人擔心,讓別人感到不安的 “在嗎”,前者更有誠意,也更易被人接受。

這是個全民網絡的時代,即便一個人再忙,一天之內也還總是會抽得出空,去看一看信息,然後決定是否需要回復。

所以有時,你突然冷不丁地問別人一句“在嗎”,既顯得很多餘,也耗費時間,同時也非常不利於跟別人的溝通。

第一、有事說事,是對別人的尊重。

如果你有事找別人,那麼直接說出你的意圖,而非試探性地去問“在嗎”,這是一個非常有修養的做法,

因爲你既給了別人考慮的餘地,尋求幫助時,也足夠坦蕩磊落,而不是讓別人騎虎難下。

第二、有事說事,是節約別人的時間。

你直接說出你的事,等別人空閒下來時,一看信息,瞬間一目瞭然,而不必過度客套,彼此問來問去,去耽誤別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第三,有事說事,是一種處事的分寸。

其實無論你跟誰發信息,最好不要問“在嗎”,而是直接說出你的想法和意思。

因爲並不是人人都喜歡太過含蓄的表達。

請不要輕易問別人“在嗎”,有事說事,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