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 繼滬深港通爲代表的互聯互通渠道5年多來收穫良好實踐效果後,兩地ETF互聯互通的消息再度引人遐想。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13日和14日出席第13屆亞洲金融論壇時表示,"目前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嘗試互聯互通的新機制,希望可以儘快推出交易所買賣基金通(ETF通),探索跨境保險產品和理財通。"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如果互聯互通能夠擴展至兩地ETF產品,將進一步促進A股對海外投資者開放、港股對內地投資者開放,對兩地市場也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直接利好兩地的資產管理人、券商及交易所。

互聯互通進一步擴容提上日程

作爲當前投資者跟蹤相關標的的重要手段,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的發展可謂是有目共睹,2019年無疑是ETF大爆發的一年。星礦數據顯示,2019年投資於A股的ETF,全年數目增長66只,份額增長超1300億份,市值規模增長超2400億元。

而據香港交易所統計數據顯示,經過20年的發展,香港ETF市場已相當成熟,市值超過3000億港元;而ETF在香港市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香港市場擁有超過140只ETF,涵蓋不同資產類別及行業;每日成交額達50億港元,佔港股的每日成交額約8%,成交十分活躍。

針對兩地ETF互聯互通有望開啓,中金公司研報認爲,其實早在啓動滬深港通機制之初,機制設定者就已經爲互聯互通納入A股和港股兩地的ETF產品留下了伏筆。如今滬港通開通5年多、深港通開通3年多,北上和南下累計淨流入分別爲10275億元和10751億港元,各項機制整體運行平穩,南北雙向投資活躍。這也爲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擴容至更多的產品類別奠定了基礎。如果ETF互聯互通啓動,也將大力地促進這一工具在兩地市場的發展。

公募業內人士亦分析,在當前A股對外開放進程不斷提速的背景下,三大國際重要指數"納A"穩步推進,QFII、RQFII投資限額同時放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境外投資者通過QFII、RQFII和陸股通合計持有A股市值已近1.8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3%。在ETF市值規模不斷擴大的當下,未來隨着互聯互通渠道進一步擴大至ETF,ETF市場中國際資本的佔比升高也將是未來的大趨勢。

外資看好2020年A股表現

衆所周知,北上資金的動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外資佈局A股的傾向。2019年底以來,A股在各路資金推動下,整體呈現量價齊升態勢。其中,北上資金流入力度較爲突出,成爲貫穿本輪A股反彈的主要增量來源之一,備受投資者關注。因而,當下滬指徘徊在3100點附近,行情多空膠着之際,以北上資金爲代表的外資動向同樣也將作爲指標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本輪行情的高度以及持續性。

從近期持倉情況來看,北上資金活躍個股中的多數其實仍是大家熟悉的"老面孔"如中國平安、貴州茅臺、恆瑞醫藥、五糧液等。事實上,從北上資金青睞的個股中不難發現其對於具備長期確定性的標的依舊展現的"鍾情"。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過去5年,外資在A股市場賺了4300多億元,收益頗豐,和外資操作相對理性有關。外資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不太關注市場短期趨勢,更關注上市公司基本面,持有的優質股票,基本上都是A股的核心資產。

種種跡象顯示,當下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對行情的演繹角度,以北上資金爲代表的外資正日益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針對2020年,不少外資機構也依舊錶達了對A股的看好。

2019年年底,國際知名機構高盛就曾高調看多A股。"A股是全球市值第二大的股票市場,以成交量計是流通量第二高的市場,結構性趨勢及宏觀因素將推動A股在全球投資者心目中從'不妨持有'變爲'必須持有'。"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認爲,隨着A股市場進一步開放及被納入全球投資組合,未來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興趣和投資將與日俱增。

"從戰略部署角度,中國資產具有吸引力。中國境內市場在全球指數中的比重持續上升。相比全球同類資產,我們預期中國股票及債券的回報處於區間高位,即使考慮到一些不確定性,其仍具備提供回報及分散風險的潛力。雖然中國股票波動較大,但是有望創造超額回報。"貝萊德在全球投資展望中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