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下清道夫”張旭東:潛水撿垃圾 環保還娛樂

張旭東
張旭東在水中撿垃圾。

  近期,張旭東和2名同伴潛入水底開展了一次小規模“淨水”行動,隨同他們一起下水的還有一隻藍色塑料筐。當他們再度浮出水面時,塑料筐承載着他們此行的戰利品:塑料桶、玻璃瓶、白酒包裝盒、手套……

  大三時,張旭東去三亞實習並開始學習潛水,之後便愛上了潛水。畢業後,他借錢遠赴馬來西亞,通過“魔鬼式”訓練考取了PADI(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潛水教練執照。從此,潛水和環保便融入了他的基因。

  2013年以來,張旭東和志願者們在貴州展開了多次類似的“淨水”行動。他說,“在淡水裏潛水並沒有太多觀賞性,撿垃圾相當於娛樂,既能夠做公益,又可以開心地潛水。”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華 實習生楊桂芳

  “教潛水原本是可以賺錢的,後來做的人多了,也就不賺錢了,慢慢變成爲人民服務了。”張旭東在朋友圈這樣寫道。考取PADI(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潛水教練執照後,他並沒有像許多教練那樣,選擇在國內臨海城市或者國外潛水勝地發展,反而回到貴州,推廣潛水運動和水域環保事業。

  首次接觸潛水很興奮

  早在上大學之前,體育運動的種子已在張旭東心中萌芽。

  高考報志願時,貴州有兩所高校開設了體育旅遊專業,一所是貴州醫科大學,另外一所就是張旭東填報的貴州民族大學。張旭東坦言,大學時期沒有參加過環保相關的社團組織或活動,去三亞實習並開始學習潛水時,也沒有真正接觸和關注水域環保相關的問題,“第一次接觸潛水和接觸海洋,還是比較興奮,也沒有去想那麼多,主要還是想着玩和去上課。”

  張旭東出生在貴州山區,到三亞前,他從來沒有見過大海。奇幻無窮的水下世界有着獨特的魅力,在三亞的一家潛水培訓機構實習了8個月,讓張旭東從此愛上了這項戶外運動。

  隨之,他的環保意識真正開始啓蒙。考戶外領隊證的7天課程都在山裏進行。學員們將7天要用到的生活用品和食物都背在身上,7天課程中產生的垃圾、廢物學員都要一一分類裝好,然後帶到有垃圾箱的地方。“老師一直都在講解環保的細節,這個課程對我的影響就是,環保意識真正從那會兒開始(萌芽)。”

  赴國外考潛水教練執照

  走上潛水之路,潛水教練執照是其中一道門檻。

  2013年,大學畢業工作半年之後,張旭東向公司和好朋友借了錢,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積蓄,隻身前往馬來西亞仙本那考取PADI潛水教練執照,“那是第一次我一個人出國”。

  英文是張旭東的短板,於是張旭東將目光轉向馬來西亞當地華人,跟隨華人上課、學習。語言並不是唯一的挑戰,其它專業上的問題和挑戰也接踵而來。

  當時對他最具有挑戰性的一點,就是向考官當面講解潛水課程,從學員到教練的角色轉變對於性格比較內向的他並不容易。他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教練班教練的審視目光,還要面對那些從澳大利亞遠道而來的PADI考官的“拷問”,“你得非常熟悉那些課程,然後才能很標準地給大家示範和講解,這個對於我來說是最難的一點。”

  “魔鬼”課程強度很大,“需要學習的理論是很多的,我們的教材大概有7、8本書那麼厚,每天早上差不多6時就起來,然後看書到9時,等老師過來之後開始上課,中午喫完飯後,老師去休息我們繼續做作業。”這樣的魔鬼訓練一連持續20天,張旭東每天的學習生活基本上就是這樣週而復始,“要把所有的課本看完,作業要做完,你要熟悉才能夠去講解”。

  經過最終考覈,張旭東成功獲得了PADI的潛水教練資格認證。張旭東學成回國後,他在貴州省逐步推廣潛水運動,而他的水域環保行動也逐步施展開拳腳。

  潛水不爲美景爲垃圾

  張旭東的“水下清道夫”之路起初並不是有意爲之。談到“淨水”行動的初衷,張旭東說一開始只是想在上課或者推廣潛水的過程中,讓大家有更好的環境去體驗潛水,並沒有想太多。

  2013年底,張旭東回到貴陽,開始着手創立潛水俱樂部,尋找適合教學的水域,那時候就開始做“淨水”的工作,“有些水域水面看起來很乾淨,但下水後還是會看到很多垃圾,當時就順便清理一下,沒有刻意要做環保,要求大家要撿多少垃圾上來。”慢慢地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一股公益力量開始凝聚,“淨水”行動逐漸成爲一個公益環保活動。

  目前大概有三四十名志願者參與這項公益活動,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醫生、教師、銀行職工、貿易從業者,雖然彼此身份差異,但他們有着共同的愛好:潛水。

  清理的水域一般離市區較遠,有時候開車不能直接到達水域邊上,還需要走一段距離。因爲貴州河流邊很多地方有人居住過,所以清理出來的垃圾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有啤酒瓶、破鞋子、漁竿、漁網等。

  下水時,他會帶一個籃子下去裝垃圾,上岸之後再分類處理。開展活動的經費基本是大家分攤,開銷主要是潛水的費用、路費和飯錢。因爲大家的工作時間不太統一,所以“淨水”行動也沒有相對固定的開展時間,一般都是在週末進行。

  “淨水”時同伴被網纏住

  2017年11月,張旭東在花溪大學城創辦了貴州省首家專業潛水中心——貴州潛水中心。大學生羣體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較高,他希望能通過教育、宣傳,讓這項運動在大學生中推廣開來,再擴展到更大的羣體中。

  貴州雖然不臨海,但貴州省內有豐富的淡水資源,最近,他和另外兩名潛水員開展了一場小規模的“淨水”行動。探照燈、氧氣瓶、潛水鏡……在全副武裝之後,張旭東和隊員一起潛入水下,隨後一起下沉的還有一個藍色塑料筐。

  潛下水後,他們用探測燈在水底一個個區面掃射過去尋找垃圾。在水下,他們無法用語言溝通,通過手勢向同伴傳遞信號。水下作業並不容易,他們身着潛水衣,動作靈敏性大幅消減,撿起垃圾就如同在陸地上做慢動作。在發現垃圾舊手套後,他們先用手指捏起來,再抖落沉積物,放進塑料筐,再向同伴做出“OK”的手勢……之後,他們其中一員端着塑料筐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

  當潛水員再次浮出水面時,一同出現的還有那隻藍色塑料筐,他們不虛此行,“淨水”頗有成果:筐內裝着塑料桶、玻璃瓶、白酒包裝盒、手套……此後,張旭東和朋友將這些垃圾送到它們該去之處——垃圾筒。

  當然,“淨水”行動並不總是那麼輕鬆愉快,有時候也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有一次我和兩個朋友下水看到垃圾,準備去撿,當時也沒想那麼多,其中一個小夥伴就被漁網纏住了,當時他往前走也不是往後走也不是,他自己當時也懵了。”好在張旭東和另一個同伴當時隔得不遠,及時過去幫忙解開漁網,同伴才最終有驚無險。張旭東回顧這段經歷時說,其實淡水潛水有時比在海里潛水更危險,因爲淡水裏有更多的人造垃圾,這不僅污染水源,有時候還會對潛水員造成一定的危險。

  合格的潛水員首先要環保

  談到“淨水”行動的成效,張旭東深感欣慰。幾年前他和同伴經常清理的一片飲用水水域的水質得到明顯的改善。

  水質的改善首先體現在能見度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生物上,“在那片水域我們發現了桃花水母,那是幾億年的一種生物,很難看到,這種生物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四五年前,我們剛發現的時候就筷子的頭那麼大,後來看到的時候有拇指的指甲蓋那麼大,這說明那一片水域的環境不斷好轉。”

  除了踐行環保,張旭東在上課的時候,也會向學員傳播一些環保的理念,“我會告訴大家,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保護水裏的生物,除了水裏不該有的東西,任何生物都不要去摸。“除了言傳,張旭東還會身教,在下水訓練的時候看到垃圾,他也會帶領學員撿起來。他希望通過言語的灌輸和行動的體驗,讓大家切實地感受到環保是和每個人都相關的事情。

  除了貴州省內的“淨水”行動,張旭東和他的團隊從2016年開始,每年都會去馬來西亞仙本那參加“世界海洋日”的活動。目前他打算將“淨水”行動常態化,做成一個固定公益項目,在未來時機更成熟的時候,他還打算將“淨水”行動擴展到其他省市的水域,”我覺得,它本身是一件好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