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錄,今年62歲,是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的馱料工人,從事此工作已經三年了。正在忙着指導工人施工的老人叫程永茂,今年63歲,作爲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技術負責人的他,每週都要往長城上跑兩三次。

長城作爲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歷經歲月錘鍊,已經成爲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保護好長城意義深遠。近年來,不斷有人助力於長城的修繕工作,立志保護中華文物。

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箭扣長城因爲年久失修,坍塌損毀嚴重,多處出現安全隱患。2016年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騰訊基金會聯合發起箭扣長城修繕項目。由於樹多坡陡,機動車上不了山,只得靠騾子往上運物料。

牽騾子的老人叫孫錄

孫錄,今年62歲,是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的馱料工人,從事此工作已經三年了。每天六點半左右,他就開始往山上運送白灰和石磚等物料。山路曲折難走,一來一回需要一個半小時,一天也只能運六回。對於孫錄老人來說,條件最艱苦的不是下雨天,而是未經修建的山路上,揚起的讓人喘不過氣的塵土。

箭扣長城修繕工程的修繕工人趙俊強還告訴我們,有些沒有參與過長城修繕的工人想到這裏幹活,但來過一次後就沒有再來了。

正在忙着指導工人施工的老人叫程永茂,今年63歲,作爲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技術負責人的他,每週都要往長城上跑兩三次。各種角度不等的陡坡,給施工帶來很大的挑戰。程永茂老人說,文物修繕工程必須以最小干預、消除安全隱患、不改變文物的原狀爲前提。

2017年騰訊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用於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此次修繕工程還應用了3D建模技術,還原現場的實景,可以清晰的查看長城上存在問題的地方,也可以記錄施工和修繕給長城帶來的影響和變化。2019年7月4日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完成,修繕長度744米。

孫錄老人笑着說,雖然兒子曾勸過他,60多歲的年紀就別幹這份工作了,但他自己從不服老,覺得自己還能爲長城的修繕出一份力。

程永茂老人從2003年開始,親身參與長城修繕段11個,總長度19公里。他說,只要自己還登得了山,這份工作就會一直幹下去。

重視歷史文化保護

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程立耕

有句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長城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長城千百年來飽受風吹日曬,有些地方已成爲斷壁殘垣,雖然現在有很多段落被修繕和復原,但還有很多需要保護。每一位參與修繕的工作人員,都值得我們感謝,是他們爲我們重現了長城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

線索徵集

親愛的觀衆朋友們,《熱線12》新聞線索徵集開始啦!如果您有好的新聞線索,歡迎發送至我們的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