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书法中的"笔力"理解为用笔的力量就错了

经常有人在展览作品前说书法的笔力很好,那个书法的笔力稍差,说的人也许知道笔力为何,但听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是笔力。笔力,从字面上理解是用笔的力度或是用笔的力量,按照这样的解释,听的人就会从这个方面去理解作品中的笔力,但这样的理解却是错误的,不利于日后书法的学习和进步。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王僧虔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是东晋时期王导的后人,王导是谁?联想东晋时期,又姓王,立即可以想起王羲之,对,这个联想没错,王导便是王羲之的堂叔,他的书法也是很了不起的。那么,王僧虔跟本文所说的"笔力"又有何关?我们知道,东晋时间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其中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人,历史到了朝北朝时期,王家的书法没有萎靡,王僧虔自然也就成了王家书法的领军人物了。

王僧虔遗留有《论书》、《书赋》、《笔意赞》等著名的书学著作,这些文献对后世的书法学习影响很大。《论书》中说到:"亡从祖中书令珉,笔力过于子敬。""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王僧虔是最早提出"笔力"这个词的,"书法艺术通过点画、字形构造来体现人们对于'力'的感知,并构成书法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书法中的"力"已经是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了,而不是如何用笔,以及用笔的力量大小的问题。从王僧虔的话中,与"力"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就是"风流趣好"、"媚好"、"紧媚",这些都是说明书法中的"韵致",从这里可以看出,"力"与"媚好"都是书法审美的一个评判标准。

那么,书法中的"笔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分析古人提出的书法概念,我们认为,书法中的"笔力"实际上就是"骨力",就是"自然、字形、骨势",笔力是骨势的延伸。提起骨势,自然便会想起笔势,笔势是毛笔运行的轨迹,而骨势是线条力量感所产生的一种趋势,综合起来说,笔力就是点画与字形结构,是书法中的"筋骨"。

当然,书法中的笔力并非完全与用笔及其力量没有关系,增强书法中的笔力,需要从大量的临摹古人的作品开始,用心体会古人在书写中的用笔方法,体会笔势的意味,从而进一步增强书法线条中的骨力,使书法更有媚趣。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