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重庆老城有17座城门。央视推出的[城门几丈高]褪去网络滤镜,搜罗出百年间重庆的旧照片、老历史拼贴出了另一种山城风貌。

如今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甚至比电影都好看…

完全洗去“纪录片无聊”的标签!

其中央视纪录作为国产纪录片的优质平台,近几年推出的纪录片作品水准也是越来越高 ——

从前几年的 [舌尖] 系列吃喝间唱出主旋律…

到近年来的 [航拍中国] 真正开天眼。

再到如今 [手术两百年] 凭借过硬的干货拿下高分!

谁承想“央视”竟然凭借众多优秀国产纪录片…

实现口碑大翻身!

进入九月,又一部新作播出让人忍不住给满分 ——

城门几丈高

The city wall is falling down

“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

“骑匹马来么坐的轿轿,走进城来么到处绕绕”

一段古老的歌谣串起了重庆的风貌。

央视最新纪录片 [城门几丈高] 以重庆曾经的17道城门为故事原点,回顾了这座城市百年前的光景!

比如100年前江中半岛城门前的朝天门码头…

江水急流、舟楫飘荡、角楼密布。

然而现如今的朝天门码头,矗立起新的城市天际线,朝天扬帆的来福士广场如科幻场景般赫然挺立。

网友们把重庆昵称为 ——网红城市

原因不外乎…

高耸的摩天大楼、穿墙的轻轨列车、魔幻的洪崖洞等充满科幻赛博朋克风格的地标成为“打卡圣地”

但相比“网红”的质感。

央视推出的[城门几丈高]褪去网络滤镜,搜罗出百年间重庆的旧照片、老历史拼贴出了另一种山城风貌!

100年前朝天门和如今的朝天门

历史上重庆老城有17座城门。

在百年前“九开八闭”的这17座城门各有特色:

面朝京师的朝天门迎官接圣,翠微门买卖布匹绸缎,太安门是粮食仓储,而金紫门则对着衙门…

出了西边的通远门就是埋死人的坟场。

有网友表示那里如今还闹鬼!

由城门和城墙串联起古城…

历史中的重庆以鲜活的画卷再度展开!

配合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背景音里出现了棒棒卖力的喘息声、市井喧哗的叫卖声、码头来往的舟楫声…

分明是历史书里的黑白照片…

但经过编导的巧思,静态的历史竟然也栩栩如生!

因此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开播就拿到豆瓣9.3的高分,成功打入了优秀国产纪录片的行列…

五集的精炼篇幅分为:

朝天门、城门开、潮水来、舵把子、龙门阵

内容从19世纪末沦为半殖民地口岸到20世纪初经历枪林弹雨后的重庆,影片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

还原一座城的百年历史!

重庆的兴衰蜕变,便是[城门几丈高]下笔之处 ——

01外国人眼里的江城

1883年4月7日,来自英国的立德乐抵达重庆。

扬子江(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这个在半岛的崖壁上诞生出的城市令他感到惊叹不已…

我冒着灼热的阳光

坐下欣赏美景

不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重庆

其景致都令人陶醉

—— [立德乐日记]

顺着他的描述,仿佛来到19世纪末的重庆 ——

立德乐当时在东水门上岸。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东水门的城楼,崖壁的吊脚楼,对欧洲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世界!

1883年时的重庆东水门城楼

那时候没有自来水。

整个城市的用水都靠棒棒们从嘉陵江扛上去…

那扁担吱吱呀呀有节奏的响不停!

每当他出现在街头,城里的孩子便成群结队追着他。

金发碧眼很是稀奇!

他日记里还记下了那些“娃娃儿”们的嬉闹…

在他拍摄的照片中…

百年前的重庆古风依旧,民风淳朴,繁忙而有序!

进入20世纪初美国人蒲兰田来到中国。

他担任了中国川江轮船公司的船长…

一开便是15年之久!

蒲蓝田致力开发三峡水道,著有[川江航行指南]手册。

因为那时通过水路去重庆要经过三峡…

而三峡的险峻对于商船来说几乎是送命的鬼门关!

驶入前滩的货船

蒲蓝田用了近20年时间和当地的船工们摸索出了来往重庆的航道,使客货商船能安全的来往上下游……

蒲蓝田[川江航行手册]

经历了通航后的重庆,港口更加繁忙…

1905年出版的 [中国西部生活] 对重庆的描述,更接近现代的样貌,商船往来、船工忙碌…

作者笔下毫不吝啬称其是 —— “中国西部的利物浦”

02风云飘摇的山城

随着外国人进入重庆。

也意味着中国内陆进入了“半殖民地”的黑暗时期…

历史上重庆曾被迫成为列强的内部通商口岸,爱写日记的英国人立德乐的洋行遗址仍在重庆南岸。

当年他租下南岸大片地皮…

开工厂、开商铺、开煤矿成功在中国捞金!

到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时…

重庆成为内陆通商口岸,日本不仅获得自由通商权,甚至还可以直接租借土地在重庆办工厂。

直接压垮了“自给自足”传统自然经济!

这样的半殖民地状态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

如果说殖民地时期经历的是经济侵略。

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生长在半岛上的重庆更是暴风雨中的一艘孤舟 ——

随着南京等东部城市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被称为“下江人”的东部居民也纷纷来此避难。

人口从原本几十万人口飙升至近百万!

2.4平方公里的老城…

人口密度就高达每平方公里几十万人。

然而退守重庆依旧是躲避。

攻击从未停过 ——

从1938年到1943年间,重庆经历了长达5年的日军战略性轰炸,死难者超过10000人!

遭受轰炸中的重庆渝中半岛

这期间重庆建设了防空洞1823处,可容纳44.5万人。

然而当时重庆人口逾百万…

因此还有一半百姓无法进入防空洞避难!

白修德在 [追寻历史] 中写下了他经历的大轰炸 ——

你可以听到竹料被烈火吞噬后

碰碰炸裂的声音

城内到处都是女人的恸哭声

男人的喊叫声

婴儿的啼哭声

我好几次见到“火人”从坡上冲下

直直的扑到主街上满地打滚

想以此熄灭身上的火焰

日军了解过重庆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而紧密的城市布局让房子连着房子,很容易引发火灾。

于是他们故意采用“燃烧弹”进行轰炸…

只要烧起一处,就是全城遭殃!

陈克文的日记里记录了一则更讽刺的经历…

在大轰炸时期有对兄弟参与开凿防空洞,但轰炸来临时他们却被拒之门外,两人被炸成残废!

历史的屈辱。

民生的疾苦。

时代的悲剧。

又让山城重庆蒙上一层哀伤的色彩…

03拆倒的城墙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其实还有个英文名…

“the city wall is falling down”

和中文对城门的感慨不同,英文名更直白的说出了纪录片表达的主题,即重庆古城墙“被推倒”的历史。

清朝末期被侵略者“叩开”了城门。

廉价的中国货物,广阔的内陆市场成了末路王朝换来和平的筹码出卖给洋人吸血割肉…

历经战争摧残的重庆烧了、毁了、又建了…

模样也逐渐发生变化。

从过去拥挤狭窄的木制建筑转变成宽街石墙。

然而随着百年间城市的发展。

旧城墙束缚商贸来往,最终也难逃被推倒的命运…

仅仅剩下的几座城门也藏在了高楼里!

片中有一个非常震撼的长镜头 ——

英国商人立德乐曾经登陆的东水门如今失去了城楼,默默的融进树荫中,鲜少有人来往。

而随着镜头拉远…

联通重庆中区和南岸的东水门大桥映入眼帘!

曾经的东水门只是一道3米高的城门,如今的它变成了24米高的公路铁路两用的跨江大桥。

虽然[城门几丈高]是重庆的Solo纪录片…

但是它没有干巴巴的讲述历史,而是用真实人物的亲历和纪录呈现城市的历史和变化。

导演徐蓓在开拍前就想好了…

“只有人的故事,才有永恒的、跨越文化的魅力”

所以片中没有刻意表达“牢记历史”的主旋律,但却通过史实让观众亲历落后就要挨打的过去…

相比之下[城门几丈高]给人的感觉更乐观。

也像山城人天然的个性…

片头片尾都是重庆方言、地方歌谣改编的说唱小调。

似乎在告诉人们 ——

城墙推到了,人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