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一直到封建社會的晚期明清時代,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峯。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控制慾非常強烈的皇帝,繼位僅僅十三年,即洪武十三年(1376)他以左丞相胡惟庸謀反爲藉口,裁撤中書省,皇帝和六部尚書直接對接,並且下令不再設立丞相一職,如果有人有意見,將處以極刑。自秦漢實行的丞相制度至此走到了盡頭,而唯一能夠約束皇帝的政治制度也不復存在了,皇權高度膨脹。

然而這只是朱元璋實現專權手段的第一步。接着,由於元末明初戰事最爲緊要,掌管軍權的大都督府權力非常大,朱元璋將大都督府直接一分爲五,並且和兵部互相牽制,將軍隊牢牢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然後從監察層面,設立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諸多監察監督機構,頒佈《大明律》,懲罰案例的《大誥》,嚴厲控制官員的不軌行爲,大殺功臣宿將,使得朝臣心驚膽戰,見到皇帝只會高呼“萬歲,萬萬歲”,甚至“口噤不復出聲”。皇帝威嚴至高無上,臣子地位進一步下降。

但是問題在於,儘管皇帝的地位不斷被提高,至尊無上。但是他們畢竟是凡夫俗子的軀體,權力的集中也意味着政務量的加重,即便勤政如朱元璋和朱棣,也是疲於應付,到了他們的後代,那些整日長在深宮的皇子們,即不願意挑起,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挑起爲整個天下負責的擔子。同時明代皇位世襲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只問出身,不管能力,使得皇帝的素質沒有制度的保障。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隨着“票擬”、“硃批”這些制度的出現,本來屬於皇帝的權力異化轉移到了權臣或者宦官手中。

與皇權的高度強化相匹配,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的官僚政治也發展到了頂峯。

首先在中央的行政管理方面,明清時期分別以內閣和軍機處作爲朝廷的行政中樞。明朝的內閣本來是皇帝的祕書機構,顧問以及草擬詔旨奏章。到宣德年間,內閣擁有了“票擬”的權力,可以直接進行軍國大事的決策,但是也受到司禮監的制約,宦官專權和權臣擅權的局面交替出現。而內閣權力的加強意味着本來直屬於皇帝的六部此時卻成爲了內閣的從屬。

清承明制,清初繼續使用內閣輔政。到雍正皇帝時,軍機處的設立取代了內閣的地位,但是嚴格意義上軍機處任然是皇帝的祕書班子,對於皇帝的號令更加遵從。這就使得官僚機構對於皇權獨裁的限制越來越難,完全順從和隸屬於皇帝,這就是教科書中一直提到的軍機處的成立代表皇權達到了頂峯的原因。

再看明清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朱元璋廢除元朝實行的行中書省,將之前行省長官的權力一分爲三,設立三司,分別是布政使司管理民政,按察使司管理司法刑獄,都指揮使管理軍事。三者互不統屬,相互牽制,從而杜絕地方權力獨大。明中期之後,又以中央的名義派遣總督或者巡撫掌管數省或者一省的軍政事務,從而使得地方的權力相對於督撫手中,增強了辦事效率和應變能力。與此同時,不斷派遣御史的巡視與監察,牽制和分割督撫的權力。

到清代時,將全國正式分爲18個省,總督和巡撫全面掌管一省或者多省的軍政,成爲定製,督撫正式成爲地方的封疆大吏。但是清朝廷對於督撫的監控也加強了,一是凡是遇到重大政務必須奏報中央,聽候皇帝的指示,而是督撫之下的其他大員擁有密奏的權力,用來牽制督撫,同時大多數督撫都是皇帝極爲信任的滿人或者漢軍旗人,所以儘管清代督撫的權力非常大,但是卻沒有發生地方割據叛亂的事情,皇權反而更加集中,對於地方的掌控也是超前的。

明清時期的官僚政治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保障政府的正常運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使得許多西方歷史學家非常驚歎。他們發現16~18世紀的中國,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完全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此時我們的疑問是如此發達完整的官僚制度爲什麼沒有帶領中國完成近代的轉變呢?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正是這一套早熟的官僚制度阻礙中國進入近代化。

雖然古代的官僚政治從中央到地方非常嚴密,但是由於當時交通以及通訊水平的限制,國家層面的控制一般只能達到縣一級,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縣”。而鄉鎮等地方形成了另外一套獨特的管理模式,這就造成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畸形狀態。

同時,明清時官僚集團非常龐大,爲了減輕國家對其薪水的負擔,事實上實行了一種內在矛盾的政策:官員們按照等級劃分擁有不同的特權,以及比較低的薪水。因此底層的官員爲了獲得更大的特權,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往上爬,這樣勢必會造成官員的腐敗與貪污,這是明清時官場貪腐腐敗成風的內在原因。

官員的腐敗導致行政效率的低下,而中央朝廷爲了保持政令的實行,就不得不增加更多的機構和辦事人員,如此便造成了官僚機構的惡性膨脹,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官僚體制成爲整個社會危機的源泉。

根據前面的分析,中國傳統的官僚政治儘管十分發達,但是卻沒有繼續進步的空間,加上明清時期極端強化的皇權,文化上面的專制,官僚機構老化嚴重和整個官場腐敗風氣,多種因素共同造成中國政治的衰頹。因此當如此蹣跚的官僚團體面對新式的西方體制的挑戰時,清政府給人的印象總是反應遲鈍,疲於應對,以至於“中國的政治成了一堆廢物”。因此政治上的失敗是中國近代化起步緩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撰稿/素白【讀史品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