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发了一篇环京楼市的稿子,聊了一下当下环京楼市的一些乱象。

  碰巧的是,华夏时报昨天也发了一篇环京的稿子, 内容很劲爆,相信不少人都已经看过了。

  售楼处人头攒动,置业顾问忙的不可开交,贷款的不行,三年分期的不行,只有全款的才可以买到房子……

  开发商和投资客一拍即可,对此,我想说的是,这不过是两个自身难保的人试图抱团去暖,而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如他们所愿。

  眼下在环京有购房资格的人寥寥,现在签的合同就是草签而已,你把全款给了开发商,产权还在他们手里,主动权完全在他们手里。即便你从这一刻开始选择在环京缴社保,三年时间,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学西方的房企“举报自己”,进而终止合同。

  开发商肯定被罚,但房子还在自己手里,划算的很,损失的还是购房者,当然刀口舔血的投资客本身就不值得同情。

  对于房地产来说,调控政策可能不会继续收紧,但市场整顿却随时会落下,眼下,当地已经注意到这一消息,相信下周就会有动作,且等吧。

  环京的话题就到这,今天我们聊另一个话题,是关于北京楼市的。

  昨天21世纪出了一篇报道,各大新闻APP竞相推送:

  很有引导性,300万降到235万,幅度高达22%。如果直接说跌22%,你觉得不会有多大感知,但“300万降到235万”,就颇具冲击力了。

  300万降到235万,它吸引我们的到底在哪里?

  因为它与当下楼市的主基调保持一致,房价在跌,这套房子跌了65万,那么接下来的预期是跌70万、80万,乃至100万,那些总价更高的房子,会不会直接照100万,200万的幅度下跌?这样的推演,对于目前仍是租房的人来说,非常过瘾。说不定很快就能买得起房子了。

  将特殊视为一般,将扭曲视为正常,这种新闻会放大“买涨不买跌”的预期,自我陶醉,其结果往往是错过机会。历次房价下跌,抄底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人,没有例外。

  就拿这篇新闻中为例,中介说的其实是挂牌价,而不是真实的成交价。

  挂牌价和成交价中间隔了好几条河,能不能成交,会不会降价,房主因为什么降价,会不会取消挂牌,这些都是变数。

  在二手房行业,中介对于某套房的预期价格,往往有多个,对媒体说的,对房东说的,对购房者说的……

  报多种价格,目的只有一个,左右逢源,促成交易,获得佣金收入。

  来看贝壳研究院10月份的成交数据。

  房山区成交均价环比大涨5.1%,成交量环比下跌26.7%。

  贝壳的均价是一套套真实的成交数据经过加权平均得到的,目前来说,这是最接近市场的数据。

  在当前这个扭曲的市场中,想找个极端点的例子,太容易了。300万降到235万不算啥,在学区新政刚出那会,总价缩水100万以上的房子不要太多,房价涨跌是一套套真实的成交房源堆起来的,观望很过瘾,但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还是那句话,真要买房,就别活在新闻里,别活在自我预期中,得一套房一套房去看,去和中介和房东聊。

  假如你特别关注某个小区的房子,那就长期保持关注,一套房的报价超跌不能代表什么,多套房报价持续走低,那么才是真的跌。

  北京二手房从300万降到235万,这是跟99%的人都没关系,也只有买不起房的人才会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