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雪龍號”已駛過赤道,海上浪大涌大,浪湧翻飛之間,帶領着科考隊繼續向南極挺進。科考隊裏有很多經驗極爲豐富的“老南極”,都給了南極天文研究很大的幫助。

  向他們請教經驗是商老師給自己定下的“必修課”,大家都給了哪些建議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018.11.11

  按行前計劃,這幾天請教了領隊和副領隊關於內陸科考的經驗。

  孫波老師去過5次內陸,是第24和29次的隊長。其中第24次還帶領天文第一次參加內陸科考(國臺周旭、紫臺朱鎮熹)。孫老師及內陸兄弟們給予了天文全力的支持,也見證了天文在冰穹A的開啓,包括中國小望遠鏡陣 CSTAR 等的安裝。

  

  圖注:孫波,第35次領隊,極地中心

  孫老師是科學家,對科研的支持是由衷的。但這次,他給我的最大的建議是“超越自我”,作爲隊長,要時刻以大局和安全爲重,有大格局,不執着於自己的科研項目。同時要注意工作節奏,考慮全體隊友每個人的情況。完成工作後,要儘早帶大家回家(中山站)。

  

  圖注:魏福海,第35次副領隊,極地中心

  小魏是80後的新大牛,去過7次內陸,是第30、31、33次隊長,尤其是第30-31次,他在南極生活將近兩年,第1次連續執行夏季內陸+冬季越冬+夏季內陸的任務,尚無人超越。

  過去天文的很多科考隊員都是他的兵,大家叫他“魏哥”、“魏隊”。小魏是機械師出身,從最基層做起,對內陸事物和人員瞭如指掌。他給了我很多很實用的經驗和建議,包括分工的責任制、安全巡視的細節、和回程注意事項等等。受益良多。

  下午3點,崑崙隊會。各項目通報了現場實施方案的細化,工作計劃到人天。此外,我分享了向之前6位內陸隊長請教到的一些經驗。這次極地辦和中國極地中心接納外系統人員帶隊去崑崙,展示了博大的胸襟和信任。向隊長們請教是我對極地界領導承諾的爲安全完成科考的一項工作。臨走只有夏隊長(夏立民,極地辦)沒來得及當面請教,他郵件回覆了我,給了很多實用的信息和經驗。第一任隊長秦爲稼(極地辦)給了兩句做隊長的錦囊,不宜公開。在此一併感謝各位隊長兄弟的扶持。

  崑崙隊現在船上8個人,有一半去過內陸:楊元德2次、魯思宇1次、徐進1次、商朝暉1次;另外,內陸書記盧成(極地辦)3次南極,含中山站越冬1次,姜鵬中山站越冬1次,都有很多經驗。先期到達和在中山站的隊友更是牛x閃閃:王燾(副隊長、極地中心)4次內陸,含1次內陸轉越冬;範曉鵬(吉林大學)3次內陸;姜華(寶鋼)5次內陸。還有泰山隊長31歲的姚旭,從19歲開始幹南極,11次南極,含8次內陸,包括1次內陸+越冬+內陸。今年從中山站到520km的泰山站期間,兩支內陸隊統一行動,我們都跟旭哥混。

  晚飯後團建,以魯思宇的名義過光棍節。他午飯時問,我們說沒有領證都算光棍。思宇還是博士生,他的女朋友在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據說35次隊只有兩個比他年紀小。

  

  2018.11.12

  

  圖注:雪龍號航線圖

  過了赤道一直陰天,今天又見藍天白雲。船有點晃,湧浪1.3-1.8米,剛出海時有2.5米。今天請教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孟上老師關於浪和湧的區別,說浪是風引起的,方向跟風一致,有浪花;而湧是大洋水流自身產生的湧動。

  南極科考學科衆多,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孟上老師是老南極,也是第26次的隊友,這是她第5次南極之行。

  日記作者

  商朝暉,國家天文臺南極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崑崙隊隊長。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衆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衆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爲星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