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难产穴歌 qi(2016-07-06 19:31:38)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灸难产穴歌作者:明德Steven

灸难产穴歌

横逆难产灸奇穴,妇人右脚小指尖,炷如小麦灸三壮,下火立产效通仙。

注:●妇人横产,子手先出,诸符药不效者,灸此。

●其穴在右脚小趾爪甲外侧尖上,即至阴穴也。

●灸三壮,艾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图九十八)。

针子户穴歌

子户能刺衣不下,更治子死在腹中,穴在关元右二寸,下针一寸立时生。

注:●胞衣不出,子死腹中,宜刺子户穴,针入一寸。

●其穴在任脉经之关元穴傍右二寸(图九十九)。

灸遗精穴歌

精宫十四椎之下,各开三寸是其乡,左右穴灸七壮,夜梦遗精效非常。

注:●遗精灸精宫穴,其穴在脊之十四椎下,左右傍开各三寸,灸七壮(图一○○)。

灸痨虫穴歌

鬼眼一穴灸痨虫,墨点病人腰眼中,择用癸亥亥时灸,勿令人知法最灵。

鬼眼又名鬼哭、四鬼哭。约位于少商穴和隐白穴处。共4穴。

注:●劳瘵日久不愈,互相传染,因内有劳虫,宜灸鬼眼穴。

●穴在腰间两旁,正身直立,有微陷处,用墨点记,合面而卧,以小艾炷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多寡量人,虫即吐泻而出,急取烧毁远弃,可免复传。

●择发亥日夜半,六神皆聚,亥时灸之,勿使病人预知,恐尸神有觉也(图一○一)。

灸痞根穴歌

十二椎下痞根穴,各关三寸零五分,二穴左右灸七壮,难消痞块可除根。

注:●痞块灸痞根穴,其穴在脊之十二椎下,旁开三寸半。

●痞块多在左则灸左,在右则灸右,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之(图一○二)。

灸肘尖穴歌

肘尖端处是奇穴,男女瘰□堪灸也,左患灸口口灸左,并灸风池效更捷。

注:●肘尖奇穴灸瘰□,左患灸口,右患灸左。

●如初起时男先灸左,女先灸右,兼灸风池穴尤效。

●风池在脑后颞□穴后,发际陷中(图一○三)。

灸鬼哭穴歌

中恶振噤鬼魅病,急灸鬼哭神可定,两手大指相并缚,穴在四处之骑缝。

注:●鬼哭穴,灸鬼魅孤惑,恍惚振噤等证。

●取穴:将两手大指相并膊定,用艾炷于甲角反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图一○四)。

灸中恶穴歌

尸疰客忤中恶病,乳后三寸量准行,男左女右艾火灸,邪崇驱除神自宁。

注:●灸口疰、客忤、中恶等证。

●其穴在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图一○五)。位于胸侧部,乳头外侧3寸处,约当第四肋间隙.腹痛、胸胁痛、肋间神经痛等

灸疝气穴歌

疝气偏坠灸为先,量口两角折三尖,一尖向上对脐中,两尖下垂是穴边。

注:●灸疝痛偏坠奇穴法,用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傍,尖画处是穴。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艾炷如粟米大,灸四壮(图一○六)。

灸翻胃穴歌

翻胃上下灸奇穴,上在乳下一寸也,下在内踝之下取,三指稍斜向前者。

注:●灸翻胃奇穴,上穴在两乳下一寸;下穴在内踝下用手三指稍斜向前排之,即是穴也(图一○七)。

灸肠风穴歌

肠风诸痔灸最良,十四椎下奇穴乡,各开一寸宜多灸,年深久痔非常。

注:●灸肠风诸痔奇穴。

●其穴在脊之十四椎下,傍各开一寸,年深者,灸之最效(图一○八。)

灸暴绝穴歌

鬼魇暴绝最伤人,急灸鬼眼可回春,穴在两足大趾内,去甲韭叶鬼难存。

注:●凡一切鬼魇暴绝,当灸奇穴。

●在足两大趾内,去爪甲如韭叶许,名鬼眼穴。

●灸之则鬼邪自去,而病可愈也(图一○九)。

灸鬼眼穴歌

肿满上下灸奇穴,上即鬼哭不用缚,下取两足第二趾,趾尖向后寸半符。

注:●灸肿满奇穴,上穴即两手大指缝,鬼哭穴也;下穴在两足第二趾趾尖向后一寸五分,即是也(图一一○)。

灸赘疣穴歌

赘疣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

注:●灸癜风及赘疣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俗名拳尖是也(图一一一)。

灸瘰□穴歌

□隔蒜灸法宜,先从后发核灸起,灸至初发母核止,多着艾火效无匹。

注:●瘰□隔蒜灸法,用独蒜片先从后发核上灸起,至初发母核而止,多灸自效(图一一二)。

灸腋气歌

腋气除根剃腋毛,再将定粉水调膏,涂搽患处七日后,视有黑孔用艾烧。

注:●凡腋气先用快刀剃去腋毛净,乃用好定粉水调搽患处,六七日后,看腋下有一点黑者,必有孔如针大,或如簪尖,即气窍也。

●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之,三四壮愈,永不再发(图一二三)。

灸疯犬咬伤歌

疯犬咬伤先须吮,吮尽恶血不生风,次于咬处灸百壮,常食灸韭不须惊。

注:●疯犬咬伤之处,急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干烧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上用艾炷灸之,永不再发。

●灸韭,炒韭菜也。

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歌

蛇、蝎、蜈蚣、蜘蛛伤,印时疼痛最难当,急以伤处隔蒜灸,五六十壮效非常。

注:●凡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痛急势危者,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拔散毒气即安;或用独蒜片隔蒜灸之,二三壮换一片,毒甚者,灸五六十壮。

足三里穴歌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除胸胁痛,腹胀胃中寒,肠鸣并泄泻,眼睡膝胫酸,伤寒羸瘦损,气蛊证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光全。

注:●三里,足三里穴也。

●其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胸胁疼痛,腹胀,胃寒肠中雷鸣,脾寒泄泻,眼目红肿,膝胫酸痛,伤寒热不已,瘦弱虚损,小肠气痛,与水气,蛊毒,鬼击诸证,悉宜针灸。

●但小儿忌灸,恐眼目不明,惟三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目光明也(图一一四)。

内庭穴歌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思食,耳鸣针便清。

注:●内庭穴,在足之大趾次趾外间陷中,属足阳明胃经穴也。

●主治四肢厥逆,喜静恶闻人声,瘾疹不快,咽喉肿痛,数欠,牙龈疼,疟疾,不思饮食,耳内蝉鸣等证。

●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图一一五)。

曲池穴歌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臂痪怯梳头,喉痹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实时瘳。

注:●曲池穴,其穴在肘辅骨屈肘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主治肘中疼痛,偏风半身不遂,臂痛拉弓不开,两臂瘫痪不能举手向发,喉痹喘促欲死,伤寒振热,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痂疥等证。

●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壮(图一一六无)。

合谷穴歌

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体热身汗出,目暗视茫然,齿龋鼻衄血,口噤不能言,针入深三分,能令人病安。

注:●合谷穴,其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

●主治偏正头疼,面目浮肿,疟疾寒热,身体发热,汗不收,目翳视物不明,齿蠹朽痛,鼻中流血不止。

●口噤不开等证。

●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图一一七无)。

委中穴歌

委中曲□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酸沉引脊梁,风□及转筋,疼痛难移向,风痹痛无比,热病久在床,足膝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注:●委中穴,其穴在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

●主治腰侠脊沉坠疼痛,瘛疭,癫疾,及两腿肚转筋,疼痛难动,风痹疼痛,流注不定,热病难愈,两足膝疼痛难伸屈等证。

●针五分,留七呼,禁灸(图一一八)

承山穴歌

承山名鱼腹,□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两足尽寒酸,展转成时疫,战栗疟热寒,霍乱及转筋,刺之立便安。

注:●承山穴,其穴在腿肚下尖分肉间。

●主治腰背疼痛,痔肿,大便难,脚气膝肿,胫酸跟痛,伤寒时疫,寒热疟疾,战栗不能行立,霍乱转筋等证。

●针元分。灸五壮(图一一九)

太冲穴歌

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动脉知生死,能医惊□风,咽喉并心腋,两足不能动,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注:●太冲穴,其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动脉应手,病者有此脉生,无此脉者死。

●主治急慢悚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腋胀满,寒湿脚气痛,行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

●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图一二○)。

昆仑穴歌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膊重更连阴,头痛脊背急,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动足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将此穴针。

注:●昆仑穴,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

●主治腰尻疼痛,膊重不能举,及前阴肿痛,偏正头痛,脊背拘急,暴咳喘促,足□肿不得履地等证。

●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图一二一)

环跳穴歌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能针偏废躯,折腰返顾难,冷风并湿痹,身体似绳牵,腿胯连□痛,屈转重吁叹,若人能针灸,顷刻病消痊。

注:●环跳穴,其穴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闪挫腰痛不能回顾,冷风湿痹,周身拘急,腿胯腿肚疼痛不能动转等证。

●针一寸,留十呼,灸三壮(图一二二)。

阳陵泉穴歌

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满胸中,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注:●阳陵泉穴,其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

●主治两膝肿痛,及冷痹不仁,半身不遂,腰背重痛,起坐艰难,面目浮肿,胸中胀满,两足疼痛难移,起坐不能支持等证。

●针六分,留十呼,灸七壮(图一二三)。

通里穴歌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及怔仲,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声平仍数欠,喉痹气难通,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注:●通里穴,其穴在腕侧后一寸陷中。

●主治声□,心烦极甚,怔仲不宁,四肢重痛,头□面颊红肿,倦言,数欠,喉咽疼痛,气息不通,虚损不思食,暴瘖面无润泽。

●针三分,灸三壮(图一二四)。

列缺穴歌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上壅,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能瘥。

注:●列缺穴,其穴在腕后侧上一寸五分,两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

●主治偏风头痛,偏身风痹麻木,痰壅气堵,口噤不开等证。

●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图一二五)。

四季针灸坐向歌

四季针灸坐向理,宜从四季顺自然,东南西北四维向,以迎生气本乎天。

注:●针灸坐向,避忌之理,『医学入门』:「春坐东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东,冬坐北中向南」。

●皆背四季生气之向,不可为法。

●宜从春向东,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四土旺月向四维,以迎生气,本乎天理,顺其自然为是也。

灸法点穴用火歌

点穴坐卧立直正,炷用蕲艾火珠良,灸病古忌入木火,今时通行一炷香。

注:●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

●须四体平直,毌令倾侧,若倾侧穴即不正。

●其炷所用之艾,必用蕲艾,艾令干燥,入臼捣去净尘屑,作炷坚实,置穴上,用葱涎粘固。

●上古用火珠映日取火点之,忌松、柏、枳、橘、榆、束、桑、竹,八木之火;今时惟用香火灼艾,亦通行简便之法也。

灸法早晚次序歌

灸法温暖宜于午,上下阳阴先后分,脉数新愈不宜灸,欲灸三里过三旬。

注:●凡灸百病,原为温暖经络,宜在午时阳盛之时,火气易行,必分上下先后:上下经皆灸者,先灸上,后灸下;阴阳经皆灸者,先灸阳,后灸阴。

●若脉数有热,新愈气虚,俱不宜灸,恐伤气血。

●但人有病,欲灸足三里者,须三十年以上,方许灸之,恐年少盛伤目。

●故凡灸头,必灸足三里者,以三里能下火气也。

灸法大小多少歌

头骨手足皮薄瘦,巨阙鸠尾小少宜,背腹脐下皮肉厚,大多方能起痼疾。

注:●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

●百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壮,艾炷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

●背腹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灸法调养歌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过极慎起居,生冷醇酒诸厚味,惟茹蔬淡适其宜。

注:●凡灸后,须谨避风寒,慎其起居,养其气血,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可过极,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厚味等物,即食蔬淡,亦当适宜,不可过度,以适养脾胃也。

灸疮调治歌

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发热膏贴防外袭,薄连葱荽净疮污。

注:●凡灸诸病,灸疮应发不发,是其气血大亏,不必复灸,即灸亦多不能愈。

●过七天之后,艾疤发时,脓水稠多,其病易愈,以其气血充畅,经络流通也。

●发后贴膏药者,防其六淫外袭也。

●如灸疮黑痛,脓汁污秽,及艾火毒盛,必用薄荷、黄连、葱皮、芫荽煎汤,洗之自愈也。

灸疮膏药歌

芩连白芷金星草,乳香淡竹当归好。薄荷川芎与葱白,香油煎药粉成膏。

注:●以上药味各等分,用香油煎药去滓,再下铅粉熬成膏,专贴灸疮。

行针避忌歌

行针避忌雨大风,饥饱醉怒渴劳惊,男内外女外坚守,更看人神不可逢,行针避忌虽如此,还推病之缓急行,缓病欲针择吉日,急病行针稍停。

注:●按行针避忌,于未刺之先,如风雨晦冥,人之气血,即凝滞而不调。

●大饥者气虚,新饱者气盛,大醉者气乱,大怒者气逆,大渴者液少,大劳者气乏,大惊者气散,凡此者脉乱气散,行针须当避忌,俟其必清必静,聚精会神,方保无误也。

●既刺之后,尤当戒慎,男子忌内,女子忌外,忌外者坚拒勿出,忌内者谨守勿内,则邪气必去,正气必复,是谓得气,理固然矣。

●犹有达变之法存焉,缓病须择神吉,急病岂可待时哉。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四季人神所在处,禁忌针灸莫忘施,春在左胁秋在右,冬在于腰夏在脐。

注:●四季人神所在之处,谓人之神气初动之处,同乎天之流行也,禁针灸者恐伤生气也。

●人神常在心,春在左胁者肝主升也,秋在右胁者肺主降也,冬在腰者神主藏,夏在脐者脾主化也。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一日足大二外踝,三日股内四在腰,五口六手七内踝,八腕九尻十背腰,十一鼻柱二发际,三牙四胃五遍身,六胸七气八股内,九足二十内踝寻,廿一手小二外踝,三日肝足四手明,五足六胸七在膝,八阴九胫晦趺停。

注:

●足大,足之大指也。

●气,气冲也。

●手小,手之小指也。

●手明,手阳明也。

●足,足阳明也。

●阴,男女前阴中也。

●晦,月尽也。

●趺,足十趾岐骨也。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子踝丑头寅耳边,卯面辰项巳乳肩,午胁未腹申心主,酉膝戍腰亥股端。

注:●子踝,左、右内踝、外踝也。

●寅耳边,左右两耳也。

●辰项,颈项也,巳乳肩,两乳两肩也。

●午胁,左右胁也。

●未腹,大腹少腹也。

●申心主,胸膈也。

●酉膝,左右两膝也。

●戍腰,腰背也。

●亥股,两股内外也。

禁针穴歌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息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窌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光□门风府逆,睛明攒竹下迎香,天柱素□上临泣,脑户耳门瘛脉通,禾□颧□丝竹空,头维下关人迎等,肩贞天牖心俞同,乳中脊中白环俞,鸠尾渊液和周荣,腹哀少商并鱼际,经渠天府及中冲,阳池阳关地五会,漏谷阴陵条口逢,殷门申脉承扶忌,伏兔髀关连委中,阴市下行寻犊鼻,诸穴休将艾火攻。

制针法歌

制针须用马衔铁,惟有金针更可嘉,?炼涂酥插腊肉,煮针之药有多法。

注:●制针用马嚼环铁者,以马属午,午为火,火克金,取克制之义也。

●若以真金制针,用之更佳。

●其?炼之法:将铁丝于火中?红,截为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入火中微?,取起,复照前涂酥,?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用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以去火毒,其针要光圆,不可用尖峰,次以铜丝缠其柄。

煮针药方

麝香五分 胆矾一钱 石斛一钱 穿山甲三钱 朱砂三钱 没药三钱 郁金三钱 川芎三钱 细辛三钱 甘草节五钱 沉香五钱 磁石一两

以上诸药气味,能引入针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