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華集團徐金環: 書寫十堰商超業發展傳奇

徐金環見證了十堰商業行業跌宕起伏的40年發展歷程。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見習記者 徐國文 報道:1979年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浪潮,一位名叫徐金環的女強人走進風起雲湧的十堰商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她從最初的一位小賣部營業員成長爲我市大型集團——湖北京華商貿集團的掌門人。四十年來,在她帶領下,公司猶如一隻浴火鳳凰,在鄂西北商界歷史上書寫了一篇絢麗的華章。

迫於生計,娘子軍踏上艱難創業路

1977年爲了支援二汽建設,28歲的徐金環帶着大女兒、懷着小女兒隨丈夫,從老家湖北紅安來到十堰市。要強的徐金環,在小女兒出生後,便將孩子送往父母處,開始尋找謀生的出路。

1979年,徐金環在五堰街辦六堰山社區找到一份代銷店營業員的工作。“當時的代銷店,就是在兩棟房子之間搭一間小房子,上面蓋油氈,前面順着牆壁砌成隔板當櫃檯。代銷店從十堰市商業局零售公司進貨,賣完後按比例拿手續費,基本上沒什麼自主權。”徐金環說,因爲沒有防盜措施,代銷店24小時不能離人,她只能白天賣貨,晚上支個小牀值班。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徐金環一干就是兩年。

隨後,徐金環來到六堰商店的兩排小平房上班。當時,六堰商店屬於五堰商業公司,管理6家代銷店,30餘名工作人員。由於工作出色,徐金環被同事們推薦爲這6家代銷店的主任,另外兩位同事分別擔任會計和出納,帶領其他同事將六堰商店經營下去。

如何將商店做大做強,是擺在徐金環面前的難題。一次去十堰市商業局零售公司進貨時,她意外發現一個“祕密”。“當時,零售店的許多管理人員說武漢話,於是,我用以前學的武漢話和他們聊天交流。大家熟悉之後,我進貨時就方便多了,商品種類比以前豐富了,價格也比較實惠。自然,商店的生意就好起來了。”徐金環說,

“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和姐妹們出去賣貨的日子。”徐金環回憶道,當年生意不好做,每天一上班,她就帶着六堰商店的員工拖着板車,裝上針織品、牀單、被罩、啤酒等商品,到繁華的五堰街叫賣。就這樣,她帶着一羣娘子軍起早貪黑,辛苦幹活,獲得了不錯的收入。

雖然大家的工資穩定了,但是徐金環和許多同事卻由於每天搬運過重的貨物,腰部落下了毛病。

起死回生,小商店成長爲大型公司

我市第一家大型綜合超市——京華量販店,至今令人記憶猶新。

好景不長,1985年城市規劃,徐金環負責的這6家小店面臨拆除的危機。每天看着商店牆壁上刺眼的“拆”字,徐金環心急如焚,她只有一個想法,要帶領這幫姐妹謀求發展。思索良久,徐金環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她要蓋商店,給姐妹們找個家。

徐金環找到十堰市規劃部門、土地部門、五堰街辦的領導,講述自己的想法,但是沒有獲得通過。“一次不行就兩次,那段時間,我和兩位同事每天去找相關部門,最後我們的誠意感動了他們。有關部門給我們在老虎溝市場旁邊批了一塊土地。”徐金環說。

土地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蓋房資金的問題。當年,六堰商店通過多年經營,積累了10萬元資金,徐金環又從五堰街辦借到5萬元,但是資金缺口依然很大。徐金環想到了辦法,她找到十堰市第一建築公司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以分期付款等方式拿下了建築合同。就這樣,商店在合資合建的條件下開工了。

1987年,位於老虎溝市場旁的“新世界商城”開門營業,徐金環和姐妹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商店。隨着生意紅火,1990年,徐金環與農行張灣辦事處合蓋的房子竣工,短短几年時間,就擁有了兩家商店。

1996年9月,新世界商城更名爲京華批發商城,從此超市這種全新的商業業態、經營方式在十堰落地。開業當天,京華批發商城的銷售額達5萬元,當時一位公務員的月工資僅二三百元。

爲何將“京華”作爲商店名字,徐金環笑說,一次她去廈門出差途中,晚上看到一處大廈的霓虹燈映出“京華大廈”幾個字,顯得特別漂亮,巧合的是街道門店裏傳來臺灣電視劇《京華煙雲》的主題曲。作爲《京華煙雲》的忠實粉絲,徐金環眼前一亮:“京華。”回到十堰後,徐金環便將新世界商城名字改爲“京華批發商城”。從此以後,“京華”這兩個字進入十堰市民的生活之中。

1997年至1998年,京華超市多家連鎖店陸續開業,公司更名爲十堰市京華超市有限公司。見到京華超市生意紅火,十堰各大商店紛紛效仿。據瞭解,截止到京華超市第六連鎖店開業時,十堰各種超市達五六十家。

2000年,我市第一家大型綜合超市——京華量販店開業,隨後,京華超市丹江口店、鄖西店、京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從事寶潔系列產品和物流配送的京寶公司,以及京華物業管理公司相繼成立,實現了跨地域、跨行業發展。

浴火新生,公司成功重組轉型

湖北京華商貿集團已轉型成爲包括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公司等產業的大型集團公司。

2009年隨着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十堰商業機構發生大幅調整。十堰三大百貨商場中,最早的車城商場消失,五堰商場被民營企業收購,十堰超市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此時,徐金環明白京華超市想要發展得更好,必須選擇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和空間去尋求投資經營和發展。因此,建立一個具有開拓創新精神,有胸懷、有遠見、有社會責任感的集團公司勢在必行。

湖北京華商貿集團應運而生,集團董事會、決策層達成一致意見:那就是毅然決定戰略轉型,整體轉讓京華超市業務板塊,使京華集團成爲一個投資管理型集團公司。京華集團對外發布合作方案後,吸引了全國各地多家商業公司的目光。

2009年秋,在北京新合作商貿連鎖集團公司的會議室裏,一場愉快的戰略合作商務洽談正在進行,一方的洽談代表是湖北京華商貿集團的總裁徐金環和集團副總黃傑;另一方的洽談代表是北京新合作商貿連鎖集團的侯總和分管連鎖超市事業部門的老總王仁剛。

洽談中,徐金環提出轉讓京華超市必須有“兩個保證”:必須保證京華員工現有崗位兩年不變,必須保證京華員工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兩年不下滑。北京新合作集團答應了這“兩個保證”,雙方達成重組協議。正是徐金環一心爲員工着想的態度,京華集團這隻荊楚火鳳凰迎來了浴火新生。

2010年,新生後的湖北京華商貿集團,在原有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公司等產業的基礎上,先後投資建成了石材加工專業市場——京華石材城,涉及金融投資業務的京華小額貸款公司等,許多商家衝着“京華”這個品牌,紛紛主動前來合作。至此,湖北京華商貿集團成功轉型。

據瞭解,2010年至2017年,湖北京華商貿集團上繳利稅5400多萬元。徐金環感慨道:“京華是我一手‘帶大’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凝聚着無數心血和汗水,是我成就了京華,也是京華成就了我。” (內容來源十堰晚報,轉載須經十堰晚報授權) (編輯:李月 新聞報料:8110110 在線糾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