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蓝色之盔

记得第一次接触维和行动,跟一个回国的维和军事观察员聊天的时候,我问他:你的手枪里是否时刻压满了子弹?

他笑了笑,说:我没有配备枪支。

我的眼睛瞪得很大很大。等一下,你刚才说什么?你是不是说错了。枪林弹雨哦,出生入死哦,你们不是说自己是一颗上了膛的子弹吗?,你你你,你怎么能骗我说,你没有配备枪支?你参加的一定是假维和行动吧?

军官继续笑,说,我没有骗你,我不仅没有配备枪支,而且我就居住在非常普通的民宅里,跟当地最普通的民众做邻居。除了工作,我需要自己去市场上买菜做饭。

为什么呢?我接着问。

因为联合国的工作标准就是这样,有利于军事观察员更直接地了解当地的民情社情,监督停火。顿了顿,军官说,如果真的有人要想搞掉你,就算有把手枪,你觉得有用吗?

是的。确实没有用。我们的很多维和人员,包括参谋军官、军事观察员,还有部分民事警察,其实都是在这种没有严格的防护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

可能是憋屈了太久,中国人对中国军队走出去给予了太多的期待。自打《战狼》开始,又出了《红海行动》《空天猎》一系列以海外军事行动为背景的现代军事题材影片问世。这些影片中,对军人的描述都是武装到牙齿,然后出国打仗。

先不说票房的问题,除了都是出国打仗,这些影片还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以人民解放军走出去为轴线,坚持主旋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具有英雄主义色彩,捎带民族主义情绪,伴以精彩的动作和特技等等,大多数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口碑。

自然,维和行动似乎具备了某些特质,也会继战狼走出去,海军走出去,空军走出去之后,受到一些影视界人士的关注。

作为影视题材,维和行动应当是有相当好的市场期待,剩下的,就是你能拍出什么样的维和题材电影了。到底是告诉和还原一个本真的维和部队给观众,还是进行完美的艺术虚构?

其实,两条路都未尝不可。韩国人拍了一部《太阳的后裔》,从头到尾彻头彻底地讲了一个虚构的维和故事,却火爆了东亚,原因很简单,人家是个爱情故事片,维和只是一件外衣,戴上蓝盔就是维和爱情故事,要穿上白大褂就是门诊部的爱情故事。

但要在中国,若要拍一个纯虚构的维和电影,显然首先要得到维和群体的承认。中国在28年的时间内,产生了3.5万人次的维和人员,这批人员是维和题材影视作品最忠诚,也是最专业,最挑剔的观众。虚构可以,但如果虚构得过不了这个群体关,怕是也难以赢得市场。

如果是忠于真实,恐怕就更考验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了。因为,写实就没有打打杀杀,没有互相爆头,没有二选一剪定时炸弹的导线,你要拍维和题材,你讲什么故事给大家听?维和有很大的危险系数,但维和也绝对不是传说中的枪林弹雨,更多的时候,维和行动平静地进行,有冲突也有友善,有紧张也有松弛。

但不管怎么说,维和部队绝对不是特种部队,不是赴海外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特遣队,而是“租借”给联合国,用来维持和平行动,稳定地区局势的武装力量,他们在海外的行动受到联合国和驻在国的诸多约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的任务区,如果没有驻在国的同意,维和特派团的飞机都不能起飞,否则会被视为入侵领空而有可能被击落。还有的任务区,维和部队要进行实弹射击训练,都是要事先通报当地政府得到同意才可以进行,否则会被认为是挑衅。

而维和部队的车辆被政府军的哨卡阻拦,塞两瓶风油精才放行的事情,恐怕很多维和的人听说之后都会莞尔一笑——其实,以维和部队的实力装备,若是放开手脚打仗,一群乌合之众哪里是什么对手,完全是不对称的战斗,好比大人打孩子。

也正是这样,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才受到苛刻的“维和三原则”约束,甚至会因此蒙受损失和牺牲。

事实上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不管一个国家破败成什么样子,也不管是什么名义,有外国的军人驻扎在自己的国家领土上,对于本国人来说,即便不感到耻辱,但都不会认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所以,你会看到大多数维和部队的人员,对当地人都非常友善,且会开展各种行动,帮助当地人治病、修路,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中国维和部队在28年的维和时间里,一共运输了135万吨物资,新建修复道路1.4万公里,为联合国人员和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20万余次,排除了9800余枚未爆炸物。

所以,以此为背景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不是来得太早了,而是来得太晚了。但是,请不要忘记,维和的最高境界,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一枪不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