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知识就是力量》杂志11月刊“特别策划”栏目,本期中科馆大讲堂《知识就是力量》系列讲座邀请到了泰山皮影第七代传承人范维国老师,为我们讲述“中国皮影的发展之路”。

  范维国,泰山皮影第七代传承人,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创始人,艺术硕士,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曾到美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和文化交流,坚持向小学生免费开放表演,每年累计接待小学生8000余人,免费演出150余场。曾获“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山东省手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被赞誉为“中国非遗公益推广第一人”。

  讲座开场,范老师向大家提出了三个问题:“谁见过皮影?”、“谁曾经现场看过皮影表演?”、“谁家中收藏着皮影道具?”。随着现场举手人数越来越少,反映出现代社会对皮影文化的淡忘,而范老师的工作便是努力让更多人认识皮影,体会皮影的乐趣,传承皮影文化。

  中国皮影的起源

  范老师通过三个小故事:“汉武帝悼念王夫人”,“项羽三千兵”,“山西孝义的一块石碑”为大家讲述了中国皮影的起源故事。

  皮影最早的记载起源于宋代,当时称作“器戏”。它是由影戏艺人操纵纸或皮制的影人,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一种德戏,既有趣好玩,又不失教育意义。

  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百子嬉春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傀儡婴戏图》,宋代记载民风民俗的书籍《续明道杂志》、《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夷坚三志》、《梦梁录》、《武林旧事》等等均有关于皮影戏的记载,充分证明皮影起源于宋代并开始广泛流传。

  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百子嬉春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傀儡婴戏图》

  皮影的“三大流派”

  皮影文化从北宋都城起源,是中国影戏历史上最早的繁盛地,自从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梁之后,影戏艺人随若徙民四处流散,各地扎根,逐渐形成三大皮影流派:西路皮影,以华山为主;北路皮影,以唐山为主;中南皮影,以泰山为主。三大流派各有各最为擅长的一项技艺,西路皮影精通皮影雕刻工艺,最厉害的皮影唱腔出自于北路皮影,中南皮影则最擅长皮影表演技巧。

  皮影的制作工艺

  1、选皮。泰山皮影一般选用上等的“山东黑驴皮”作为刻制原料,因为驴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好。

  2、制皮。驴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石灰水里浸泡5天并刮薄泡亮,之后置于木架之上,阴干两周。

  3、画稿。制作皮影时的画稿称为“样稿”。

  4、过稿。用钢针笔沿各部件的轮廓在驴皮上一针一针扎眼,方便刻透驴皮。

  5、镂刻。泰山皮影坚持手工雕刻,镂刻有虚实之分,也有阴刻阳刻之分。

  6、敷彩。泰山皮影用紫铜、银珠、普兰、荔子等矿石或植物炮制出不同颜色,混合特制胶水,使颜色附着力更强。

  7、发汗烫平。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着色后需给皮影脱水发汗,使颜色得以长久保留。

  8、防腐。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经过防腐处理的皮影,一般能保存500年以上。

  9、缀结。泰山皮影以武戏为主,全身部位需要用皮绳缀结。

  10、压平。放在沙发垫、床垫下压两个月,为了表演,还需要安装三根竹棍作为操作杆。

  讲座中,范老师带来了皮影道具,并发放给现场观众进行传阅观赏,大家好奇地把玩着手中的皮影道具,眼中充满新鲜感和喜爱之情。

  孩子们在把玩皮影道具

  最后,范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外国友人对中国皮影的高度关注和热爱,并表示中国皮影不仅能演出中国传统故事,也能随着各国不同风土人情变幻演出内容和风格,千变万化,引得台下观众啧啧称奇。

  独角兽形象皮影道具

  讲座进行了两个小时,范老师幽默诙谐的讲座风格使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讲座结束后仍然有很多学生和皮影爱好者围在范老师身边交流皮影文化,想要了解更多。

  范老师与孩子们和皮影爱好者交流皮影

  经过这次讲座,范老师说:“深深感受到了北京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北京人的文化底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11月刊与皮影道具

  如果你想更近距离接触生动有趣的皮影文化,可以通过《知识就是力量》11期杂志,或者亲自前往前门大街泰山皮影体验馆,感受皮影独特的韵味。

  下期活动预告

  讲座时间:2018年12月22日

  讲座主题:走到人工智能背后

  讲师简介:习翔宇,北京大学在读博士,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相关研究工作。

  讲座内容: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众多实际应用和活跃研究课题的领域,并且正在蓬勃发展,图像识别、机器翻译、自动驾驶系统等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

  报名渠道:微信搜索公众号“掌上科技馆”,关注后进行线上预约报名

  温馨提示:由于场地有限每期都是爆满的情况,烦请各位家长提前在公众号中预约报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